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代优秀人才除了“智商”要高之外,其“情商”也要高,否则就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不具备“情绪管理”能力的人,就无法提升自己的“社交经营”能力。这样的人即使满腹经纶、至上很高,最后也会由于情商的低下而人际关系紧张;或者由于常常处在情绪失控的怪圈中不能自拔而一无所成;甚至做出愚蠢、有害的事。
素质的培养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教育理念、是现代教育思想。“素质”需要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和感染才能“养成”。因此,素质的培养也不是某一个系统或某一学科单兵作战就能奏效的。它不仅需要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共同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大环境,更需要德、智、体、美育共同构建。
学校体育在“营造和构建”中的作用也绝非仅是强身健体,而是在把握这一基本功能后,遵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中对学校体育所下达的“掌握”、“养成”和“培养”这三项任务,把握好自己的定位。所谓掌握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所谓养成即“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所谓“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从这些规定的精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前已经风靡全球的“国际健康促进战略”和“体育为健康”等“积极生活运动”的时代精神在我国体育教育中的体现。从全方位的健康概念出发,1986年世界心理卫生协会年会又提出:“健康还要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培养健康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是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
1.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在目前我国的大学体育教学中,“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意味着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它不仅是运动的技巧和能力,而且包含着体育文化的传播、体育理论知识的普及,以及运用这些基本的运动技能锻炼身体的能力和兴趣的培养。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应该是受过系统体育教育的人。他应该懂得体育促进健康的基本常识、体育健身的基本理论、体育文化的基本内容,从而、具备终身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运动技能。
大学体育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还必须负有普及体育文化和健康知识的责任,为此,建议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应该突破传统的竞技体育项目分类方法,依据上述任务把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划分为三类:体育文化传播类;体育技能培养类;身体素质(或健康标准)测定类。
2.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
毅力
大学体育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通过教学内容的变更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改变学校体育过去单纯准求体质的发展和技术的传习,用新的健康观改革学校体育,使大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真正健康地发展。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人们参加运动的机会更少,而生活节奏更快、竞争更加激烈。新的生存环境给人们带来的是强烈的心理的紧张和压力,这种高压的心理负荷,再加上身体运动机会的减少,健康就成为现代文明中的世界是、性问题,更是教育必须关注的问题。现代大学生的体育活动方式受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把大学体育活动和当代青年的体育价值观结合起来,让体育活动在满足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精神上的需求的同时,引导他们把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融为一体、培养团队精神。这不仅是党中央在第三次“全教会”上对现代大学体育提出的要求,也是21实际育人的需求。正如哈佛大学的丹尼尔2戈尔曼(Danilel.Goleman)博士指出的:“创造成功的人生,需要的是情商??孩子的未来20%取决于情商”。情商是智商的媒体,也是人生成功的先决条件。当前,世界上一些名牌大学都不失时机地推出了EQ训练计划,如哈佛商学院的素质教育等。综合分析这些训练,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造就高情商的现代人。
现代大学生不仅把体育看成是强健身体的手段,而且他们更重视体育在健康身心、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鉴于当代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学校体育要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同时,运用集体活动的“亲和力”和“内聚力”促进学校道德品质教育的成果转化。
学校体育活动一般都是以集体形式进行的,它不仅小型多样、丰富多彩,而且在激烈的竞争或合作中,随着胜利或失败,学生们的角色和地位也随之不断转换??学校体育活动在满足了青年们生理西药的同时,同意满足他们心理上的需求。因为在同欢乐工叹息的体育活动中,彼此间情感上的融合、人际间亲密的交往,正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融相通的时候。而参与者要在强烈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刺激下,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使之与集体的需要吻合。通过让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实践,为他们展示运动才华或组织能力提供机会和空间。
学校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使大学生们有展示和证实自己的机会,而且在大家共同追求集体荣誉时,思想品德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这不就是极好的情商训练吗?
在青年们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中,情感是认识升华的信号,是思想转化为行动的中介。当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但这些教育如果没有情感基础,就会沦为空洞的说教。学校体育本身就是社会性的,它能为学生们提供彼此交流的机会、拓展着人际交往的空间。在大家共同为一个目的欢乐共叹息是,同伴们真挚地诸位、欢呼,关切地递上一杯水、一毛巾,彼此见诚挚地鼓励、安慰??,此时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的形成只需一个恰如其分地引导,无需说教,岂不事半功倍!而体育竞争更是体力的拼搏、智慧的较量,学生们要在瞬息万变的赛场上,发挥自己的应变能力和智慧;在激烈的竞争中,表现出准确的判断力和合作精神??种种支配人们行为的心理特征即“情绪管理”能力,会在运动实践的磨练中逐步形成,“社交经营”能力自然得到提升。大学体育工作正式凭借着这样的理论依据和特点,在推进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中,承担着这样的理论依据和特点,在推进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中,承担着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的任务。总之,步入新世纪的学校体育,由它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它在为每个个体健康和人类发展服务的同时,还要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服务,学校体育是当代青年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健康发展的教育手段,它必将在社会的精神生产和文化消费的高度统一的过程中,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现代高素质优秀人才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健康教育与健康
一、健康
(一)什么是健康
20世纪30年代,美国将抗教育学专家鲍尔(Bauer.W.W)和霍尔(Hull.H.G)指出:“健康是人们在身体、心理和精神方面都自觉良好,活力充沛的一种状态。”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oe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宪章中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这一概念改变了以往无生理功能异常,免于疾病就是健康的概念。明确、概括地指出人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对生理、心理、社会活动等多方面的要求,指明了健康必须是:
由此可见,健康不仅是生物概念,同时又是心理概念和社会概念。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健康的新含义,提出了健康的10条标准:
健康的十条标准
2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2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2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环境的各种变化。 2能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
2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的位置协调。 2反映灵敏,眼睛明亮,眼尖不发炎。 2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2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齿龈颜色正常。 2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行走轻松自如。
以上标准前四项是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后六项是生理要求。
根据以上定义,人的健康标准大致可概括为三个层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一个人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三个条件,才称得上是完全健康的。
①身体健康。指人在生物学方面的健康,即机体完整或功能完善。同时,还要掌握常见健康障碍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基本知识,并能采取合理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措施。
②心理健康。指人的内心世界丰富充实,处事态度和谐安宁,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自我人格完整,心理平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 ,有自知之明,能正确评价自己,能及时发现并克服自己的 缺点;其二是有正确的人生目标,不断追求和禁区,对未来充满信心。
③社会适应良好。指一个人的外显行为和内在行为都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变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社会所接受,行为符合社会身份,能与他人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
首先,适应是有限度的。刺激因素是客观存在,人们对其反映不一。人类的适应不仅是满足人的生物学需要,而且是在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从各种冒险活动中获得满足。如果只关心生命的需要与安全,就不可能有人去攀岩、蹦极了。但个体的 田间不同,如果为自己树立的目标太高,而不顾自身的生理条件,超过了适应的限度,就会向不健康的方向发展。
其次,适应不是被动的过程。在我们的、选择某种行为和生活方式的 同时,我们就面临了许多刺激,同时也选择了适应的方法,因而,关键的问题是正确地做出选择。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