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化学 100道金属及其化合物选择题试题汇编(含解析)
热最终达到的固体为Fe(OH)3.错误。⑤MgCl2+Ca(OH)2= CaCl2+Mg(OH)2↓. Mg(OH)2高温 H2O+MgO。正确。因此在物质转化中在给定条件下能实现的是①③⑤。选项为A。 考点:考查物质的化学性质的知识。
2-
12.向明矾[KAl(SO4)2.12H2O]溶液中加入Ba(OH)2 溶液,当SO4 恰好沉淀完全时,这时铝元素的存在形式是
-
A.Al(OH)3 沉淀 B.只有AlO2离子
3+-
C.Al(OH)3 沉淀和Al D.Al(OH)3 沉淀 和〔AlO2〕离子 【答案】B 【解析】
2-
试题分析:向明矾[KAl(SO4)2.12H2O]溶液中加入Ba(OH)2 溶液,当SO4 恰好沉淀完
3+2-2+--全时发生反应:Al+ 2SO4+ 2Ba+4OH = 2BaSO4↓+2H2O+ AlO2.因此这时铝元素的存
-
在形式AlO2离子。故选项为B。
考点:考查离子反应及离子的存在形式的知识。
13.中学化学中很多“规律”都有其适用范围,下列根据有关“规律”推出的结论合理的是
A.Na2O、Na2O2组成元素相同,推出与水反应产物也完全相同 B.SO2和湿润的Cl2都有漂白性,推出二者混合后漂白性更强
C.H2CO3的酸性比HClO强,推出CO2通入NaClO溶液中能生成HClO
D.根据常温下铜与浓硝酸可以制取NO2,推出常温下铁与浓硝酸也可以制取NO2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Na2O、Na2O2组成元素相同,但是与水发生的反应不同,Na2O+ H2O=2NaOH;2Na2O2+ 2H2O=4NaOH+ O2↑。产物也不同。错误。B.SO2和湿润的Cl2都有漂白性,若将二者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则会发生反应:Cl2+SO2+2H2O=H2SO4+2HCl。产生的H2SO4和HCl都没有漂白性。错误。C.根据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强酸制取弱酸。由于H2CO3的酸性比HClO强,所以将CO2通入NaClO溶液中能生成HClO。正确。D.在常温下铜与浓硝酸可以制取NO2,但是由于Fe的活动性比Cu强,在常温下铁遇浓硝酸会发生钝化现象。错误。
考点:考查类推法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的知识。 14.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B.用铁容器存放浓盐酸
C.工业上利用氨气制硝酸属于人工固氮 D.硅是制造半导体的常用材料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A不正确;B、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因此不能用铁容器存放浓盐酸,B不正确;C、游离态的氮元素转化为化合态氮元素的过程属于氮固定,氨气是化合物,利用氨气制备硝酸不是氮的固定,C不正确;D、单质硅可以导电,因此硅是制造半导体的常用材料,D正确,答案选D。 考点:考查硅酸盐、铁的性质以及氮的固定等 15.某化学教师为“氯气与金属钠的反应”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加热装置省略)来替代相关的课本实验装置。先给钠预热,当钠熔化成圆球时,撤火,通入氯气,即可观察到钠着火燃烧,并产生大量白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钠着火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
B.反应生成的大量白烟是氯化钠晶体
C.管中部塞一团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球是用于吸收过量的氯气,以免其污染空气 D.根据管右端棉花球的颜色变化可判断氯气是否被NaOH溶液完全吸收 【答案】A
【解析】A项错误,钠燃烧的火焰为黄色;B项正确,通入氯气,钠着火燃烧时生成大量白烟,反应为2Na+Cl2点燃 2NaCl,生成的大量白烟是氯化钠晶体;C项正确,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球是用于吸收过量的氯气,以免其污染空气,反应为Cl2+2NaOH=NaCl+NaClO+H2O;D项正确,若氯气完全被吸收,则右端棉花球不会变蓝,若Cl2没有完全被吸收,将发生反应Cl2+2KI=2KCl+I2,I2能使淀粉-KI溶液变蓝。
16.海洋中有丰富的食品、矿产、能源、药物和水产资源,对今后世界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整个过程可在实验室中模拟进行 B.工段②是风化过程
C.在工段③④⑤中溴元素均被氧化 D.工段①中除去粗盐中的
、Ca、Mg、Fe等杂质,加入的药品顺序为Na2CO3
2+
2+
3+
溶液→NaOH溶液→BaCl2溶液→过滤后加盐酸 【答案】A
【解析】工段②是MgCl2·6H2O加热失水的过程,而不是在空气中自然失水,不属于风化,B错。工段④中发生反应Br2+SO2+2H2O=H2SO4+2HBr,溴被还原,C错。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所加试剂均需过量,要注意Na2CO3溶液要在BaCl2溶液后面加,以除
2+
去过量Ba,D错。
17.某同学用沉淀量测定Na2CO3和NaOH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分数,有关叙述如下。
-
①可以使用MgCl2溶液作沉淀剂,使OH转化为氢氧化镁沉淀 ②检验
是否完全沉淀的操作方法是向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沉淀剂溶液
③用氯化钡溶液代替氯化钙溶液作沉淀剂,优点是实验结果的准确度较高
④用氯化钡溶液代替氯化钙溶液作沉淀剂,优点是碳酸根离子能完全转化为沉淀。 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该测定方法应该使Na2CO3和NaOH混合物中的
转化为碳酸盐沉淀,然后
-
求得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不能选用MgCl2溶液作沉淀剂,因为碳酸钠水解产生OH,也可以与MgCl2反应,①错;检验
是否完全沉淀的操作方法是向上层清液中继续
滴加沉淀剂溶液,观察是否继续生成沉淀,②正确;碳酸钡的溶度积比碳酸钙的溶度积小,③正确;碳酸钡在水溶液中也存在溶解平衡,故碳酸根离子不能完全转化为沉淀,④错。 18.某化学小组为测定一定质量的某铜铝混合物中铜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6
下列有关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A.溶液A和溶液B均可以是盐酸或NaOH溶液 B.若溶液B选用浓硝酸,测得铜的质量分数偏大 C.方案一可能产生氢气,方案二可能剩余铜 D.实验室中方案Ⅱ更便于实施 【答案】B
【解析】若B为浓硝酸,铝发生钝化,铝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导致铝的质量偏大,故测得铜的质量分数偏小,B项不正确。
19.下列实验操作中,仪器一定需要插入液面以下的是
①制备Fe(OH)2时将NaOH溶液滴入FeSO4溶液中所用的胶头滴管 ②制备氢气的简易装置中的长颈漏斗 ③分馏石油时控制温度的温度计 ④用乙醇制备乙烯时所用的温度计
⑤向BaCl2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所用的胶头滴管
A.③⑤ B.②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分馏石油时,温度计应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向BaCl2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所用的胶头滴管不应插入BaCl2溶液的液面下。 20.对于实验Ⅰ~Ⅳ的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A.实验Ⅰ:逐滴滴加盐酸时,试管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 B.实验Ⅱ:充分振荡后静置,下层溶液为橙红色,上层无色 C.实验Ⅲ:从饱和食盐水中提取NaCl晶体
D.装置Ⅳ:酸性KMnO4溶液中有气泡出现,且溶液颜色会逐渐变浅直至褪去 【答案】D
【解析】实验Ⅰ,逐滴滴加盐酸时,首先发生反应
+H===
+
,开始没有气
泡,A项错误;实验Ⅱ,充分振荡并静置后,上层为氯化铁溶液的颜色,应为浅黄色,B项错误;实验Ⅲ,加热蒸发饱和食盐水应用蒸发皿而不是坩埚,C项错误;实验Ⅳ,将浓硫酸滴入蔗糖中发生反应生成SO2和CO2气体,SO2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之褪色,D项正确。
21.在实验室中进行下列实验探究,其中的实验用品均能用到且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探究内容 实验用品 A B 铜丝在氯气中燃烧 铝热反应 坩埚钳、燃烧匙、氯气、铜丝 铁架台、大蒸发皿、普通漏斗、铝粉、Fe2O3 试管、集气瓶、酒精灯、NH4Cl、Ca(OH)2 C 实验室制备氨气 D 用KMnO4晶体配制500mL0.1mol·L1KMnO4溶液 -容量瓶、烧杯、玻璃棒、酸式滴定管、KMnO4
【答案】C
【解析】铜丝在氯气中燃烧不需要燃烧匙,A错;铝热反应不用普通漏斗(用的是纸质漏斗),B错;配制KMnO4溶液不需要酸式滴定管,D错。
22.强酸X的转化关系如图: 图中单质可能为
( )
A.C B.Fe C.Al D.Cu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单质C在常温下与酸不能发生反应。错误。B.Fe在常温下遇浓硫酸、浓硝酸会发生钝化,不能继续反应。也不符合题意。错误。C.在常温下Al与浓硫酸或浓硝酸发生钝化,产生Al2O3.Al2O3在常温下与水不能反应。错误。D.Cu与浓硝酸反应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产生的NO2在水中溶解:3NO2+ H2O = 2HNO3+ NO。得到硝酸。正确。
考点:考查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及酸的性质。
23.往2支分别装有浅绿色的Fe(NO3)2和FeSO4溶液的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时,溶液的颜色变化应该是
A.前者基本没有改变、后者变棕黄色 B.前者变棕黄色、后者也变棕黄色 C.前者变棕黄色、后者基本没有改变 D.前者、后者都基本没有改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当向装有浅绿色的Fe(NO3)2溶液的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时,发生反应:2++-3+3+
3Fe+4H+NO3=3Fe+2H2O+NO↑,产生了Fe,所以溶液变为黄色;而当向装有浅绿色的FeSO4溶液的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时,不会发生任何反应。所以溶液的颜色基本不变。因此选项为C。
-
考点:考查Fe2+与NO3在酸性条件下发生的反应及溶液的颜色的变化的知识。
24.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铜粉不溶解,再加入某X物质,发现铜粉逐渐溶解,问神秘的X不可能是( ) ...A.FeCl3 B.HNO3 C.HCl D.KNO3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Cu的活动性在H之后,所以Cu与稀硫酸不发生反应。再加入某X物质,发现铜粉逐渐溶解。说明加入的物质电离产生的微粒能与硫酸的成分结合形成氧化性强的物质。或直接能与Cu发生反应。A.Cu+ 2FeCl3= 2FeCl2+CuCl2.错误。B.3Cu+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