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市海淀区2017届高三5月期末练习(二模)理综生物试题
北京市海淀区2017届高三5月期末练习(二模)理综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叶肉细胞的下列生命活动中,会发生ATP水解的是 A.C3的还原 B.CO2进入叶绿体中 C.光能的吸收 D.O2和[H]结合生成水 【答案】A
【解析】C3的还原需要消耗光反应提供的ATP,A正确;CO2进入叶绿体中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ATP,B错误;光能的吸收不需要消耗ATP,C错误;O2和[H]结合生成水能够生成大量的ATP,D错误。
2.某考生参加高考体检,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在等待体检的过程中,该考生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A.神经调控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体温迅速上升 B.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增加,血糖浓度下降 C.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细胞代谢增强 D.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 【答案】D
【解析】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体温不会上升,A错误;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增加,血糖浓度升高,B错误;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细胞代谢增强,C错误;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D正确。
3.果蝇的羽化(从蛹变为蝇)时间有一定昼夜节律。影响昼夜节律的野生型基因per及其三
5L01sL01
个等位基因per、per、per都仅位于X染色体上,突变基因per、per、per分别导致果蝇
sL01
的羽化节律的周期变为19h( per)、29h( per)和无节律( per)。下图所示为野生型及纯合突变体l、2、3的羽化节律,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由于基因突变的多方向性导致per 、per、per出现 B.突变体1与野生型正交或反交,F1羽化周期均为24h
sL0l
C.突变体2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1羽化周期大约为19h D.突变体3与2杂交,F1雄性的羽化周期与野生型不同 【答案】B
【解析】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其多方向性导致per、per、per出现,A正确;由于控制昼夜节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突变体1导致果蝇的羽化节律的周期变为无节律,所以突变体1与野生型正交或反交,F1羽化周期有的为24h,有的无节律,B错误;突变体2导致果蝇的羽化节律的周期变为19h,所以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1羽化周期大约为19h,C正确;突变体3与2杂交,F1雄性的羽化周期为19h和29h,与野生型24h不同,D正确。 4.林木覆盖度高的草原上,无刺的合欢树分布较多;林木覆盖度低的草原上,有刺的合欢树分布较多。羚羊相对更喜爱取食无刺合欢树的叶片。在林木覆盖度低的草原上,羚羊能够更早地发现并躲避野狗等掠食动物的伏击。据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A.合欢树、羚羊和野狗构成一条食物链 B.有刺有利于合欢树抵御羚羊的取食 C.林木覆盖度高的草原羚羊相对较多 D.野狗捕食羚羊影响了有刺基因的频率 【答案】C
【解析】合欢树、羚羊和野狗构成一条食物链,即合欢树→羚羊→野狗,A正确;羚羊相对更喜爱取食无刺合欢树的叶片,故有刺有利于合欢树抵御羚羊的取食,B正确;在林木覆盖度低的草原上,羚羊能够更早地发现并躲避野狗等掠食动物的伏击,因此林木覆盖度低的草原羚羊相对较多,C错误;野狗捕食羚羊影响了有刺基因的频率,D正确。
5.为研究赤霉素和光敏色素(接受光信号的蛋白质)在水稻幼苗发育中的作用,科研人员将野生型、光敏色素A突变体、光敏色素B突变体的水稻种子播种在含有不同浓度赤霉素合成抑制剂( PAC)的培养基中,在光照条件下培养8天后测量地上部分和主根长度,得到下图所示结果。
s
L
0l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三种水稻地上部分的生长均随PAC浓度增加而受到抑制 B. 浓度为10和10mol/L的PAC对主根生长均为抑制作用 C. 适当降低赤霉素含量对三种水稻主根生长均有促进作用 D. 光敏色素B接受光信号异常使赤霉素对主根伸长的抑制减弱 【答案】B
-5
-4
【解析】由左图可知,三种水稻地上部分的生长均随PAC浓度增加而受到抑制,A正确;由
-5
右图可知,浓度为10的PAC对主根生长为促进作用,B错误;由右图可知,适当降低赤霉素含量对三种水稻主根生长均有促进作用,C正确;由右图可知,光敏色素B接受光信号异常使赤霉素对主根伸长的抑制减弱,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图中曲线图,确定左图三种水稻地上部分的生长均随PAC浓度增加而受到抑制;右图中适当降低赤霉素含量对三种水稻主根生长均有促进作用。 二、综合题
1.研究表明,嫁接会影响砧木和接穗(嫁接到砧木上的芽、枝等)的性状。为研究嫁接后mRNA转运的机理,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l)嫁接后,在接穗与砧木的接合部分形成____组织,使接合部位的伤口愈合,这时通过细胞分裂和____形成新的组织,使接穗和砧木间的韧皮部上下连通。
(2)为研究梨属特异性Pb基因转录出的mRNA(简称PbmRNA)在侧枝中的运输,科研人员以杜梨为材料进行实验,处理方法及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
①科研人员将枝条的树皮(含韧皮部)进行环剥,同时要去除两道环剥间的所有叶片,去除叶片的目的是____。
②由实验结果可知,在环剥当日,第 ____枝段的韧皮部存在PbmRNA。环剥后第2天和第4天,____依次消失。随着环剥口的愈合,至环剥后第22天、第32天,第2和3枝段的PbmRNA ____。据此推测,PbmRNA在韧皮部中的运输方向是____。
(3)为进一步研究砧木和接穗间mRNA的传递规律,科研人员将取自鸭梨的接穗嫁接到杜梨上,嫁接后第2、3、7天分别提取接穗部位和砧木部位细胞的总mRNA,经________获得cDNA,PCR扩增后,用特定的限制酶处理,电泳检测得到图2所示结果。实验结果说明____。
(4)为了验证上述结论,科研人员利用以下三种烟草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嫁接实验,检测接穗和砧木韧皮部的PbmRNA含量。请写出实验组应选用的砧木和接穗。
实验材料:野生型烟草、转入Pb基因的转基因烟草、转入空载体的转基因烟草
实验组:____。
【答案】 愈伤 分化 避免PbmRNA运输到叶片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或“避免叶片产生
PbmRNA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 1、2、3 第3和第2枝段的PbmRNA 依次出现 由第1枝段依次向 2、3枝段运输 逆转录 mRNA可在砧木和接穗间双向传递 一组砧木用野生型烟草,接穗用拷入Pb基因的转基因烟草;另一组站木用转入Pb基因的拷基因烟草,接穗用野生型烟草(或这两组顺序调换)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环剥上端和下端0天时,1、2、3都有韧皮部PbmRNA和韧皮部微管蛋白mRNA;3天后1部位韧皮部PbmRNA消失;4天后2部位的韧皮部PbmRNA也消失,6天后,仍然是1、2部位没有韧皮部PbmRNA;22天后2部位出现韧皮部PbmRNA;32天后,3部位也出现了韧皮部PbmRNA。
(1)嫁接后,在接穗与砧木的接合部分形成愈伤组织,使接合部位的伤口愈合,这时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组织,使接穗和砧木间的韧皮部上下连通,从而有利于有机物的运输。
(2)①为避免PbmRNA运输到叶片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或避免叶片产生PbmRNA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在实验过程中,要将枝条的树皮(含韧皮部)进行环剥,同时要去除两道环剥间的所有叶片。
②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环剥当日,第1、2、3枝段的韧皮部存在PbmRNA;环剥后第2天和第4天,第3和第2枝段的PbmRNA依次消失;随着环剥口的愈合,至环剥后第22天、第32天,第2和3枝段的PbmRNA又依次出现。据此可推测,PbmRNA在韧皮部中的运输方向是由第1枝段依次向2、3枝段运输。
(3)以m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称为逆转录.科研人员将取自鸭梨的接穗嫁接到杜梨上,嫁接后第2、3、7天分别提取接穗部位和砧木部位细胞的总mRNA,经逆转录获得cDNA,PCR扩增后,用特定的限制酶处理,根据电泳检测得到的图2所示结果,说明mRNA可在砧木和接穗之间双向传递。
(4)为了验证mRNA可在砧木和接穗之间双向传递这一结论,可一组砧木用野生型烟草,接穗用转入Pb基因的转基因烟草;另一组砧木用转入Pb基因的转基因烟草,接穗用野生型烟草,进行嫁接实验,检测接穗和砧木韧皮部的PbmRNA含量。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第(2)题的题图,根据PbmRNA的存在与消失,判断在韧皮部中的运输方向。
2.科研人员获得了两种单基因被“敲除”的拟南芥突变体——C2和C5,与野生型比较,根毛长度或主根长度发生了变化,如下图所示。
(I)科研人员通过____法将T-DNA上插入了青霉素抗性基因的Ti质粒转入拟南芥细胞中,经筛选获得C2和C5突变体。从功能上来说,筛选转基因拟南芥时所使用的含有青霉素的培养基属于____培养基。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