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崂山导游词
通往巽门的登山路称“丽正路”。沿登山路抬眼望去,可见一排如同空中楼阁的长廊,这就是巽门。
“巽”是《易经》八卦之一。巽门楹联的上联是“八卦八门千古灵秀”,是说风徜徉于天地八方,带来千百万年天地的灵气;下联是“四象四德万物更新”,歌颂了风在不同季节中为万物的更替默默地贡献。
震 门
震门的“震”也是《易经》八卦之一,由在上面的两个阴爻与下面的一个阳爻组合而成,位居东方,在自然界,代表雷。
震门楹联的上联是“海涛拍岸疑雷至”;下联是“雾气拂面是飞云”。意思是当你与顺风飘来的云雾融为一体时,就会听到海涛、林涛、风涛??会感到山与海的交融、人与自然的交融、心灵与天地的交融,会充分体味到“道力神功不可言,生成万化独超然”的意境。
艮 门
艮门是一处不大的山口。门两侧楹联的上联是“叹艮门山重,望似无路”;下联是“听林中松涛,顿开九天”。“艮”是《易经》八卦之一,由上面的一个阳爻和下面的两个阴爻组合而成。在自然界,代表山。论方位,属东北方。山 ,是大地的骨骼,有着坚忍不拔的性格。
坎 门
丹炉峰北侧的山门就是坎门。“坎”是《易经》八卦之一,位居正北方。它的符号是由两个阴爻夹着中间一个阳爻组合而成。在自然界中,代表水。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在崂山巨峰的北侧巧妙地设置了崂山海拔最高的天乙泉,即原泉,正吻合了中国古代先贤的“天一生水”理念,也使崂山巨峰这些妙然天成的“八卦”真正达到了形与意的完美结合。
乾 门
乾门位于五指峰的“指缝”中。“乾”在《易经》八卦中居首位,是由3个阳爻组成。在国家中,代表君王、皇帝。在六气中,属于“太阳”。在自然界,代表天。
在乾门可以近距离观赏“八戒崮”、“龟石”、“子牙出山”、“师徒授法”、“太公崮”等石景,稍远一点距离还有“虔女峰”、“黑风口”、“黄花顶”等景观。
兑 门
通往兑门的路称“自强路”。自强路取自《易经》乾卦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兑”也是《易经》八卦之一,是由两个阳爻托着一个阴爻组合而成的。在自然界,它代表“泽”,就是现在讲的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宝贵“湿地”。
坤 门
沿着讲习路上行,就是坤门。“坤”是《易经》八卦之一,由三个阴爻组成。在自然界,代表养育万物的土地。在方位上,居西南。在巨峰游览环线上,坤门正好位于巨峰的西南方。
在坤门向西南方远眺,可以领略 “巨峰十万八千丈,大海东来接混茫”的气势,观赏由巨峰延伸出的山脉与大海形成港湾交错、水际沿岸绵亘的壮丽景象。正是以崂山这座高山为源头,才形成了青岛旖旎的海滨风光。也正是崂山这古老的文化积淀,孕育了青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从坤门沿厚德路而下,即可回到离门。
39、比高崮
“似与巨峰试比高,巨峰侧目看崮低”,说的是比高崮。比高崮海拔1083米,相对高度约100米,山体笔直陡立,顶部比较平坦。从西侧看,好象比巨峰还要高,大有与巨峰试比高的气势,故而得名。比高崮又像一位亭亭玉立的窈窕淑女,面向巨峰含情凝望,因此还被称为“美人峰”。
关于“美人峰”,还有一段传说故事呢,传说古时候山下住着一位农家女,长得十分美丽,当地一恶棍相中,几次想霸占为妻,结果都被巨峰变成的青帝真君搭救。农家女为报答
青帝真君的救命之恩,化为这座山峰,经年累月,侍立于巨峰侧旁。
40、巨峰天象
巨峰可谓风光无限,气象万千,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巨峰旭照”、“云海奇观”、“崂山火球”、“银峰晶挂”四大奇观。
“巨峰旭照”是指在崂顶观日出的壮美景象。黎明前登上崂顶,遥望东方,在海与
天相连的地方,只见太阳向上轻轻一跃,挣脱了大海的依恋,升了起来,海面上顿时万点金光,波光闪耀。渐渐的,太阳越爬越高,连山谷中的浮云也染成了红色。这就是被誉为崂山名景之冠的“巨峰旭照”。
“云海奇观”一般出现于气重云低的夏季。夏季时节站在峰顶向下看,云浪在脚下的山腰里缠绕奔涌,形成一片片浪花飞卷的云海;稍高一些的山峰露出峰顶,如同一个个岛屿浮现在由云海组成的海面上。山风吹来,把云浪推进山谷,又会看到急浪滚滚、汹涌如潮的壮观场面。云涛的有升有降,使得游人所处的位置时而似突然落下,时而又似骤然升起。置身其中,如同腾云驾雾。
“崂山火球”是盛夏雷雨天气的一种自然奇观。夏季白天气温较高,空气中水分含
量较大,每当雷雨天快要到来时,天低云暗,游人站在崂顶,头顶是火辣辣的太阳,脚下却是黑云压境。浓黑的云海中,一条条火龙在摇头摆尾,一团团火球上蹿下跳,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雷声,似乎感觉到整个山都在摇晃。雷雨过后,峰谷又恢复了平静,空气也格外清新,涧谷流溪中,山洪轰鸣奔泻,又汇成了一种撼动山岳的汹涌气势。
“银峰晶挂”一般出现在隆冬季节,也是一种特定情况下的自然景象。严冬季节,
崂山寒冷干燥,气压较低,带有一定水分的薄云通常在千米以上的高空游弋。云的温度要比气温低,所以云中的水分碰到石头或树木、草类等凉的物体就会附在上面,并结成冰晶。经过一个夜晚,越集越多,所有的山石、树林、花草的外表都积满了冰花。太阳出来的时候,只见高耸的山峰一片洁白,所有的植物披上了洁白的冰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好象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水晶的世界,天清地静,仿佛进入了道教理想的“玉清天”的境界。
41、一线天
“名山奇观又一景,两仞峭壁一线天”,说的是一线天。一线天是巨峰身前一处两壁相间、宽约2米、高约40米、纵深约30米的狭长石缝。令人称奇的是,壁间上方夹着一个硕大的圆形石块,传说是玉皇大帝皇冠上的一颗宝珠掉落下来,砸开了这条石缝,并被夹在了缝中。实际上,一线天是一块巨石的自然裂缝。如果从石缝中仰首观天,只能看到一条线,因此称为“一线天”。因这一景观不在环形游览线上,沿途也就看不到一线天了。
42、虔女峰
是座坐北朝南的山峰,山顶部眼睛、鼻子和口的轮廓非常清晰,就像一位头戴围巾的山村少女,双手合十,面朝北方虔诚地朝拜,姿态端庄、朴实、俊雅,给人一种圣洁虔诚的感觉。 1986年,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来崂山视察时,欣然为这座山峰题名“虔女峰”。
43、八水河
顾名思义,八水河是由八条涧流汇集而成的一条河流。这条河是崂山的一条主要河流,长约8公里,从这里汇入大海。
八水河虽然不长,但景色很优美,无论是从河口逆水而上,还是从龙潭瀑顺流而下,都会看到湍急的河水奔腾而下。河水受到河床中无数大小不等的岩石阻挡 ,生成许多妙趣横生的水景。流水时而穿石,时而迂回,时而旋转,引人入胜。水流大的时候,如同千军万马,咆哮如雷,响彻整个山谷,十分壮观。
沿河而上,新修的1000米长的游览路,加宽到6米,增强了旅游安全性。龙潭瀑水库段,改成了上坡路,游客可一边爬山一边欣赏龙潭瀑水库蓄满清水的秀姿。沿水库而上,转过山坳,即是青岛四大瀑布之一的龙潭瀑。过拱桥沿八水河石铺的阶梯游览路东北上行1公里,
就是著名的上清宫。
44、八仙墩
崂山东南探入大海的突出部位,俗称“崂山头”,也是崂山的尽头,呈半岛状。这里因前凸大海,而且风急浪高,远远就能听到惊涛拍岸,声若巨雷,十分壮观。由于受海浪经年不息的冲击、侵蚀,这里形成了刀劈剑削般的断崖;经过亿万年的风剥海蚀,沉积岩层逐渐显露出来,呈现红、白、黄、青等颜色,并且相间的界线十分明显,远看就像条条彩带在风中飘逸。在彩石断崖下面,有十几处大小不等、颜色各异的礁石群,这就是崂山著名的“八仙墩”。
据神话传说,八仙过海时曾在这里歇息,“各显其能”的主意就是在这儿商量的。这处景观被称为“海峤仙墩”。八仙墩以北海面上那块平整光滑的巨石,据当地人称是海龙王晒钱的地方。
45、紫气东来
游览三官殿,沿南门进入,但南门并不是正门。原三官殿的正门是在东边,门朝东开。正门为什么朝东开呢?表示的是“紫气东来”。《道藏》中记载:道家始祖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远远看到一团紫气从东方滚滚而来,就在路边迎候,果然迎到老子,于是留请而拜之。老子与他交谈,觉得很有缘分,便着经书两卷赠给了他。此经就是流传至今的《道德经》。此后“紫气东来”便具有了瑞气祥和之意。
46、蟠桃峰
从垭口向西北方看,远远就能看到“蟠桃峰”三个字的摩崖石刻,因山顶部的花岗岩石崮呈桃状而得名。石崮相对高度约60米,顶部分布着7个大小不等的侵蚀岩穴,其中最大的一个长约3米、宽约2米、深约1.6米,里面蓄水清澈,终年不涸,因地处蟠桃峰顶而得名“瑶池”。传说王母娘娘在这里开过“蟠桃宴”。附近还有“狮子岩”、“石猪峰”、“梯子石”等景观景点。
47、仰口湾
仰口湾,长约2.2公里。金灿灿的沙滩平坦细软,坡度平缓,浪小水稳。远处的海岛分别叫“大管岛”、“小管岛”和“兔子岛”。
崂山绿石享誉海内外,就蕴藏于仰口湾海底。因为这种玉石取自海底,所以被称为“崂山海底玉”,是崂山所独有。我国著名书画家刘海粟90寿辰时得到一方崂山绿石,高兴地说:“千金易得,一石难求!”由于崂山绿石雕琢的工艺品很有收藏价值,深受中外游人的青睐。
如果有机缘的话,在这里还可观赏到奇异神秘的“海市蜃楼”。前人对这一奇异景观多有记述,其中清代著名翰林尹琳基曾有过这样的精彩描绘:“先是突起一峰,分为三峰,上插云际;顷之,群山绵亘数十里 ,所谓‘衡山七十二峰’、‘嵩阳三十六峰’悉览;又顷之,火光炯然,红云波荡,霄汉通明,光辉众山,如夕阳返照;巳而,化为朦胧,烟树苍茫,城廓楼台,隐隐可睹,沿山村落、海岸居民依稀可见。”尹琳基妙笔生花,把显现于仰口湾的 “海市”景致描绘得淋漓尽致。
48、犹龙洞与混元石
沿太平宫后墙西行不远,有一个由三块巨石构成的天然石洞。洞外石壁上镌有凸刻双钩的4个大字——“苍龙老鳌”。洞中深阔宽敞,可容纳20余人。祭台上供奉道教全真派始祖王重阳及其七位弟子。洞额刻的是当代著名书法家沈鹏题写的明末学者顾炎武的诗句“云是老子曾过此,后有济北黄石公”。洞口右侧石壁上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所书《道德经》第一章全文摩崖石刻,石刻笔画流畅,功力深厚。
洞顶这块大圆石的上部刻有三组星座图,还刻有“混元石”三个字。传说1000多年前刘若拙独自一人在上面练功十年而不辍,才修炼成一代名道。
不知从何时开始,犹龙洞中有了一位仙风道骨的老居士,一年四季在此煮茶讲经,谈玄
论道。“一洞一景一老翁”,成为仰口一大景观。
49、法显雕像
法显(公元337——422年),东晋山西襄垣人,早年出家为僧。为人志行明法,仪轨整肃,学问精深。他有感于当时藏律残缺不全,为了健全僧迦制度,决心至天竺寻求戒律。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年已65岁的法显,偕同慧景、道整等先后十人自长安出发,渡沙漠,越昆仑,途经当时西域和中亚三十国,历尽艰险,徒步跋涉,逾四年,终于至达印度,进行佛教考察,取到了中国没有的六部佛经约百万字。
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八月,法显从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循海路回国,遇飓风,随风漂泊,于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初秋,在崂山登陆,受到崂山地方长官——长广郡太守的迎接,在此译经传教一年,并将西行取经的经历和沿途见闻,写成了《佛国记》,介绍了沿途各国的宗教、风俗、地理等情况,保存了许多中亚细亚以及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的重要史料。
法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西域向天竺,然后由海路归国的取经者。同时,他还是直接将梵文等外文佛教经典译为中文的创始人,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开宗人。
50、观音广场
《华严经》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后所讲的第一部大乘经典,阐发三世诸佛所证的境界,揭示十万众生应修的法门,堪称经中之王。在《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记述:震旦国有一住处,名那罗延窟,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华严疏》云:梵语那罗延者,此云坚牢,即东海之牢山也,现有古佛圣迹,时称那罗延窟。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师于万历十一年专程来东海崂山,寻找并确认了那罗延窟。
因此,东海崂山自古便是佛国圣地。2006年农历九月十九日东海观音正式落成于崂山华严寺,使东海崂山成为观音菩萨的又一道场。 观音菩萨早在无量劫前已成就佛道,为悲愍众生,倒驾慈航来到人间,示现三十二种化身,扫三灾救八难,普渡众生。
请看,东海观音背依那罗延山,面向东海,左手托法轮,右手施说法印,脚踏莲花,庄严慈悲。观音所执法轮,意喻佛法,佛经云,遇佛法轮一切邪见、疑悔、灾害悉皆消灭。 观音像下为浮雕“观音救八难”,《法华经普门品》记述,观音普门示现,可救海难、火难、堕山难、刀兵难、牢狱难、鬼兽难、天灾难、疾病难。
有谒赞观音道:观音菩萨救八难,苦海无刹不现身。消灾免难除疾病,菩提甘露洒万民。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