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务员80分申论万能模板
4、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于。。。行为予以一票否决。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查处和惩处责任人发现问题即使纠正,对顶风违纪的行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
5、广泛宣传,全民动员,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的作用和意义,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6.加强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
新闻媒体要对。。。行为大胆揭露,公开曝光,使。。。无藏身之地, 要把。。。工作置于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
医疗体制改革:医、药行业分开,降低药价;院务公开,采取监督、举报措施,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医疗卫生服务队伍专业素质提高与思想道德建设并重;加大政府投入,以农村为重点;建立一个覆盖全民,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大卫生常识宣传力度,动员全民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三农问题:摆脱户籍制度束缚;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农民收入,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心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加强包括劳动就业、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在外谋生和生活的农民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更便利的条件,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可以适时纳入城镇保障体系之中,
贫富差距: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限高保低;税收杠杆调节;
公平分配;公平竞争;消除贪污腐败现象;消除不公平现象;完善监管制度;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安全生产: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普及安全常识和技术知识;规范生产单位生产行为;规范相关行业(安全评价、咨询、检验检测等)行为;执法监督;定期与不定期检查、专项治理整顿;舆论监督;安全保障制度;安全纳入企业绩效评价标准;
房价调控:严格审批土地征用,控制土地一次性出让规模;提高信贷利率;增加经济适用房供给,抑制高价位住房开发;对房产开发、保有和交易环节提高税率;杜绝形象工程;提高房产市场准入门槛;加强房产市场整顿监管,清理建设相关乱收费项目;控制建筑成本;规范销售行为;信息引导;价格检测调控 生态保护:人口管理;资源管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严格控制高耗能、重污染行业上项目,提高行业准入标准;监督管理;退耕还林;畜牧业采取游牧方式;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节约型社会: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节约意识;抓住薄弱环节,,依靠技术进步,推进系统优化,节能降耗和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严格控制高耗能、重污染行业上项目,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对不合格、超标行业加强清理整顿;加强监督管理;法律保障;建立完善的企业、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将能耗标准纳入其中;
和谐社会:制度创新;调整社会结构;利用社会组织实现社会和谐;实现阶层间和谐;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口和资源管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经济兼顾环保;环保与个人利益冲突;倡导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弱势群体:劳动力市场;劳动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机构;监督监管;法律保障;社区扶持作用;经济杠杆调整分配比例;缩小分配差距;建立稳定、发展、和谐的发展机制;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宣传力度;相关知识普及;科技投入;全民动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文章第四部分
该问题的妥善解决与否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这个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彻底解决。(结合材料,表表决心)
★2011年1月16日在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浙江省省长 吕祖善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和政府主要工作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多发频发的自然灾害,全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浙江省委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扎实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省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科学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初步统计,2010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7100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1.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1800元。农业增加值持续增长,服务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
工业增加值均突破万亿元,服务业增速连续五年高于生产总值增幅,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23%和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突破万亿元,分别达到12488和10163亿元,年均增长13.3%和16.9%,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进出口总额达到2535亿美元,其中出口达到1805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8.7%和18.6%。
——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2010年全省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4895和2608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和1.4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000亿元,增长1.8倍,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2.6万元,比2005年提高50%。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由1.22%提高到1.82%。万元生产总值能耗0.72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20%,以年均增长7%的能源消耗支撑了年均11.8%的经济增长。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下降16.2%和20.9%,能源利用水平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居全国前列。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59元,五年年均实际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3元,五年年均实际增长8.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全国最小的省份之一,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21094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倍。城乡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增加到35.3和58.5平方米。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率先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十五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比2005年分别提高7和11个百分点。每千人执业医生数、床位数达到2.1人和3.4张,比2005年增长16.7%和17.7%,城乡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人均预期寿命由75.8岁提高到76.9岁。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保持稳定。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
(一)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经济保持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金融危机冲击初期就及时提出并实施“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工作方针和一系列措施,连续三次召开有万人参加的经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动员和部署全省人民打一场“保稳促调”攻坚战。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实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省级财政安排115亿元用于以“七线两枢纽”为重点的铁路现代化项目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跨海大桥、洞头半岛工程、甬台温铁路、沪杭高铁、滩坑电站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运行。新建和改造高速铁路750公里,新增高速公路1517公里,新增6000千瓦以上电力装机2514万千瓦,新增沿海港口货物吞吐能力3.5亿吨。切实抓好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积极推动中心镇建设和农村住房改造,已改造建设农村住房72万户。实施汽车摩
托车下乡、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促进消费的政策。大力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及时出台稳定外贸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扩大信贷规模,推动金融创新发展,2010年新增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7714亿元,比2005年增长2.6倍。
利用资源环境约束和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深入实施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规划,积极推动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规划和启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深入推动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和农技推广体系,积极培育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努力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省财政“三农”投入累计3202亿元,年均增长24.8%。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举,编制实施11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和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抓好42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示范区建设,实施技术改造“双千工程”,重点培育146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大力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引导生产加工企业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拓展。推动建筑业提升发展,建筑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制定实施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推动4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和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着力培育108家服务业重点企业,推动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积极争取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建设港航强省,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到6.29亿吨。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来抓。制定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加大自主创新扶持力度。2010年全省财政科技投入达到121亿元,比2005年增长1.7倍,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830亿元,比2005年增长1.58倍。规划建设省科研创新基地,建立57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820家,实施26个重大科技专项、2548个重点科技项目,“十一五”时期全省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23项,比“十五”时期增长1.3倍。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扎实开展国家级标准化项目试点,累计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1.8万件、中国驰名商标264件。完善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实施10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编制实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创新团队建设,五年引进各类人才15.8万人,科技人力资源指数从全国第13位上升到第6位。
把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作为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制定实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实施“节能降耗十大工程”,积极推进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突出抓好重点企业节能降耗,积极推进节能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累计淘汰落后炼钢能力231万吨、水泥生产能力2397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531万千瓦。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全面完成“811”环境污染整治和“811”环境保护行动目标,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推进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建成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监控网络,实行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目标管理考核,实施省级财政对水系源头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环境污染集中整治力度。八大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73.7%,比2005年提高18.1个百分点。推动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启动建设25个循环经济试点基地。抓好节约集约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