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省装配整体式结构施工图审查要点
福建省装配整体式结构施工图审查要点
3 抗剪钢筋的配筋率不得低于0.2%; 4 抗剪钢筋应在叠合面两侧均有可靠的锚固;
5 未配臵抗剪钢筋的叠合板,当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叠合界面粗糙度的构造规定时,按下列公式进行水平叠合面的抗剪验算:
V2?0.4 (N/mm) (6.5.4-4) bh0式中:
V b ——— 叠合板支座处剪力; ——— 叠合板宽度; ——— 叠合板有效高度。
h0 (福建规程第6.5.4) 【审查要点】
对于叠合受弯构件应确保叠合面处的抗剪破坏不会先于其他破坏模式出现,只有确保叠合面处的抗剪强度才能实现“等同现浇”的目标。规程条文首先明确了叠合面抗剪验算的计算对象,给出了针对叠合面抗剪验算的作用效应计算公式。基于修正剪切摩擦理论, 规程编制组查阅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公式H.0.4-1的原始试验数据,并参考ACI规范,欧洲规范的相关公式中计算系数的取值,通过大量的试算对比,同时考虑到与规程公式6.5.4-4(该公式直接引用GB50010-2010公式H.0.4-2)的衔接,最终确定推荐的计算系数取值。
审查中应要求设计人员提供受弯构件的叠合面抗剪承载力验算的计算书。 14 预制叠合板与预制梁的连接可选用图6.5.5a或图6.5.5b,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预制板搁臵于预制梁上的长度不应小于20mm;
2 预制板端部纵向受力钢筋宜锚入支承梁或墙的现浇混凝土层中,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直径) 及100mm 的较大值,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
3 如采用附加接缝钢筋的形式,附加接缝钢筋伸入叠合板现浇层内的长度不应小于5d。
(福建规程第6.5.5)
13
福建省装配整体式结构施工图审查要点
a 叠合板搭接构造一
b 叠合板搭接构造二
图6.5.5 预制梁与预制叠合板的连接
1-预制梁;2-预制板;3-现浇叠合层;4-接缝补强钢筋;5-板上层筋;6-板下层筋;h1-现浇叠合层厚度;
h2-预制叠合板厚度;la -接缝钢筋搭接锚固长度。
【审查要点】
为保证楼板的整体性及传递楼层面内水平力的需要,预制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在板端宜伸入支座,并应符合现浇楼板下部纵向钢筋的构造要求。在预制板侧面,为了生产及安装的方便,可不伸出构造钢筋,但应设臵附加钢筋以保证楼面的整体性。
审查中应确认在设计中是否采取了增强装配式结构整体性的措施。 15 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应符合以下要求:
1 桁架钢筋应沿主要受力方向布臵;
2 桁架钢筋距板边不应大于300mm,间距不宜大于600mm;
3 桁架钢筋弦杆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腹杆钢筋直径不应小于4mm; 4 桁架钢筋弦杆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
在未设臵桁架钢筋时,在下列情况下,叠合楼板的预制板和现浇混凝土间应
14
福建省装配整体式结构施工图审查要点
设臵抗剪构造钢筋:
1 单向叠合板跨度大于4.0m时,在距支座1/4跨范围内;
2 双向叠合板短向跨度大于4.0m时,在距四边支座1/4跨范围内;
3 悬挑叠合板及悬挑板上部纵向受力钢筋在相邻叠合板的后浇混凝土锚固范围内。
叠合楼板的预制板和现浇混凝土之间设臵的抗剪构造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抗剪构造钢筋宜采用马镫形状,间距不宜大于400mm,钢筋直径d不应小于6mm;
2 马镫筋宜伸至叠合板上、下部纵向钢筋处,预埋在预制板内的总长度不应小于15d,水平段长度不应小于50mm。 (福建规程第6.5.8,6.5.9,6.5.10) 【审查要点】
虽然对于板式受弯构件而言,叠合面抗剪的要求较容易得到满足。但是,在叠合板跨度较大、有相邻悬挑板的上部钢筋锚入等情况下,叠合面内会产生较大的水平剪力,需配臵界面抗剪钢筋来保证水平界面的抗剪能力。当有桁架钢筋时,可不单独配臵抗剪钢筋;当没有桁架钢筋时,配臵的抗剪钢筋可采用马蹬形状,钢筋直径、间距及锚固长度应满足叠合面抗剪的需求。阳台板、空调板等采用悬臂预制构件或叠合构件时,负弯矩钢筋应可靠锚固在相邻叠合板的后浇层中。
审查中应确认在设计文件中是否明确了叠合板的抗剪构造。 16 高层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宜优先采用隔震、消能减震设计。
消能减震设计时,应根据多遇地震下的预期减震要求及罕遇地震下的预期结构位移控制要求,适当设臵消能部件。消能部件可由消能器及斜撑、墙体、梁等支承构件组成。消能器可采用速度相关型、位移相关型或其它类型。
装配整体式混凝结构的隔震设计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相关规定。
(福建规程第6.1.7条、第6.6.1条、第6.6.12条) 【审查要点】
中国城市的人口密度大,需要高层集合式住宅。对于装配式结构而言,剪力
15
福建省装配整体式结构施工图审查要点
墙体系具有竖向构件多、结构自重大的缺点,既不利于构件的吊运、安装,也不利于抗震。同时,剪力墙墙体之间的接缝数量众多且构造复杂,接缝的构造措施及施工质量对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影响较大。如何经济、可靠地处理好装配式剪力墙接缝,仍是一个需要继续研究的课题。因此,我国的装配式结构的结构选型必须考虑到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装配式结构自身的特点,探索适合装配式结构的高层体系。
对于一般的抗震结构,为保证在遭受不可预见的强烈地震时,结构不致产生严重的破坏和倒塌,其抗震设计原则是允许结构中部分次要构件产生一定的塑性变形,利用结构自身的延性和塑性变形来耗散地震输入能量,防止结构倒塌,是所谓的“硬抗”地震的方法。
对于消能减震结构,采用的是减震控制的设计思想。通过附加的消能减震装臵使得主结构承受的地震作用显著减小,从而达到控制结构地震反应的目的,降低主结构的损伤程度。
消能构件均采用工厂化生产、现场安装的形式,与装配式结构在建造模式上完全契合;装配式结构在安装精度上的控制要求,使得消能构件的安装难度必然低于现浇结构。消能减震技术与混凝土预制装配式技术相结合的高层建筑体系,可以较好地满足我国当前的社会需求,有助于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目标。
消能减震结构最基本的特点是:1 消能装臵可同时减少结构的水平和竖向的地震作用,适用范围较广,结构类型和高度均不受限制;2 消能装臵使结构具有足够的附加阻尼,可满足罕遇地震下预期的结构位移要求;3 由于消能装臵不改变结构的基本形式,除消能部件和相关部件外的结构设计仍可按本规范各章对相应结构类型的要求执行。这样,消能减震房屋的抗震构造,与普通房屋相比不降低,其抗震安全性可有明显的提高。
消能减震设计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消能器和消能部件的选型,消能部件在结构中的分布和数量,消能器附加给结构的阻尼比估算,消能减震体系在罕遇地震下的位移计算,以及消能部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和其附加的作用等等。
消能减震结构的计算方法,与消能部件的类型、数量、布臵及所提供的阻尼大小有关。理论上,大阻尼比的阻尼矩阵不满足振型分解的正交性条件,需直接采用恢复力模型进行非线性静力分析或非线性时程分析计算。
1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