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京津冀城市群的相关研究分析
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相比,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从经济总量看,京津冀仅相当于长三角的52.7%;人均GDP是长三角的 77.5%,珠三角的63.6%;地均GDP(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GDP)是长三角的51.4%,珠三角的31.1%。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京津冀三地发展水平差别较大,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京津两市造成的。
4发展特征:(该城市群目前的发展主要包括一个中心,两个增长极,三层次发展战略。)
一个中心:以京津冀都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为中心在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一体化发展为中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方向的同一性、产业结构互补性的特点,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速产业的整合与重组,实行地区经济联合与协作,从而以整体优势参与对外竞争。
两个增长极:将北京市和天津市作为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双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他产业发展,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金字塔趋势较弱,顶部城市的“正拉动”效应不强;与珠三角城市群相比,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不够均衡;京津冀城市群的“双核”特征十分明显。
三层次发展战略:1增强核心城市竞争力,充分发挥其扩散效应首先由中心城市产生集聚效应,然后由集聚效应发挥扩散效应,积聚带来扩散,而扩散则进一步增强集聚能力,一方面加强政策、资源、信息、人才的支持力度,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避免大都市问题的出现,提倡住宅郊区化,合理控制流动人口,加强节能减排力度。2发挥城市群体能级效应构建“金字塔”型城镇体系,由塔尖到基座依次为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城镇等级体系是实现都市圈内资源配置和城市间功能互补合作的重要条件。3立足京津冀,发展环渤海,放眼东北亚第三层的发展应该是发挥都市圈的整体扩散效应。提出“泛京津冀都市圈”的概念,将京津冀都市圈的腹地延伸到整个“三北”地区,将京津冀都市圈的产业链延伸到整个东北亚,将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规划融入全球发展战略。
5当前现状及特征下的发展优势与劣势 优势:
(1)京津双核心的形成为城市群发展提供了基础
作为区域核心城市,北京的经济实力雄厚,排在全国前列。产业结构经过多年调整不断优化,丰富的智力资源和独特的政治资源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证。天津作为另一核心,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人才、科技竞争力也较强。
(2)地缘优势凸显
京津冀城市群所在的环渤海地区地处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四大经济区的交汇处(国内区位优势),此外,这一地区西与俄罗斯蒙古联系便利,东通日韩两国(国外区位优势),具有城市群发展的得天独厚的腹地基础和通往世界的海上通道。
(3)外商投资将呈现“北上”格局
国内相对发达地区如上海的商务成本已呈逐步上升之势,中国现有资金呈现逐步向北部推进的趋势。尤其是外商在中国投资变动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正呈现“北上西进”格局,而北上是主要的。京津冀城市群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腹地市场正吸引各类著名企业的目光。
劣势:
(1)京津冀城市群没能够很好的承接日韩的产业转移
从城市群的发展规律来看,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中心的转移和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而京津冀城市群在与辽中南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竞争中,没能够很好的承接日韩的产业转移。这有两方面主要的原因:第一,没能够做好充分的承接准备,例如在引进大企业的同时没能够做好相应的配套建设;第二,没能够充分发挥北京和天津的联合优势以及京津冀城市群巨大的腹地优势。
(2)没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用港口及滨海地区的优势
世界有些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的空间已从陆地向海洋扩展,解决本区存城市群发展研究在的矛盾,尤其是水资源、原材料的不足向海洋进军,已有成功经验。“京津冀”东部广大沿海的滨海地区,是实现本区经济再度腾飞的重要出路和关键所在,但目前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利用。
(3)没有形成结构优化与城镇体系合理的区域总体发展战略
由于京津冀至今没有一个合理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京津冀各自独立地搞自
己的发展战略,使京、津、冀三方的离心力大于向心力,无序发展大于有序发展,各自为战大于协调合作,任何一方的发展都受到其他两方的强烈制约。
五、动力机制分析:
1.内生动力: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推动其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
工业化:现阶段推动环京津周边区域经济重心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第二产业的发展。京津冀城市群是以京津唐老工业基地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大型城市群,京津唐工业基地主要的有利条件有:<1>.有丰富的铁、石油、海盐等资源;<2>.有统一的华北电网;<3>.有便利的铁路、高速公路、航空和近海运输;<4>.临近山西能源基地;<5>.有输油管道接连东北、华北和油田;<6>.有科技和人才优势。这些有利因素为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第三产业:京津地区的第三产业相当发达,生产运作中金融、通信、科研机构的协同作用以及产品流通中的零售、广告业的配合都十分密切,该地区生产性、消费性的服务产业均十分发达且汇集了大量新兴科技人才。第三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后续动力,因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带动了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人口就业情况,引起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比如大量人口由农村转向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等。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加速了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成为该区域发展的一大动力因子。
产业的优化:城市群的分布存在圈层结构,即核心城市主要为都市型产业,包括金融保险、专业服务业、出版印刷、文化产业等;内圈则主要为与核心城市协作配合的制造业,及为本圈层军民所需的服务业;外圈基本为农林牧副渔等产业或生态涵养型产业,及少量的服务业。京津冀城市群也应按照此种圈层分布继续实施产业优化。基本可将京津冀城市群按照圈层结构划分为四大产业区:北京一天津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优化区;唐山一秦皇岛重化工业集聚优化区;石家庄一沧州现代制造业集聚优化区;张家口一承德生态产业集聚优化区。
2.外部动力:区域投资和国际贸易是推动城市群发展的外部动力
区域投资:目前,京津冀已经形成了梯队产业发展模式,北京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着力发展文化、旅游、行政管理、商业服务业等;天津作为港口城市,主要发展对外贸易、物资交流、制造业、工业产品加工产业等;河北地区则以农业、
重工业和制造业为主。这些均引进了国内企业以及跨国企业的投资与建设。
国际贸易:京津冀城市群凭借其自身优越的区位、便利的交通、丰富的资源、雄厚的工业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充足的优秀人才后备资源以及综合配套改革各项政策支持,大大降低了区域贸易交易成本,加强了区域城市之间的协调作用,从而进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
此外,在全国范围内,和其他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城市群具有众多利于发展的唯一性优势,如京津冀城市群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京津冀城市群是唯一囊括了两大直辖市的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是全国智力最为密集的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是高度国际化的城市群。
内外动力机制的共同作用以及自身的特殊性促进了京津冀城市群的资本流动,劳动力转移,制度的变迁以及先进技术的传播,带动了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是其发展的动力。
六、未来发展趋势:
1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已经比较大,但是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远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
(2)核心城市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京津冀城市群两大核心城市并存,低等级城镇数量过多,中等城市偏少。其中北京市的城市功能、技术和产业已开始向周边地区扩散;天津由于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的发展和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在一定时期内极化作用正在增强。河北八市等次中心城市经济实力不强,与京津两市的发展水平差距显著,接受核心经济辐射能力有限,使城市群边缘地区很难分享中心城市的发展成果。
(3)区域一体化进程总体上滞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
长三角城市群在信息一体化、人力资源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等方面发展较好,珠三角在市场一体化和产业一体化方面走在了三大城市群的前列。京津冀城市群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除了在基础设施一体化方面发展较快、程度较高外,在信息、市场、人力资源、金融等产业一体化方面与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有一定差距。区域整体发展的理念尚未形成,河北省8市与京津两市发展水平差距显著,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