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休宁县2014年基础资料汇编 - 图文

休宁县2014年基础资料汇编 - 图文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7 4:31:35

休宁县城总体规划 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章 自然历史

一、地理位置

休宁县地处安徽省最南端,黄山市市区西北,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7°39′─118°26′和北纬29°24′─30°02′之间。县城海阳镇位于休宁县境东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8°10′,北纬29°47′,南距黄山风景区南大门汤口47公里,东距黄山市区19公里,西距齐云山风景区14公里。

休宁县境北窄南宽,略呈三角形。西起鹤城乡栗树尖,东止白际乡结竹营村以东的营川河西岸,长79公里;南起岭南乡莲花峰,北止儒村乡里仁村东北的三县尖,宽71公里。 休宁县历史悠久,置县距今1700余年,境东与徽州区、屯溪区接壤;东南与浙江省淳安县、开化县交界;西南与江西省婺源县毗连;西北与祁门县、黟县为邻。

二、历史沿革

根据出土文物的考证,休宁一带在西周(公元前11─8世纪)时期,就已有文化较为发达的定居居民。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先后为吴、越、楚三国的领地。秦汉为歙县西乡地。秦属会稽郡,秦末或楚汉之际改鄣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改为丹阳郡。 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遣威武中郎将贺齐征服黟、歙一带的“山越”居民,分歙县西乡地置县,设县治在鸺山(又名“灵鸟山”,即今凤凰山)之南,故名休阳县。隶属新都郡。吴永安元年(258年),为避景帝孙休名讳,改名海阳县,县治迁万岁山(今万安古城岩)。 晋太康元年(280年)灭吴,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海阳县为海宁县。 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并黎阳县入海宁县,隶属新安郡。梁承圣二年(553年),复置黎阳县,分新安郡置新宁郡,郡治海宁,辖黎阳、海宁、黟、歙4县。陈天嘉三年(562年),又并黎阳县入海宁县,并新宁郡入新安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新安郡为歙州,并黟歙入海宁。歙州治在海宁。十一年,复置黟、歙二县,海宁县篁墩划属歙县,州治迁黟县。十八年,县治迁“南当山水口上”(今渠口乡一带),海宁县改名休宁县(取“休阳”、“海宁”一字命名),县名自此沿用至今。 宋开宝八年(975年)灭南唐,休宁随歙州入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休宁随之隶属江南路。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改徽州路为江南省兴安府,休宁属之。二十四年兴安府改为徽州府,休宁随之隶属江浙行省。二十六年改隶中书省。明洪武八年(1375年)中书省,全国设13布政使司,京畿府州直隶六部。休宁随徽州府直属南直隶。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改属浙江按察分司徽宁池太道。隆庆六年(1572年)改属徽宁道。

清,休宁属徽州府。顺治二年(1645年),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徽州府属之。康熙六年(1667年),始设安徽省。雍正十一年(1733年),设安徽省徽宁池太道。咸丰四年(1954年)改为徽宁池太广道,暂属浙江省兼辖。同治四年(1865年)复归安徽省,徽州府均属之。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元月,裁府留县,休宁直属安徽省;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皖南行署撤销,休宁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由县城迁至屯溪镇;38年5月,属皖南区人民行政公署徽州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休宁仍属皖南区人民行政公署徽州专区。1949年10月,江西省婺源县浙东乡(今花桥、板桥二乡)划归休宁。1952年4月,休宁属安徽省徽州专区。1956年元月改属芜湖专区。1961年,休宁复属徽州专区。1971年3月徽州专区改为徽州地区,1972年2月又改为徽州地区行政公署。1987年11月改属黄山市至今。

三、自然条件

(一)地质地貌 1、地质

地层 休宁县地层区划属扬子江地层区皖南分区。县内出露的地层以元古界前震旦系为主,约占休宁县全县总面积的65%,震旦纪以后的地层和岩浆岩出露的面积仅占35%。

构造 休宁县大地构造属“江南台隆”的中段,早在6亿年前就是“原始江南古陆”的一部分,是安徽地质史上最早成陆的地区之一。由于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不仅各地构造型式不同,而且其演变过程也各具特色。通过休宁县的次一级构造除休宁山字型构造前弧和鄣公山东西向构造带中亚带外,还有祁门~歙县三阳坑深断裂带、五龙山~歙县昱岭关隐伏深断裂、休宁汪村~歙县小竹坑大断裂、漳前~旌德大断裂、宁国~歙县大断裂等斜贯休宁休宁县境。由于各带活动性质和强度不同,境内地壳发生剧烈分异活动,或升为山,或降为谷,地面结构更趋复杂,同时也发生多期岩浆侵入和喷出活动,并控制了矿物资源的形成。

2、地貌

休宁县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面积约占休宁县全县总面积的76.70%。整个地势南北高、中间低,起伏较大,垂直高差明显。境内海拔最高处为1629.8米的六股尖,最低为海拔130米的梅林

休宁县城总体规划 基础资料汇编

乡茶馆,相对高差1500米。从中部、东部向南、西、北三个方向,地势逐级升高,进入不同地貌单元(图2~1)。休宁县境内主要地貌类型有:

中山 主要分布于休宁休宁县境南部和西部,构成皖、浙、赣三省的界山。山体除西端局限部分为近东西向外,均呈北东~南西向分布,组成物质为浅变质岩和花岗岩,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最高峰六股尖为海拔1629.8米。休宁休宁县境北部也有零星中山分布,海拔高度已降至800米左右,如鹦鹉尖海拔842米,均由浅变质岩和石灰岩组成。中山山体为深切峡谷分割,地形切割深度400~1040米,山歧坡度为42°左右,局部陡立,多为尖形山顶,谷底呈V形。尤其南部中山地面切割破碎,易引起严重水土流失。

低山 主要分布于休宁县境中部、北部及中山内部山间盆地的边缘地带,山体多由浅变质岩、红色砂岩、砾岩和石灰岩组成。海拔多在500米左右,少数山峰可达700米以上,如金龙山海拔795米,查山海拔761米,阴公山海拔721米。低山展布方向呈断续北东~南西延伸,为山间盆地和宽谷所隔。因受人为砍伐、毁林垦荒的影响,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高丘陵 主要分布于休宁休宁县境东部率水和横江的沿岸以及山间盆地的边缘。海拔高度低于400米。主要由浅变质岩、红色砂岩、栎岩构成。其脉络尚较清楚,但延伸方向随沟谷方向而多变化。丘陵因长期受流水下切、侧蚀,发育了很多谷地。

低丘陵 主要分布于率水、横江两岸和山间盆地的盆底部分,组成物质以红色砂岩、砾岩为主。其脉络已不明显,切割破碎,高度比较一致,均低于海拔400米,顶坡较平缓。受人为破坏和暴雨冲刷,大片低丘已成为基岩裸露的劣地。

低丘陵 主要分布于率水、横江两岸和山间盆地的盆底部分,组成物质以红色砂岩、砾岩为主。其脉络已不明显,切割破碎,高度比较一致,均低于海拔400米,顶坡较平缓。受人为破坏和暴雨冲刷,大片低丘已成为基岩裸露的劣地。

沿河平原(山间盆地平原) 主要分布于新安江的主、支流沿岸及交汇地区,尤以海阳、万安一带及五城、龙湾,孚潭和琅斯等地的平原最为宽广。平原由河滩地和阶地组成。地势平坦,土壤熟化程度较高,水利条件较好,是休宁县水稻的主要产区,但常受洪涝灾害侵袭。

(二)山脉水系

1、山脉

休宁休宁县境内主要有五龙山脉、白际山脉和黄山余脉的延续部分。

五龙山脉位于休宁休宁县境西南边缘,为怀玉山脉向西北延伸部分。西起祁门县芦溪,东至休宁县岭南,全长约76公里,宽约11公里。山体主脊呈东西向延伸,平均海拔高度900~1000米,是钱塘江水系和鄱阳湖水系的分水岭。也是古“率山”,即《山海经》记载的“三天子都(鄣)”的所在地。

白际山脉位于休宁休宁县境东南边缘,为天目山脉向西南延伸部分。东起歙县竹铺,于威风岭一带入境,西至岭南与五龙山脉相接,全长105公里(休宁县境内长约35公里),宽约10公里。山体主脊大致呈弧形,为北东走向,平均海拔高度800~1000米。是安徽省与浙江省的界山。

2、水系

休宁县水系分属钱塘江、长江两大流域。汇入新安江、遂江、衢江、阊江四条水系,共有大小河流237条。其中新安江水系201条,遂不水系10条,衢江水系6条,阊江水系20条。 休宁县最主要的河流是属于新安江水系的率水与横江,分别在休宁县南部和北部,自西向东横贯全境。

率水 又名南港。发源于六股尖,至阳湖与横江会流,注入新安江,主河道全长148.2公里,休宁休宁县境内124.4公里;流域面积1522平方公里,休宁县境内1391平方公里。为休宁县第一大河。

横江 又名吉阳水、东港、白鹤溪。源于黟县漳岭的白顶山,经渔亭东流入境,至阳湖与率水汇流,注入新安江。主河道全长69.8公里,休宁县境内长40.2公里,流域面积997平方公里,休宁休宁县境内556平方公里。主河道上游流经齐云山,中下游两岸地势开阔,是休屯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河道平顺,河漫滩较发育。

此外,休宁休宁县境内属于遂江水系的主要河流有注入浙江淳安境内武强溪的璜尖河、白际河。属于衢江水系的主要河流有衢江正源、注入浙江开化境内马金溪的龙田河。属于阊江水系的主要河流有注入江西婺源境内乐安河的溪西河。

(三)气候气象

1、气候特征

休宁县地处中纬度地带,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总的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适宜,无霜期长,季节交替明显。春秋短,夏冬长。春季天气多变;夏季温度高、湿度大,降水集中;秋季降温快,常出现“夹秋旱”,气温日较差大;冬季冷而不寒,雨雪不多。

2、气象要素

休宁县城总体规划 基础资料汇编

(1) 气温 休宁县年平均气温16.2℃,年际间变化多在±0.5℃之间。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9℃,最冷月(1月)3.7℃,年较差24.2℃。1~7月气温逐月升高,4月升幅最大约为6℃,8工始下降,9~11月每月递减约6℃。春秋季气温变化剧烈,夏冬季变化小。休宁休宁县境内累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1.3℃(1967年8月28日),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1.6℃(1967年1月16日)。多数年份极端最高气温37~39℃,出现于7~8月;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7℃至零下9℃,出现于12月至次年2月。

(2)降水 休宁县年平均降水量为1613.7毫米,年际变化颇大,最多年(1954年)夏季占42%,秋季占9%,冬季占18%。月降水量以6月份为最多,达279毫米;12月份最少,仅为52毫米。境内各地降水受地形地势影响,降水的水平分布,自南、北部向中、东部递减。南部山区年降水量达2000毫米以上,比东部河谷地带多400~600毫米。其分布规律是,南部多于北部,山地多于盆地,迎风坡地带多于背风坡地带。

(3)日照 休宁县年平均日照时数1931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44%。最多年日照时数2291小时,占可照时数的52%;最少年日照时数1581小时,占可照时数的36%。8月份日照率最高为61%,7、8两月日照时数均在240小时以上,平均每天实照8个多小时。5~10月日照时数均在150小时以上。夏秋季日照百分率高,冬春季低。南北部因高山阻挡、云雾多,日照时间均比平原少。南部的白际、璜尖、流口、板桥等地,在农事季节,平均每天日照仅3~4小时。

(4)四季 休宁县常年约在3月中旬入春,5月下旬入夏,9月下旬入秋,11月下旬入冬。一年的四季划分一般是,3月16日至5月25日为春季,5月26日至9月20日为夏季,9月21日至11月20日为秋季,11月21日至次年3月15日为冬季。冬夏两季约各占4个月,春秋两季约各占2个月,且夏长秋短。由于地形差异,境内入季时间不一,南北部山地春季偏迟,秋季偏早。

(5)霜期 境内初霜日平均为11月9日,最早年(1963年)10月18日,最迟年(1967年)11月31日。终霜日平均为3月21日,最早年(1960、1973年)2月24日,最迟年(1963、1972年)4月9日。无霜期常年为231天,最长年(1961年)可达267天,最短年(1963年)191天。有霜期最多年68天,最少年23天。山区比平原无霜期约短15~20天,坡地比谷地无霜期长。

(6)梅雨 休宁县常年6月中旬进入梅雨季节,7月上旬出梅,历时20多天。最长年份可达1个半月以上,最短仅为几天,甚至空梅。梅雨量为250毫米左右。梅雨期间,气温高、湿度大,降水频繁,且多暴雨。梅雨期间降水适量,能蓄水备用,对后期农作物生长极为有利;而梅雨量特多或特少则有造成水旱灾害。

(7) 风 休宁休宁县境内年平均风速1.9米/秒。一年中以3月份平均风速2.3米/秒为最大。全年风向多为东北偏东。冬季多东北风,夏季多西南风和偏东风,春秋季风向较乱但仍以东北到东风为多。实测的瞬时风速最大值为21米/秒(9级),风向偏西,出现于1985年7月15日。一天中,白天尤其午后风力较大,夜间较小。

(8) 雪 常年降雪日为9天,最多年20天,最少年1天。初雪日平均为12月24日。最早年(1976年) 11月16日,最晚年(1971年) 1月24日。终雪日平均3月7日,最早年(1960年)1月30日,最晚年(1966年)4月5日。累年最大积雪深度27厘米,出现于1977年1月30日。

3、气象灾害 (1) 旱涝 旱涝是休宁县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梅雨季节降水集中,强度大,多暴雨,极易造成洪涝。建国后的两次特大洪涝(1654、1969年)均因梅雨期长、雨量多而造成。而梅雨期短、雨量少的“少梅”和“空梅”则是造成特大干旱(1967、1978年)的主要原因。休宁县旱涝发生的机遇,一般是每三年两遇,且旱多于涝。旱以伏、秋旱为多,而伏旱造成的灾害最大;洪涝以洪水为主,又多出现于夏季,危害最重。干旱年份中,夏旱占60%,秋旱占35%;洪涝年份中,夏洪占75%。

(2) 低温冷害 休宁县春、秋两季常发生低温冷害。早春气温波动大,阴雨天多,日照少,常造成早稻烂秧、死苗。而受较强冷空气影响出现气温骤然下降的“倒春寒”天气以及寒春和晚霜冻,则对午了粮油作物和茶、桑等造成危害。春季低温阴雨天气在3月下旬的出现机率35%,一般每三年一次;4月下旬的出现机率在20%,一般每5年一次。而“倒春寒”或寒春天气一般为3~4年一次,晚霜冻为4~5年一次。秋季低温冷害天气(“秋分寒”),在休宁县一般出现于9月20日之前,常威胁双季晚稻的安全齐穗。春平均出现日期为9月26日,在9月中旬的出现机率为15%,10月上旬则普遍出现。低温的同时出现阴雨天气,危害更大,春出现机率为50%。

(3) 大风 休宁县常年可出现大风7天,最多年17天,最少年1天。累年实测最大风力9级(21米/秒),1979年3月29日,出现10级大风。休宁县境内受山谷、河流、植被局部地形因素影响而常出现大风的地带主要有:岭南、龙田、大阜、汊口、临溪一线和冯村、汪村、山后一线,顺山脉走向多为西南风;蓝田、新塘一带多为偏西风。县内常见的大风多为雷雨大风,时间短,多局地性,破坏力大。其次为寒潮大风,时间较长,影响范围广,风向多为偏北和西北,初春和深秋多见,平均每2年一次。

(4) 暴雨 休宁县境内常年可出现暴雨4~5次,多的年份可达10次以上,少则1次。全年除12月外,均有暴雨出现,而以4~7月为多,6月最盛。1952~1985年的33年间,休宁县共出现暴雨22次,特大暴雨4次。暴雨来势猛,强度大,降水集中,易造成河水暴涨,引起兴涝。(附:休宁县建国后重大旱涝灾害情况表)

(5) 冰雹 休宁县南、北部是较易出现冰雹的地区,一般多发生在初春和盛夏,以初春多见,危害较重。在白际、榆村一带、鹤城、冯村一带和儒村、蓝田等地。平均每4~6年出现一次,其他地区5~8年一次。常见的雹体如蜿豆大小,不易成灾。但雹体大强主在的冰雹也偶有出现。

1983年4月13日中午,白际、璜尖和五城镇的小贺村等地降雹,雹体一般的如乒乓球大小,大者直径达100毫米,砸毁油菜,茶树和屋瓦,仅白际乡损失即达万元。冰雹成灾的机遇约为10~12年一次,其移向初春多为西北~东南向,盛夏多为西南~东北向。

休宁县城总体规划 基础资料汇编

休宁县建国后重大旱涝灾害情况表

年份 旱 1954 1955 1958 1959 1963 1967 秋旱 秋旱 伏旱 秋旱 冬旱 伏、秋旱 灾 害 涝 大洪涝 夏洪 夏洪 成灾面积(万亩) 旱 0.20 0.24 15.88 9.23 7.18 5.69 涝 0.62 0.32 8.52 6、7月共降雨1200多毫米,其间暴雨9次,致使洪水暴涨,水位为建国后最高。8月下旬起两个多月无透雨。 6月18日至22日总雨量275毫米,出现洪涝。9月中旬起近两个月降水不足10毫米。 梅雨不显, 6、7月少雨, 蒸发大,作物严重缺水而普遍受灾。 6月17日降雨202毫米,山洪暴发,9月下旬起57天无雨。 1月起35天滴雨未下。 梅雨少,7月下旬起47天雨量仅3.7毫米,9、10月份雨水持续偏少,双晚、晚秋作物受灾严重。 6月24日起11天内降了3次大暴雨,总雨量500多毫米,致使“七五”洪水发生,水位仅次于1954年,灾情颇重,7月下旬起,月余少雨。 5月底下了大暴雨,6月下旬又降了3场暴雨,河水陡涨泛滥。7月中下旬少雨,11月起40多天少雨。 8月13日降水117毫米,洪水成灾,冲毁桥梁、稻田,毁房800间,11月中旬起一月余少雨。 气象简况或灾情简述 1969 伏旱 大洪涝 10.60 1971 1977 伏、冬旱 秋旱 夏洪 夏洪 4.07 0.29 3.27 1978 1979 伏、秋旱 秋旱 16.54 1.34 梅雨不显,6月底起110多天无透雨,横江断流,库塘干涸,部分村庄水源断绝,双季晚稻普遍受灾,甚至颗粒无收。 9月下旬至12月雨少,其间10月全月未雨。 8月雨水特多达540毫米,洪水暴涨,毁田1000余亩,淹稻田近6000亩,受潮变质芽稻150万公斤,冲圮路桥,浮走木材、鱼苗、稻草等。 6月20日、21日共降雨278毫米,洪水猝发毁茶园2700亩,桥梁300座、房屋300余间,受灾水稻5万亩,休宁县全县经济损失达500多万元。 5月19日降大暴雨,冲圮桥梁40多座、房屋245间,冲失木材,毁菜园、玉米地等,7月下旬起20多天无雨。 7月4日,休宁县全县普降暴雨到大暴雨,淹稻田1万多亩,冲失木材100多立方米,流失鱼苗8万余尾,毁房屋、堤坝等。8月中下旬少雨。 1980 洪涝 6.75 1982 洪涝 2.40 1983 伏旱 洪涝 3.39 3.87 1985

伏旱 夏洪 3.19 0.35

搜索更多关于: 休宁县2014年基础资料汇编 - 图文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休宁县城总体规划 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章 自然历史 一、地理位置 休宁县地处安徽省最南端,黄山市市区西北,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7°39′─118°26′和北纬29°24′─30°02′之间。县城海阳镇位于休宁县境东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8°10′,北纬29°47′,南距黄山风景区南大门汤口47公里,东距黄山市区19公里,西距齐云山风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