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通遗传学习题答案讲解
普通遗传学习题答案讲解
1.遗传学建立和开始发展始于哪一年,是如何建立?
答:孟德尔在前人植物杂交试验的基础上,于1856~1864年从事豌豆杂交试验,通过细致的后代记载和统计分析,在1866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论文。文中首次提出分离和独立分配两个遗传基本规律,认为性状传递是受细胞里的遗传因子控制的,这一重要理论直到1900年狄·弗里斯、柴马克、柯伦斯三人同时发现后才受到重视。因此,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被公认为是遗传学建立和开始发展的一年。1906年是贝特生首先提出了遗传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
2.植物的10个花粉母细胞可以形成:多少花粉粒? 多少精核? 多少管核? 又10个卵母细胞可以形成:多少胚囊?多少卵细胞?多少极核?多少助细胞?多少反足细胞?
答:植物的10个花粉母细胞可以形成:
花粉粒:10×4=40个;精核:40×2=80个;管核:40×1=40个。 10个卵母细胞可以形成:
胚囊:10×1=10个;卵细胞:10×1=10个;极核:10×2=20个; 助细胞:10×2=20个;反足细胞:10×3=30个。
3.玉米体细胞里有10对染色体,写出下面各组织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答:⑴. 叶 :2n=20(10对) ⑵. 根:2n=20(10对)
⑶. 胚乳:3n=30 ⑷. 胚囊母细胞:2n=20(10对) ⑸. 胚:2n=20(10对) ⑹. 卵细胞 :n=10
⑺. 反足细胞n=10 ⑻. 花药壁 :2n=20(10对) ⑼. 花粉管核(营养核):n=10 9.减数分裂意义在遗传学上有什么意义?
答:减数分裂在遗传学上的意义:
(1)在生物的生活周期中,减数分裂是配子形成过程中的必要阶段。这一分裂方式包括两次分裂,其中第二次分裂与一般有丝分裂基本相似;主要是第一次分裂是减数的,与有丝分裂相比具有明显的区别,这在遗传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减数分裂时核内染色体严格按照一定规律变化,最后经过两次连续的分裂形成四个子细胞,发育为雌雄性细胞,但遗传物质只进行了一次复制,因此,各雌雄性细胞只具有半数的染色体(n)。这样雌雄性细胞受精结合为合子,又恢复为全数的染色体(2n),从而保证了亲代与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为后代的正常发育和性状遗传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保证了物种相对的稳定性。
(2)各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期I排列在赤道板上,然后分别向两极拉开,各对染色体中的两个成员在后期I分向两极时是随机的,即一对染色体的分离与任何另一对染色体的分离不发生关联,各个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均可能自由
组合在一个子细胞里。n对染色体,就可能有2n种自由组合方式。例如,水稻n=12,其非同源染色体分离时的可能组合数既为212 =4096。这说明各个细胞之间在染色体上将可能出现多种多样的组合。
(3)不仅如此,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片段还可能出现各种方式的交换,这就更增加了这种差异的复杂性。因而为生物的变异提供的重要的物质基础,有利于生物的适应及进化,并为人工选择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11.光颖、抗锈、无芒(ppRRAA)小麦和毛颖、感锈、有芒(PPrraa)小麦杂交,希望从F3选出毛颖、抗锈、无芒(PPRRAA)的小麦纯合体株系10个,在F2群体中至少应选择表现型为毛颖、抗锈、无芒(P_R_A_)小麦几株? 答::F1:PpRr Aa
先计算F2中可以产生毛颖、抗锈、无芒表现型的比例
Pp Rr Aa
(3/4毛颍:1/4光颍)(3/4抗锈:1/4感锈)(3/4无芒:1/4有芒) 毛颍抗锈无芒=3/4毛颍×3/4抗锈×3/4无芒=27/64毛颍抗锈无芒
再计算F2中可以产生PPRRAA基因型及其比例:
Pp Rr Aa
(1/4PP:2/4Pp:1/4pp)(1/4RR:2/4Rr:1/4rr)(1/4AA:2/4Aa:1/4aa) PPRRaa=1/4PP×1/4RR×1/4aa=1/64PPRRaa
10.小麦毛颖基因P为显性,光颖基因p为隐性。写出下列杂交组合的亲本基因型: (1)毛颖×毛颖,后代全部毛颖。
(2)毛颖×毛颖,后代3/4为毛颖 1/4光颖。 (3)毛颖×光颖,后代1/2毛颖 1/2光颖。 答:(1)亲本基因型为:PP×PP;PP×Pp; (2)亲本基因型为:Pp×Pp; (3)亲本基因型为:Pp×pp。
7.番茄的红果Y对黄果y为显性,二室M对多室m为显性。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当一株红果二室的番茄与一株红果多室的番茄杂交后, F1群体内有3/8的植株为红果二室的,3/8是红果多室的,1/8是黄果二室的,1/8是黄果多室的。试问这两个亲本植株是怎样的基因型?
答:番茄果室遗传:二室M对多室m为显性,其后代比例为:
二室:多室=(3/8+1/8):(3/8+1/8)=1:1,因此其亲本基因型为:Mm×mm。 番茄果色遗传:红果Y对黄果y为显性,其后代比例为: 红果:黄果=(3/8+3/8):( 1/8 +1/8)=3:1, 因此其亲本基因型为:Yy×Yy。
因为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所以这两个亲本植株基因型:YyMm×Yymm。
8.下表是不同小麦品种杂交后代产生的各种不同表现性的比例,试写出各个亲本基因型(设毛颖、抗锈为显性)。
亲本组合 毛颖感锈×光颖感锈 毛颖抗锈×光颖感锈 毛颖抗锈×光颖抗锈 光颖抗锈×光颖抗锈 毛颖抗锈 0 10 15 0 毛颖感锈 18 8 7 0 光颖抗锈 0 8 16 32 光颖感锈 14 9 5 12 答:根据其后代的分离比例,得到各个亲本的基因型: (1)毛颖感锈×光颖感锈: Pprr×pprr (2)毛颖抗锈×光颖感锈: PpRr×pprr (3)毛颖抗锈×光颖抗锈: PpRr×ppRr (4)光颖抗锈×光颖抗锈: ppRr×ppRr
3.大麦中,带壳(N)对裸粒(n)、散穗(L)对密穗(l)为显性。今以带壳、散穗与裸粒、密穗的纯种杂交,F1表现如何?让F1与双隐性纯合体测交,其后代为:带壳、散穗201株,裸粒、散穗18株,带壳、密穗 20株,裸粒、密穗203株。试问,这两对基因是否连锁?交换值是多少?
答:F1表现为带壳散穗(NnLl)。 (1)首先假设两队基因间不连锁,则 写出遗传动态式:亲代NNLL×nnll
F1带壳散穗(NnLl) ×nnll
(1/2带壳Nn:1/2裸壳nn)(1/2散穗Ll:1/2密穗ll)
=1/4带壳Nn散穗Ll:1/4带壳Nn密穗ll:1/4裸壳nn散穗Ll:1/4裸壳nn密穗ll 实际比例=带壳、散穗201株/442:裸粒、散穗18株/442,带壳、密穗 20株/442:裸粒、密穗203株/442
显然 侧交后代不符合9:3:3:1的分离比例,亲本组合数目多,而重组类型数目少,所以这两对基因为不完全连锁。 (2)写出连锁状态下的遗传动态式
亲代NL/NL×nl/nl
F1带壳散穗(NL/nl) ×nnll
测交后代:带壳、散穗201株/442: NL/nl
裸粒、散穗18株/442, nL/nl 带壳、密穗 20株/442: Nl/nl 裸粒、密穗203株/442 nl/nl
交换值% =((18+20)/442×100%=8.6%
F1的两种重组配子Nl和nL各为8.6% / 2=4.3%,亲本型配子NL和nl各为(1-8.6%)/2=45.7%;
6.a、b、c 3个基因都位于同一染色体上,让其杂合体与纯隐性亲本测交,得到下列结果:
+ + + + + c + b + + b c 74 382 3 98 a + + a + c a b + a b c 106 5 364 66 试求这3个基因排列的顺序、距离和符合系数。 答:
(1)写出遗传动态式: +a +b +c × aabbcc
(2)首先根据性状或基因相对的原则配对并案从多到少顺序进行排列
+ + c a b + + b c a + + + + + a b c + b + a + c
(3)根据上表结果,++c和ab+基因型的数目最多,为亲本型;而+b+和a+c基因型的数目最少,因此为双交换类型,比较二者便可确定这3个基因的顺序,a基因位于中间。 (4)则这三基因之间的交换值或基因间的距离为: ab间单交换值=((3+5+106+98)/1098)×100%=19.3% ac间单交换值=((3+5+74+66)/1098)×100%=13.5%
bc间单交换值=13.5%+19.3%=32.8% 从中也可以确定bc位于两端,a
位于中间
B 19.3 a 13.5 c
382 364 98 106 74 66 3 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