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四大美女
越故事的壮烈活剧,当是最权威的见证人。他的记载应该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但笔者以为,《墨子》中的西施是先秦知名度很高的一个美女,不仅《墨子》中提及,《庄子》、《孟子》、《韩非子》、《管子》中也都提到了西施,因此断定这个西施跟吴越争霸时的西 浣纱图
施是不同的两个人(详见《西施虚实考》)。《亲士篇》写道:“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其中提到的比干、孟贲、吴起,在司马迁《史记》中都有记载,可以断定历史上都确有其人,以此推论,西施也应该确有其人。但司马迁在写到与吴越争霸相关的人与事时,却只字不提西施,这就证明《墨子》中提到的西施不是吴越争霸时的西施。 二是对“鸱夷”的理解。“鸱夷”是什么意思?“鸱夷”本指夏商时青铜所制的鸟形盛酒容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多用皮革制成袋囊以盛酒,但仍称之为“鸱夷”。清人黎士宏《仁恕堂笔记》记载:“秦巩间人,割牛羊去其首,剜肉空中为皮袋,大者受一石,小者受二三斗,俗曰混沌,即古之鸱夷。”所以鸱夷的意思就是用一整张牛羊皮做的皮袋。“沉海说”理解“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的意思是:吴国灭亡后,越王把西施装在皮袋里沉到江里去了。并继续引证《吴越春秋·夫差内传》里面的记载:“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这段话中的“鸱夷”是伍子胥的代称,伍子胥死后,被装在鸱夷之器里投江。照此理解,延伸出西施是被越王献给吴王的,吴亡后,越王把西施沉江,随伍子胥去了,而不是随范蠡泛舟五湖。但笔者依然以为,《吴越春秋》是野史,其所记并不是历史的真实。以此为据并不可信。值得一说的是,这里的“鸱夷”,杜牧认为不作皮袋解释,而指的是范蠡,因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范蠡亡吴后,“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笔者以为,以“鸱夷”借代范蠡是不成立的,因为范蠡隐居,图的是隐姓埋名、不让越王追杀,他不可能取一个与西施之死、伍子胥之死联系在一起的“鸱夷”这样醒目的名字。 3、落水说
或许是善良的人们并不希望西施这位无辜的弱女子有个悲惨结局,于是找出初唐诗人宋之问《浣纱》诗:“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人松梦,鱼沉畏荷花”为依据,认为吴亡后西施回到故乡,在一次浣纱时,不慎落水而死。此说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证据。 4、被杀说
这种说法可以说纯粹来自传说了。传说吴王自刎而死时,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
四个版本中,沉海说和隐居说流传最广,而且相关的证据资料也最多。 西施缺点
西施大脚。素有“沉鱼”之誉的西施虽然美丽,但是脚却比一般人大,于是她想方设法地掩盖这个缺点,因为她喜欢跳舞,所以她经常穿长裙,又为自己特制了一双木屐,结果因为鞋子高了一块,不但看不出来脚大,还因为走路时左右摇摆,加之长裙飘飘,反而格外地突出了娉婷身材,翩翩风姿。
故里之争尘埃落定(临浦为真正的西施故里) 古代,沿浦阳江有“上诸暨”和“下诸暨”之分,西施出生在下诸暨,下诸暨即浦阳江下游之地。秦时置诸暨县包括
这两部分,西汉时把下诸暨单独置县,称“余暨”,三国吴时改称“永兴”,唐天宝元年正式改名为“萧山”,一直沿用至今。西施的故里虽在今萧山县境内,但它属诸暨县故地,所以人们习惯上称西施为诸暨人。历史上萧山临浦行政区划确实多变,自古以来,临浦镇归萧山、诸暨和山阴三县其中两地或者三地共同管辖。尤其是镇上山阴街,自古就有“山阴不收,会稽不管”之说。
春秋战国时期,萧山尚未建县,当时西施故里苎萝村属于诸暨管辖,西施是临浦人,但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她也是诸暨(此诸暨已非今诸暨)人。诸暨利用西施搞旅游、文化产业,大家都可以理解,确实西施生长的地方与诸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但真正西施之生长与生活的地方绝非现在的诸暨城南,而是萧山临浦苎萝村(历史上称作苎萝乡西施里)。据明?嘉靖《萧山县志》(宁波天一阁藏本)载,北宋太平兴国三年,萧山就有苎萝乡西施里的建制。该志所附的《县境之图》,明白地标绘了苎萝山在萧山苎萝乡施家渡(现临浦施家渡村,位于苎萝村附近)。 在临浦悠悠的西小江经麻溪桥进入临浦,向西北流至浴美施桥,此流段亦唤作“浣纱溪”。这里水陆交通发达,商贾贸易频繁。相传当年西施入吴时,由范蠡陪同,舟从越国会稽出发,顺西小江而行,过苎萝山来到这里。此时已近黄昏,西施望着夕阳西下的家乡,想着自家背井离乡,前往吴国,将委身于吴王,便泪流不止。范蠡深知西施的心情,于是决定在此停泊一宿。当时正值夏末秋初,江南天气依然炎热,俗称“秋老虎”。西施为了洁身自爽,欲留清白于此,便在两水交汇的潭中沐浴。从此,这里的潭、桥、路都贯上了“浴美施”三个字。现今仍然保留了明代弘历年间的遗物“古浴美施闸”刻石,西施其人其事在当时已经流传甚远。
萧山临浦浣纱溪东的苎萝山(越中名山,众多历史典籍均有记载),主峰海拔127米,系会稽山余脉,乃越地之正宗。苍翠挺拔,别具风姿。山上有 红粉石,据说手在石上一抹,会抹下些许红粉来。在苎萝山下,浣纱溪西岸,有西施庙,此庙原先是西施宅,南宋才改为西子祠。乡人祀西施为四十八村之土谷神,一直俗呼“(先施)娘娘庙”。庙坐西朝东,面对苎萝山,建筑规模现仍清晰可辨,有殿五楹,余屋三楹,演台一座。庙前有苎萝亭,临溪。亭前有小桥,具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浣纱溪畔还有范蠡庵、起步庙。范蠡庵乡人称日思庵,以范蠡在此访得西施,有功于越,乡人思之,故名。今祠之后殿及戏甘犹存。起步庙又称后江庙,相传越灭吴后,西施与范蠡归越隐居,在此弃舟上岸,故称起埠庙。苎萝村附近还有施家渡。施家渡相传是当年西施回越都的下船处。现有施姓在此聚族而居,殆为西施所居村的施姓后裔。
这不仅仅是传说,萧山临浦的西施古迹,至今犹存,现有14处关于西施生活的遗迹,包括西施庙、苎萝亭、浣纱溪、苎萝山浴美施潭等列为杭州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施古迹群。传说三月初三为西施的生日,那天不光是临浦、有来自萧山各地、绍兴等地的香客来西施庙进香。至今不衰。
现西施庙里仍然有一块清代光绪皇帝的御旨石碑,其中提及绍兴府萧山县之西施庙,可见当时官方以及民众都认可,西施庙在临浦,西施故里亦在临浦。 西施故里之争引发之后,萧山临浦想把火车站改名为西施火车站,并向铁道部提出申请,铁道部没批准。与此同时,何曾武等人请中国美术学院傅维安教授在诸暨火车站创作西施塑像,还刷新了浣江边王羲之所题的?浣纱?两字的摩崖石刻。”
在不断的查资料、写文反击对手的过程中,阮逊和何曾武都发现,西施的史料非常丰富,何曾武是县越剧团的编剧,阮逊也长于写作,他们决定把西施搬上舞台。 1979年底,他们合作的大型越剧《西施》创作完成,1980年由县越剧团搬上舞台。
1982年,由县文化局牵头,他们又合编出版了《西施》一书,这是解放后我国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全面介绍西施的书。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他们合作的大型越剧《西施与范蠡》在省里得奖,并收入《中国越剧大典》中。1994年阮逊又创作了越剧《西施断缆》晋京演出,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奖。
一直到了1986年,姜亮夫、苏步青、陈桥驿等著名专家站出来写文章声援、肯定“诸暨说”,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但是苏步青只是数学家,凭什么站出来持诸暨说呢,最终还是要史料与文献来证明西施出处。由于诸暨近年来的宣传与弘扬,人们普遍认可,西施还是浙江诸暨人。
2000年以后,萧山文化界,又有考证发现萧山的最早的县名当时为“下诸暨”,从此西施萧山说又重新拿出讨论,临浦的14处西施遗迹更加与历史记载吻合。经过多次《临浦与西施研讨会》,发现西施确实出诸暨临浦,西施生活的年代临浦苎萝归属诸暨管辖。这场千年的官司终于尘埃落定。
在一个占地3.95平方公里的西施古迹保护区域,建设一个西施文化体验中心,一条浣纱溪水上风情带,一个西施乡村休闲区和一个苎萝商务度假区。这是日前通过评审的《临浦西施古迹群保护与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所描绘的远景。 西施古迹
14处古迹群流传千年的西施民俗
临浦集镇往东北走2公里,有一座苎萝山。山的西边有一条长约2.5公里的浣沙溪。这条溪的两岸,分布着西施庙、苎萝亭、范蠡庙、起埠庙、浴美施闸等14处西施古迹群。至今,浣沙溪边的粉红建筑西施庙里仍保留一块清代光绪皇帝的御旨石碑。在古代地名和历史文献中,“苎萝村”、“施家渡”等地名和西施紧密相连。现在,在临浦镇北部,就有一个施家渡村,这个村子里大多是施姓家族,相传是西施的出生地。临浦当地也有多个有关西施的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七月的最后一天,横一村一年一度的荷灯节,为纪念西施和她的姐妹郑旦而举办的,这一习俗已流传了近900年。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传说是西施生日,这一天,不光是临浦,有来自萧山各地、绍兴等地的香客来西施庙进香,至今不衰。 编辑本段王昭君 昭君简介
王昭君
王昭君( 公元前52年-公元前19年)西汉时期
王昭君,姓王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她是汉元帝时以“良家子”入选掖庭的。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
王昭君于公元前52 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