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理论知识复习笔记(划重点版)
6.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范成员行为的文化,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7.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A.学校环境文化B.设施文化。 8.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理想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 9.学校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规范功能。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1.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本质的增强两部分。 2.心里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
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4.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 5.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美国的华生 6.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西方有卢梭和裴思泰洛齐;二是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西方有柏拉图和康德。
2.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1957年,毛泽东同志再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我过提出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4.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
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就是“四有、两爱、两精神”。
5.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德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6.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第一次在党的报告中全面、完整、系统地表述教育方针。
7.1997年10月29日,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地教育”。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1.教师职业经历了非专业化兼职教师、非专业化专职教师到专业化专职教师三个阶段。
2.1966年10月,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会议上通过地《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设》中指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它是一种要求教师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地学习研究,才能活的并保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公共业务,它还要求对其管理下的学生的教育和福利具有个人的和公共的责任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的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界定,这是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 4.教师的一般角色:a.传道者 b.授业、解惑者 c.榜样 d.管理者 e.朋友
5.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6.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和创造性、示范性、系统性。 7. 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主要体现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中。
8.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9.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坚持正确方向,热爱职业教育,关心爱护学生,刻苦钻研业务,善于团结协作,自觉为人师表。
10. 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包括: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宽厚的教育科学、心里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 11. 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包括: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体态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教育科研能力。
12. 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199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9月,教育部又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13.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14. 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在我国体现在《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
15. 学生的合法权利:受教育权、人身权。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人身权包括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 16. 师生关系的两种对立观点:教师中心论,其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儿童中心论,其代表人物是杜威。
第六章 课程
1.课程的核心:各门学科设置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2.课程的分类,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按学生选择课程的主动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按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按课程制订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3.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社会、知识和学生。
4.我国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朱熹。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著作《什么只是最有价值》之中,罕有引导学生继续前进并达到预期培养目标的意思。
5.美国学者博比特确定了现代课程领域的范围和研究取向,提出了研究课程的“活动分析法”。
6.拉尔夫·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之作。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被称作“目标模式”):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7.现代课程理论影响较大的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和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布鲁纳和课程论专家施瓦布。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又分为三个流派:卢梭,自然主义课程论;杜威,儿童经验主义课程论;罗杰斯,人本主义课程论。社会改造课程理论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布莱梅尔德和巴西学者弗莱雷。
8.课程设计主要涉及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方面。 9.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周学时安排构成。
10. 初中阶段课程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则以分科课程为主。
11. 课程标准结构: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
12.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通常采用直线式和螺旋式。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