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5 17:36:04

(1)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已先于我国完成了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农业人口占比较小且社会福利保障机制较完善,因而关于农村养老模式与农村老年人养老方面的研究并不多。

Mason(1992)指出,工业化、城镇化会削弱老年人固有的权威地位,其较少的生活照料主要来自于妇女,而妇女社会参与的不断增加和孝道的不断下降逐步弱化农村家庭在养老方面的作用。Sussan 和 Georgia(1999)对养老的供给主体是家庭还是社会进行调研,研究发现,在最初阶段,老年人生活照料与精神安慰的主要提供者是家庭成员,但是随着年龄不断变老,其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子女与社会对老人的照料进行责任分担的现象越来越普遍。Biaggi(l980)调查发现80%的美国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主要来自非正式照顾系统,家庭成员在非正式照顾系统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但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的非正式照顾体系也面临着严峻的冲击。Bass&Noelker(l997)认为劳动力的流动造成了老年人的居住状况恶化;David&Chard(1999)认为现代社会中剧增的离婚率使得单亲父母更多的将注意力集中在照顾子女上,忽略了对老人的关怀,从而也动摇了传统的照顾模式。Allenwalke(2000)对欧盟国家老年人养老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指出,当前家庭规模和结构趋于小型化、简单化,已婚妇女大量涌入劳动力市场参与社会劳动,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家和家庭共同承担老年人长期生活照料”等一系列对策建议。

EdgarF.Borgattaand(2003)认为,老龄化、高龄化使老年人对养老品质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当家庭不能够有效满足老人养老需求时,社区与政府应该予以支持。国外关于农村养老模式,尤其是互助养老模式方面的研究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养老责任主体的界定和政府在养老中的作用和角色方面。但是关于养老保障和互助养老方面的理论却有很多并且有着较深入的研究,在本文的第三部分予以了详细的阐述。尽管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情民俗与我国有着较大的差别,他们在思想意识上更崇尚独立,没有养儿防老的观念,老人与子女的生活相对独立。但作者认为西方在乡村养老的新思想和针对老年人细微需求的关注上,以及西方国家在老年人自建互助模式与养老方法上,值得我国在发展互助养老时参考借鉴。

(2)国内研究现状

“农村养老”不仅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涉及到农村老人幸福晚年生活及和谐农村建设的重大民生问题。目前,我国对农村养老及其模式的探索研究日渐增多,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在农村养老模式比较方面。穆光宗曾尝试将养老模式划分为三种,即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其中,家庭养老主要指子女或亲属供养,是当前农村的主要养老形式,但处于衰落的趋势;社会养老指依靠多元化的社会养老支撑体系维持老年人生活的养老模式,只能覆盖少数农村老人,但它是今后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方向;自我养老指不靠亲人和社会,主要靠储蓄、劳动收入或其它收入等手段实现自我物质供给,且照顾自己的衣食起居,这在农村占有一定的比例,但自养的难度将随年龄增大、收入减少而逐渐增加。上述三种养老模式是最为基本的三种养老模式,也是其它养老模式的基础。 随着养老模式趋向多元化,一些学者在上述三种基本养老模式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其它形式的养老模式,如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互助组合养老等。周莹、梁鸿(2006)认为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家庭供养资源减少且保障能力下降,家庭养老模式必然要被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化养老模式所取代。徐勤认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是养老体系的两个方面,一方的削弱应以另一方的增强为前提。目前,传统家庭养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农村养老事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发展社会化养老事业才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根本途径。 在农村养老模式多元化方面。专家学者们就农村养老模式体系的设计与研究给出了不同

的构想与解读,但都进行了养老模式的多元化探索。穆光宗提出了“3十2”养老工程,将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作为基本养老方式,积极发展社会化养老事业;王亚柯、杨震林构建了“内敛型”的养老模式,该模式主张以农民自我保障为起点,由下到上经由个人—家庭—集体—社会—政府的路径,整合各个层次的资源,农民首先能够理性的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进行养老,当一层级未被满足的养老需求即溢出部分,可以在下一层级继续得到满足,每一层的资源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这就增加了整体的养老效用。谭克俭认为,目前农村存在四种养老保障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社区保障机制、家庭保障机制和个人保障机制,通过研究得出:完善的养老模式是各种机制的优化组合,通过充分发挥和利用每种机制的优势,使多种机制在养老上得以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在互助养老模式方面。梁鸿建议,农村社区本身具有一定的互助传统,并没有因经济社会发生较大变化而削弱,因此在农村实行互助共济的养老模式具备一定的社会基础。林翠欣(2006)认为,根据社会嵌入理论和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老年人仍然需要继续社会化,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就是社会角色的转换,包括转换劳动角色、转换决策角色、转换工具角色、转换父母角色等几个方面。互助式养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老年人继续社会化,摆脱孤独和寂寞,同时群体生活的参与会使老年人及时找准位置,以便获得尊重、安慰和帮助。彭振芳等提出一种介于当前养老模式与最终理想养老模式之间的过渡时期的“合作模型”,通过一种合作的方式,调动起农村老人、老人子女、村集体及政府等各养老主体的积极性,根据各主体拥有资源与优势的不同,行成“资金+人力+物力”的合作模式,以此来缓解农村养老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农村互助养老的具体操作创新方面,卢海元(2008)提出“实物换保障”的概念,用特定方式将农民所拥有的农产品、土地等实物转换为股权、保险金、养老金等具体物质保障。崔彩云等提出可以在农村设立“托老所”,由当地村民来照顾老人,托老的时限可以是日托或月托,投资主体可以是个人、村集体、政府及其它社会组织。

搜索更多关于: 国内外研究现状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1)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已先于我国完成了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农业人口占比较小且社会福利保障机制较完善,因而关于农村养老模式与农村老年人养老方面的研究并不多。 Mason(1992)指出,工业化、城镇化会削弱老年人固有的权威地位,其较少的生活照料主要来自于妇女,而妇女社会参与的不断增加和孝道的不断下降逐步弱化农村家庭在养老方面的作用。Sussan 和 Georgia(1999)对养老的供给主体是家庭还是社会进行调研,研究发现,在最初阶段,老年人生活照料与精神安慰的主要提供者是家庭成员,但是随着年龄不断变老,其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子女与社会对老人的照料进行责任分担的现象越来越普遍。Biaggi(l980)调查发现80%的美国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主要来自非正式照顾系统,家庭成员在非正式照顾系统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但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的非正式照顾体系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