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版七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第三单元 - 图文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P57)1、无论生活在平原还是山区、沿海还是内陆、草原还是沙漠,不同区域的人们根据各自的 自然环境 , 因地制宜 地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P58-63)2、家住平原:平原主要分布在 江河的中下游 ,大都由 河流冲积 冲积而成。地势平坦或起伏较小。(特别注意:要结合书本,重点看书中的地形、气候、位置图) 地理位置 湄公河平原 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 美国大平原 北美洲中部,阿巴拉契亚山脉和落基山脉之间 (1)地形:湄公河平原, (1)地形:美国中部大平原,土地辽阔,(2)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 地势低平 自然(3)河流:水网密布。主要是湄公河,(2)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环境 流经国家分别是中国、缅甸、老挝、泰冷夏热,年温差大,全年降水较少。 国、柬埔寨和越南,流入南海(太平洋) (3)河流:密西西比河流域 (4)土壤:深厚、肥沃 (4)土壤:肥沃 主要作物 生产特点 农作物:水稻(水田农业) 以人工劳动为主的精耕细作 产量高,商品率低(自给自足); 兴修水利,便利灌溉和排涝。 小麦、大豆、玉米(旱地农业) 劳动人手不多,机械化程度高; 高度商品化(商品性农业) 规模大、产量高,对劳动力的需求少 人口稠密; 物质生活:高脚屋,通风防潮,安全防野(1)家庭农场,地广人稀,人们居住比生活兽;饮食以大米为主; 较分散 特点 精神生活:崇尚稻母、谷神;御耕节(柬(2)生活水平高(现代化生活) 埔寨);水上木偶戏(越南);团结互助。 关爱弱者。 (P64-69)3、与山为邻:相对于平原地区来说,山区地表崎岖不平,土壤不够肥沃,交通相对困难,人们生存的自然条件较为艰苦。但是,山区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利用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营造出了美好的生活图景。 地理位置 自然环境 垂直的生计 秘鲁,安第斯山脉——南美洲脊梁 南美洲的西部 山地之国 (瑞士——大山之子,阿尔卑斯山脉) 横亘在欧洲腹地 (1)地形:安第斯山区,地势崎岖。 (1)地形:阿尔卑斯山区,以山地为(2)气候:安第斯山区的气候类型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地势起伏变化大。 高原山地气候,海拔越高,气温越低,(2)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3)河流:莱茵河、波河、多瑙河 随之呈现垂直变化,依次为热带雨林、(4)自然资源:耕地面积少,矿场资灌木林、草原、积雪。原因:海拔(地势)源奇缺,缺乏发展工农业的自然资源。 不同 生产方式 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山下山上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 (1)在低海拔处,发展种植业,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2)在高海拔处,发展畜牧业,放牧羊驼和骆马。 (1)衣:羊驼毛(纤维上帝)、皮革 (2)食:羊驼和骆马的奶肉,玉米、马铃薯、小麦 (3)行:骆马是主要运输工具 (P70-75)4、傍水而居:地球表面不仅有浩瀚的海洋,还有众多的河湖。对于生活在海洋周围、湖畔河边的人们来说,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紧紧地与水连接在一起。 耕海牧鱼(日本渔业) 水上都市(威尼斯旅游业) 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之一,瑞士成为世界旅游热区。 (1)旅游项目:夏季登山,冬季滑雪 (2)原因:①自然环境:海拔高,有冰川和积雪,风景优美。②旅游设施:设施完备精良,服务周到细致。③交通条件:拥有发达的铁路和公路,如冰川快车。 生活特色 (1)旅游业为瑞士创造了财富,提高了国民生活水平。 (2)注重保护环境 地理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是一个地位置 域狭小、人口众多的岛国。 意大利(亚平宁半岛)的东北部、地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中海的北岸,濒临亚得里亚湾. 个大岛及其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 自然 (1)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1)地形:平原 环境 (2)气候:北部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亚(2)气候:地中海气候,其气候特征是热带季风,其季风具有海洋性特征。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人文 (1)渔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因水而生:威尼斯原是亚得里亚海的100环境 ①日本海岸线曲折,优良的港湾多; 多座岛屿组成的岛屿群,后来其祖先在此②位于北太平洋渔场附近,渔业资源丰建造家园,岛屿相连成为城,以水为通道; 富; 因水而兴:地中海是亚非欧三洲贸易往来③强大的工业(造船业、先进的纺织工业的主要通道。 和电子工业)对日本的渔业发展也发挥了因水而美:古老的建筑,独特的水城风光,作用。 旅游业发达。主要交通工具—船,“公共(2)独特的“鱼文化”:生活处处散发着汽车”—交通船,“小汽车”—汽艇,单海的味道:渔港工厂、鱼市、海鲜食品、桨平底木船—贡多拉
渔民节等 因水而忧:海水倒灌和水位上涨 面临 海水倒灌与水位上涨影响人们的日问题 沿海的围垦与开发、水体污染、远洋捕捞常生活,侵蚀建筑物和堤岸,甚至影响到受到限制等因素影响日本的渔业生产。 整个城市的结构。(因水而忧) 1、合理利用水资源,不要过度开采地下①制定海洋资源管理法,设定禁渔期,休水 养生息; 应对 2、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②制定海洋环境保护法,限制废水的排措施 3、加固大堤,完善排水设施; 放; 4、加大建筑物和堤坝维修投入,摩西工③发展人工养殖,建设“海洋牧场”。 程和海水灌注法(了解即可) 启示: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产业,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 (P76-81)5、草原人家:草原是发展畜牧业的主要地区,世界上分布着十分辽阔的草原,不同地区的牧人生活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地理 位置 自然 环境 (1)地形:东非高原 (2)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南半球11月-次年4月为湿季,5-10月为干季,北半球则相反。 这样导致了马赛人放牧迁徙,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逐水草而居(非洲肯尼亚、坦桑尼亚) 非洲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北部的热带草原地区 现代化的大牧场(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的大洋州,是世界上惟一占据整个大陆及边缘岛屿的国家。“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1、地形:地形较平坦开阔,大部分是平原和低矮高原 2、气候:气候类型多样,大多以热带和亚热带气候为主,气候比较干热。 3、自然资源:①水资源:地下水资源丰富;②生物资源:牧草优良,没有大型食肉动物,牲畜可以露天放养。 ※降水量和畜牧带分布特点:降水分布和畜牧带分布基本吻合,大体呈半环状分布。 1、生产特点: (1)最突出的特点:机械化程度高【原因:地广人稀,羊比人多,牧场规模大,劳动力不足,是发达国家,拥有现代化工业(畜牧业现代化的基础)。】 生产 特点 (1)马赛人以放牧为生,其特点是逐水草而居(游牧)。 (2)放牧的时间规律:每年5、6月,随着南方干季的到来,草原开始枯黄,马赛人开始向北迁移,而这时的北方的湿季,水草丰美;到10月,北方干季来临,南方湿季即将到来,马赛人又开始向南方回迁,迎接湿(2)高度商品化 (3)牧业集中分布在中部和西部的草原上。牧场规模很大。
季的来临。 (4)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羊比人多”是其真实写照。 2、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1)自然条件:气候干热;地广人稀,草原平坦辽阔;地下水资源丰富;无大型野兽的攻击;(2)社会条件:先进的科技与现代的农业机械;政府重视畜牧业的研究与技术的应用 (1)牧民定居放牧; (2)生活水平高,畜牧业带来财富和幸福 生活 特色 (1)衣:红色披风,既能够防身,又可以保护牛群。 (2)食:牛是主要食物来源 (3)住:茅草房 (4)精神生活:牛越多越富有,声望越高。草原为神灵。没有捕杀动物的习俗,也从不吃野生动物。(非洲草原是野生动物的乐园)。
(P82-87)6、干旱的宝地:地球上有许多干旱地区,蕴藏着宝贵的自然资源——石油。人们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比较点 石油宝库(波斯湾地区) 沙漠绿洲(以色列) 亚洲西部、地中海的东南角 亚洲西部,地处亚、欧、非的连接地带,地理位置 濒临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里海 (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原面积小;沙漠广布 (1)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海拔大(2)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概500到1000米;沙漠广布 干燥,降水稀少 (2)气候:北部是地中海气候,南部为自然环境 (3)河流: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热带沙漠气候 淡水稀缺 (3)河流:约旦河,水资源非常缺乏 (4)自然资源:水资源短缺,石油资(4)自然资源:耕地和水资源缺乏。 源丰富 主要产业 石油产业;旅游业和商业(新兴) 高科技绿洲农业 1、严格保护有限的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施各种“开源”与“节流”措施。 用石油换来的财富建设学校,完善医疗开源节流措施:保护有限的水资源不受污设施和住宅,发展现代化的工农业,人如何变干染;海水淡化,发展淡化技术;污水处理们的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 旱为宝地 后用于农业灌溉;使用滴灌和喷灌技术;在稳定石油生产的同时,寻找新的经济建设水利设施,北水南调(资源的跨区域发展方式 调配);收集存储丰雨季节的降水;调整水价。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