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特有的短语形式

成语特有的短语形式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3 8:13:58

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短语形式。成语语义形象感鲜明, 将“象、言、意”完美融合, 将其用于创作,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提高作品的层次和人们的审美情 趣。成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就目前语文教学中成语教学部分的教学方式,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1 汉语成语的确定及其范围

成语是汉语中特有的短语,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对于它的界定,至今学术界仍众说纷纭,尚无明确定论。主要分歧在于成语和惯用语之 间的划定。刘叔新先生认为凭借“表意的双层性”可以区分成语和惯用语,并认为 “穿小鞋”、 “碰一鼻子灰”和“三长两短” 、“七上八下”、“甚嚣尘 上”等都具有成语的资格。而目前国内有学者则认为它们属于惯用语范畴,周荐认为,“穿小鞋”等之类常被人们视为惯用语的单位实际上应属于词,而“三长两 短”、“七上八下”、“碰一鼻子灰”等俗语单位为惯用语。 2 成语是汉语的独特的组成部分

成语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是汉语独有的语言,其他民族的语言中是没有成语的。汉语是世界上独有的表意性语言,而成语又是汉语中最璀璨的明珠。它 浓缩了历史,融进了文化,经过了千百年的演变而形成丰富。可以说,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都包涵在浩瀚的成语之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的独特性 在于:

第一,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短短几个汉字,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一个道理、一个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各朝各代的文化和历史保存在成语之中,这使成语具有各朝各代鲜明的文化特点和时代特色。熟知成语典故之人,一读到成语,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就鲜活生动的再现眼前;对历史不太熟悉之人,也会明白成语中引申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给人的教育启迪,通过成语这种方式,就把它的精神实质流传了下来。

第二,成语用它强烈的情感、价值观和鲜明的形象感向人们传递细腻而准确的信息。成语中有褒有贬,扬善抑恶的价值取向十分明显。有些抽象的感 情、概念,用语言很难描绘,但一个普普通通的成语,就可以把人的感受完整而准确的表达出来,这是成语特有的魅力。比如“哀声叹气、哀哀欲绝、哀思如潮”就 把人悲痛的感觉栩栩如生的描绘出来; “目中无人、昂首向天、昂首阔步”就把一个人的骄傲自大活灵活现的刻画了出来;“三顾茅庐”表达了刘备的求贤若渴; “鞠躬尽瘁”表达了诸葛亮为国操劳的精神。仁、义、礼、智、信等这些具有重要内涵的概念,在成语中都有形象和生动的表述。成语是包罗万象的,任何事物都有 相应的成语准确的表达出来。 3 汉语成语产生的原因

语言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明、就没有智慧和创造,就没有一切。成语的产生形成,和汉语的特点有直接关系。古汉语文字洗炼、惜 墨如金、高度提炼,这是成语产生的原因之一。古代的文人墨客喜欢作诗,习惯用诗歌这种艺术形式言志抒情,而诗歌创作有着很严格的韵律要求,要求文字非常精 炼,在严格的韵律下,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情感和最大的内涵,因此古人在诗歌的创作中,产生了大量的成语。如“煮豆燃箕”、“老骥伏志”、“烈士暮 年,壮心不已”等成语,都来源于诗歌。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神传文化。释、道、儒三教交相辉映,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石。所以,三教思想在成语中都有大量的反映,是成语的主 要来源。中华文化中,儒教是主流,读书人也称儒生。所以,反映儒家思想的成语是最多的,体现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的成语俯拾皆是,数不胜数。反映 佛家思想的成语也很多,如“大彻大悟”、“三生有幸”、“顽石点头”、“天女散花”、“回头是岸”、“明心见性”、“慈悲为怀”、“指点迷津”等成语,都 是反映的佛家思想。反映道家思想的成语也不少,如“水滴石穿”、

1

“清静无为”、“鲲鹏展翅”、“道法自然”、“弄玉吹萧”、“上善若水”等等。三教思想的文

化内涵和历史沉淀,大大丰富了成语宝库。

小学成语趣味教学法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行教学的首要任务。那么,小学成语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以下几种方法值得尝试。

一、动作表演法

主 要使用形体语言展示成语内涵。对一些富于表演性的成语宜用此法,如牛头马面、闻鸡起舞等。动作表演法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选人表演,其他人猜。如牛头马 面、闻鸡起舞的成语,事先教师辅导四位学生分别表演成语中的一个字,四人的表演连接在一起即能表达出该成语的内涵。另一种形式为先让学生揣摩成语的内容, 再根据其意进行恰当的动作表演,即自已揣摩,自已表演。 二、图画展示法

主要是根据成语内涵用漫画(简笔画)的形式将其意 展示出来。例如成语坐井观天,可画一口井,井中一个人仰头张望,为加强形象性,井上上空画几朵飘荡的云。此法可同样采用两种方式进行:一是教师出示相关的 图画,让学生根据其意说出成语;二是让学生根据成语的内涵,自已用图画表达出来。 三、故事讲解法

有些成语来源于历史故事或寓言故事等,这类成语教师事先可声情并茂的讲述这些故事内容,然后要学生说出该成语。再在此基础上以竞赛的形式激励学生复述本成语的故事。如指鹿为马、程门立雪等。这一教法既能陶冶学生情操,又利于学生的口头训练。

四、动画展播法

即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播放成语动画片。这也能有效的刺激学生,而且,利用图声并茂的形式能强有力的展示成语的内涵。如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教学时,教师可隐去标题,直接播放成语动画片,播完后再让学生说出该成语。也可教师事先讲解该成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观看动画片。但使用此法要注意一点,即每次不宜播放三个以上的成语动画片,否则易造成学生的疲劳,影响教学效果。 五、成语接力法

此 法主要指让学生进行成语接力游戏,即老师先讲一个成语,要求学生以老师所讲成语的最后一个字作为自已所讲成语的第一个字。如指鹿为马——马到成功——功成 身退——退避三舍——舍己为人——人见人爱——爱不释手——手到擒来等。此法可在小组间展开竞赛。此法主要巩固所学成语,但只宜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成语 的基础上进行。

成语因其具备简洁精辟的形式、形象生动的文字、深厚丰富的内涵等,故在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实践证明,以上教学不仅能使学生陶冶情操、丰富词汇、积累

2

知识,而且,也利于开拓思维。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 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 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22222

摘 要:调查表明,小学生在成语的语音、书写和使用等方面存在一些偏误。了解这些偏误,有助于了解当今小学生成语掌握与运用的实际水平,对小学成语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成语能力;偏误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2004年5月17日《安徽日报》刊登了薛来彩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小学生语言贫乏令人忧》。文中提到他参加某市的一次作文竞赛的评选工作,发现其中一篇700字左右的初中生作 文竟用了20个“十分”,如“天气十分好”、“母亲对我十分好”等等;不少文章整篇所使用的词语都非常简单,毫无文采可言,更别说使用一些生动的成语、俗 语和个性化的语言了;而且,参加竞赛的都是各校推荐的所谓“好学生”。另有一位小学五年级语文老师对50篇以“我的一天”为题的学生作文进行统计分析,发 现学生所使用的词汇不超过200个,有的通篇都是“热死了”、“烦死了”、“高兴死了”等等,语言贫乏,内容简单,而且词不达意现象较为严重。在2005年的高考中,广东考生 的作文获50分的不足7%;一些学生照抄某些流行歌曲的歌词或作文说明中的文字了事,而在古文翻译题中竟有1万多人得零分;在一道采用比喻手法仿写句子的 试题中,有25%也就是10万多考生得零分。江苏省扬州市一位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育的老师对媒体说,他大学三年级的儿子,文字水平差得让他这个当语文老师的父亲蒙羞,因为一则百余字的申请书,竟有28个错别字。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诸多迹象表明,目前有很多学生,包括小学生、中学生甚至大学生都患上了“语言贫血症”。要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各级各类学生的语言能力,需要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学生以及所有语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小学作为人生正式受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对提高人的语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是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形式精炼,内容丰富,表现力强, 适用于各种语体。在谈话、演讲、写文章时恰当地使用成语,一方面可以突显汉语在语义表达和语音上的特点,另一方面还可以使所用的词汇显得丰富多彩。如果在 小学阶段,就注意提高学生的成语积累,增强他们的成语运用意识,对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一定大有裨益。

鉴于以上原因,本文以人教新版小学语文教材1-10册中的成语为考察材料,以安徽省安庆市枞阳中心小学的424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希望通过调查他们对成语语音、形式、

3

意义及应用的掌握,了解当今小学生的实际成语水平以及他们在成语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偏误,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成语提供一些建议。

一、被试情况与问卷设计

为了了解现在小学生的成语能力,我们以安徽省安庆市枞阳中心小学三、四、五年级共六个班424名学生作为被试,每个年级两个班,三年级每班72人,四、五年级每班70人,各平行班水平大抵相当。

本次问卷的目的在于考察小学生对课本中出现的成语的掌握情况和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各年级的考察范围以低一年级学过的成语为主,同时包括本学期学过的部分内容。问卷由四大题组成。第一题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成语语音的掌握,要求给成语中加点的汉字注音,加点的字有多音字,也有形体比较复杂的字。三年级的问卷中包 含46个成语50个加点汉字,四年级的问卷中包含44个成语50个加点汉字,五年级的问卷中包含32个成语40个加点汉字。第二题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对于 成语书写的掌握,题型是把成语补充完整。三年级的问卷中包含49个成语50个空格,四年级的问卷中包含50个成语50个空格,五年级的问卷中包含80个成 语80个空格。为了了解成语的意义和语法结构对学生掌握成语是否存在影响,本题三个年级均设计了A、B卷。A卷中的词语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譬如相同结构的 成语排在一起、描绘同类事物的成语排在一起、与数字相关的成语排在一起。B卷中选用的成语与 A卷完全相同,只是打乱了A卷的排列顺序。第三、四题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成语意义的掌握情况和运用情况。第三题要求学生从第一题中自由选出若干个成语写一句完整的 话。三年级要求选5个,四、五年级均要求选6个。第四题是要求学生从第二题中自由选用若干个成语写一段话。三年级要求选6个,四年级要求选8个,五年级要 求选10个。

前两题中选用的成语既有来自课文的,也有来自非课文的。

二、问卷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424份,共回收有效问卷424份。据各班语文老师反映,此次问卷基本能反映被试的真实水平。 1.成语语音掌握情况分析

对问卷中第一题的答题情况进行统计以后,可以看出,从三年级到五年级,不及格学生的比例逐渐增大,分别为2.78%、12.14%、23.57%。三年级由于所测内容以一、二年级所学内容为主,成语绝对数量不大,所以不及格比例较小,越往后,需要掌握的内容越多,学生的学习任务越重,不及格的比例明显增大。值得注意的是,本题四年级的优良率 为37.86%(80分以上为优良,60~80为一般,60分以下为不及格),远远低于三年级的65.97%和五年级的54.28%。估计主要原因是进入 中年级以后,成语数量猛增,学生一时无法完全掌握。五年级学生的优良率超过了50%,但不及格的比例也较三四年级大了不少,说明随着识字量、词汇量的增 大,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较为严重。此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做好复习巩固工作。

2.成语书写掌握情况分析

第二题中,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不及格的比例分别为11.27%、12.86%、11.43%。

4

搜索更多关于: 成语特有的短语形式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短语形式。成语语义形象感鲜明, 将“象、言、意”完美融合, 将其用于创作,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提高作品的层次和人们的审美情 趣。成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就目前语文教学中成语教学部分的教学方式,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1 汉语成语的确定及其范围 成语是汉语中特有的短语,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对于它的界定,至今学术界仍众说纷纭,尚无明确定论。主要分歧在于成语和惯用语之 间的划定。刘叔新先生认为凭借“表意的双层性”可以区分成语和惯用语,并认为 “穿小鞋”、 “碰一鼻子灰”和“三长两短” 、“七上八下”、“甚嚣尘 上”等都具有成语的资格。而目前国内有学者则认为它们属于惯用语范畴,周荐认为,“穿小鞋”等之类常被人们视为惯用语的单位实际上应属于词,而“三长两 短”、“七上八下”、“碰一鼻子灰”等俗语单位为惯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