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子贡箴言名句

子贡箴言名句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1 7:43:05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贡问交友之道。孔子说:“朋友有错误过失,应该忠心直言规劝,又须善为引导,如果不听也就算了,就应该适可而止不再说,不要为此自受侮辱。” (子贡在外经商,经常接触到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所以交友是他所关心的问题。)

知人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末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贡问道:“假如全乡人都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能就肯定他是好的。”子贡又问:“假如全乡人都厌恶他,这个人又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能就肯定他是坏的。最好是全乡的好人都说他好,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才可确信。”

(孔子这种坚持自己独立主见,不轻易下断语、作结论,也绝不人云亦云的态度,不但对知人、识人、用人,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即对于犯错误人的处理,对犯罪案件的查审,也同样是有很大的借鉴,值得参考的。)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子贡评论别人的短处。孔子说:“赐呀,就你那么贤能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

(子贡“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恶”。)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贡说:“君子对人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厌恶爱好宣扬别人坏话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上位的人;厌恶勇敢而无礼的人;厌恶刚愎自用而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又说:“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我厌恶窃取别人成果却自以为聪明的人,厌恶不懂谦逊自以为勇敢的人,厌恶攻发别人的阴私而自以为正直的人。”

(所厌恶的名色各样的人,其实都是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听到,为人们所鄙夷、不屑的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它的呢?”孔子回答说:“大概是恕吧!凡是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把它拿来施给别人。” (恕,是推己之心以及人。可以不受任何环境和条件的约束,几乎是人人可学、可行,时时、事事、处处都能尽心学,尽力行,孔子认为可以“终身行之”的最好品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推已及人的观念,无形中,把所有的人,不论富与贫,贵与贱,或者有权势与无权势,君上与平民,都视作平等人,等同起来了!无疑,这直接、间接地提高了平民百姓的地位,也反映了历史的巨大进步。)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诺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说:“我不要别人把不愿的事情加在我身上,我亦不愿意把同样不愿意的事

情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还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事哩!”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是求诸人的事,非子贡之力所能及,纵然有“吾亦欲无加诸人”之心,也仅止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属“恕”而已,达不到仁的境界。)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想把每月在庙告朔的那头杀而未烹的腥羊也去了。孔子说:“赐呀!你爱惜那头羊,我却爱惜那礼呀!”

(春秋鲁哀公时,告朔之礼己废,而有司犹供此羊,因此引发了师弟子间这要不要“存其名”的争论。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并没有以老师的权威和弟子们对他的无限信仰,去压服子贡来强求一致;而子贡也没有因老师的崇高威望而放弃自己的观点,该亦正是孔子“当仁不让于师”之教的影响,其精神同样是十分可取,并值得赞扬的。)

中庸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贡问:“子张和子夏二人谁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中庸是孔子评价弟子的一个重要标准。)

言必信、行必果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砼砼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算是一个士?”孔子说:“他的行为能力知有耻,出使等的如何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家乡人称他尊兄爱弟。”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如何呢?”孔子说:“说话讲求信用,做事果断,这虽然是浅陋固执的普通人,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再问:“那些从政的人如何呢?”孔子说:“唉!那都只是一些心胸狭窄见识短浅的人,哪能算得上数呢?”(言必信,行必果: 原含贬义,指固执己见,盲目相信自己的言行。后演变为含褒义,指说话诚实,做事果断。) 子贡曰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博而大,是从哪几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大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那些大的道,不贤的人只记那些小的道,他们都遗留有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何处不在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授呢?”

(孔子精深渊博的学问是从“好古,敏以求之”学习中而来,从向“贤者、不贤若”勤问、勤访、勤学中而来。孔子对自己是好学不厌,从来不是强不知以为

知,而且虚怀若谷,做到每事问--问礼于老聃,访乐于长弘,问官于郯子,学琴于师襄等等,这也就是“学无常师”的态度。)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贡说:“老师讲授的《诗》、《书》、《礼》、《乐》等,我们是可以经常听到的;至于老师讲人性和天道,我们就难得听到了。”

(在孔子的心目中,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深不可测,对于“天道”,孔子认为天之高也,高不可攀。孔子言“性”,全部《论语》仅一见,即“性相近,习相远”,而且,也只是责习不责性,认为人的本性原是相近的,由于后天环境和习惯等的影响而相远了!言“天道”,亦仅一见,天道犹云天行,指天行之道(规律),孔子有时称之曰命、曰天,或天命。这就难怪乎子贡要发“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之叹了!)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向子贡问道:“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就一定能预闻到这个国家的政事,是他有心求到的呢?还是国君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是我们老师有温和、良善、恭庄、俭约、谦让的态度,使得国君自愿告诉他,向他请教的。先生获得政事的方法,不同于别人吧?”

(子禽小孔子40岁、小子贡9岁。在学业上得不到孔子的耳提面命,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子禽可能最为崇拜的就是子贡。“温、良、恭、俭、让”五字,生动、形象,而又如实地把孔子为人的心胸、气貌、情态等勾勒出来,犹跃然如见。在人际关系中,对人有所求,可以有一种“不求而自得”的方法。)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太宰向子贡问道:“孔子是一位圣人吧?他为什么能掌握那么多的本领呢?子贡说:“这本来是天意使他成为一个大圣人,又使他这样多能的呀!” 孔子听到了这话,说:“太宰哪里知道我呢?,只因为我少时贫贱,所以多能,干些鄙贱的技艺谋生,君子会干这么多技艺吗?不会多的呀!”

(子贡对孔子的崇拜己很难用一般言词来形容了,认为这是“天意使然”,把孔子褒扬、升高而神化了。)

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正如孟子所说:“子贡,智,是以知圣人”。应该说,子贡的评论,是独具慧眼、有见地的,也是可信的。)

抱瓮灌畦

《庄子.天地篇》载:孔子的学生子贡访楚归来,看见一老者,抱着水瓮浇园,便劝他用桔槔(吊杆)灌溉。老人却不同意说,“我已经习惯这样了”。 (后人们常借此讽喻安于拙陋,不求改进的落后思想。)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吧!”子贡说:“为什么说没有人了解您老师呢?”孔子说:“我上不怨天,下不责人,只在下处学,学于通人事,然后向上处达,达于知天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了吧!”

(这可能是孔子晚年对人生回顾时所发出的叹息之语,当时社会上不少人对孔子的行为不理解。孔子深知天命有穷有通,人的际遇有幸与不幸,因此,道之不行于世而不怨天,人之不了解我也不尤人。但,这境界并不是一般人所完全能理解,同而不免发此“莫我知也夫”之叹。)

子曰:“予如不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说:“我不想再说话了。”子贡轻声说道,老师,你如果不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弟子传述什么呢?孔子说:“上天说过什么呢?春夏秋冬四季不是照样运行,百物不是照样在太阳光下生长吗,上天说过什么呢?”

(这可能是孔子的临终前言。虽然孔子不想再说话,但“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是说孔子为人光明磊落,坦荡无私,平日的一举一动,都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没有哪一行不是和弟子们在一起,不是为弟子们所熟识、所深知。这同“天何言哉”一样:虽然天默默无言,但它昭示人们,“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照样春夏秋冬四时交替运行,照样百物孽生、繁衍,可以说,行比无言更加有声有色,更加丰富多彩,普施恩泽。)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东南)人。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三十岁时,孔子收徒讲学。五十二岁做了约三年的大司寇后,带了一批弟子访问列国,游说诸候,推行“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六十八岁,孔子结束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生涯后,投身到教书、整理古文献的工作。卒于公元前四七九年夏历二月二十一日,享年七十三岁。

公元前479年孔子病故,子贡在为孔子守丧期间,也时常到鲁国宫廷里服务。这时,孔子思想,已经在民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孔子的声望与日俱增;相反,在鲁国的士大夫之中,却暗暗地鼓动着一场诋毁孔子的运动。

宣扬、维护篇

门墙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劈之官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窒家之好;夫子(指孔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叔孙武叔)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叔孙武叔是鲁国朝野之间举足轻重的实权人物)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实在比仲尼更贤能”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譬如围墙,我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人站在围墙外,便可看见里面房屋的美好。我们老师这道围墙却有几丈高,如果找不到大门走进去,就根本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华美,房屋的多种多样。但能够寻找到大门的人应该是很少的吧!叔孙武叔这样说,不是很自然吗?

(门墙:后泛指师长之门。以围墙作喻,生动、形象、鲜明。子贡自谦,认为与孔子比,简直有如围墙之一高一矮,实在悬殊太甚。自己室内纵然琳琅满目,富丽堂皇,也只是一览无余而已,何足称道!而老师之道及其为人,就自己体会认识,实在是“仰之弥高,给之弥坚”,太伟大了!而对于一般人来说,犹如站在数丈高的围墙外面看墙内的宝库,连宝库内有哪些璀璨夺目的奇珍异宝都无从得

搜索更多关于: 子贡箴言名句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贡问交友之道。孔子说:“朋友有错误过失,应该忠心直言规劝,又须善为引导,如果不听也就算了,就应该适可而止不再说,不要为此自受侮辱。” (子贡在外经商,经常接触到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所以交友是他所关心的问题。) 知人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末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贡问道:“假如全乡人都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能就肯定他是好的。”子贡又问:“假如全乡人都厌恶他,这个人又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能就肯定他是坏的。最好是全乡的好人都说他好,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才可确信。” (孔子这种坚持自己独立主见,不轻易下断语、作结论,也绝不人云亦云的态度,不但对知人、识人、用人,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