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1年国际国内十大新闻专题讲座教案详解
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所以,我们要准确反映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天下大势,不失时机地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首先,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环顾全球,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变,但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很多挑战。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全球经济治理出现新变革。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个国家各种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特别是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新情况下,国际社会发生的各种变动、各种信息已经可以通过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即时传到我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其次,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目前,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我们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
再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为了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迈出关键步伐,我们要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生活的新期待。改革使得中国人民在物质生活上富裕起来,同时人民希望改革
能够使我们在精神生活上也富足起来。到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的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期待。据与此同时,怎么样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怎么样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怎么样让人民群众看到更多的文化精品和传世力作,需要进一步解决。
总之,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要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文化安全。
十、扶贫标准大幅度提高 惠及上亿低收入人口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11月29日在北京召开。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按照这一新标准,我国至少有上亿低收入人口将享受到国家的扶贫优惠政策。新华网北京12月29日电新华社评出2011年国际十大新闻(按事件发生时间为序)
10年来,国家将扶贫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把扶贫投入作为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优先领域,把贫困地区作为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区域,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切实提高扶贫政策的执行力。坚持开发式扶贫和社会保障相结合、坚持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坚持外部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通过实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加强劳动力培训和教育、产业化扶贫、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金融扶贫和特殊地区扶贫试点等多种方式开展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从2001年至2010年,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658元增加到11170元,年均增长17%;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23元增加到559元,年均增长18.3%。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1276元,增加到2010年的3273元,年均增长11%。
大幅提高扶贫标准,是中国国情的真实体现。“人口多、底子薄”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即便经济总量高速增长,但人均GDP仍常年在低位徘徊。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解决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一直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往的扶贫标准皆是基于这一目标要求,以期集中资金和资源,解决最基本的绝对贫困问题。
在这一阶段,中国成功地使全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约2.5亿。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在各自的研究报告中均承认:30年来,全人类取得的减贫事业成就中,三分之二应归功于中国。但另一方面,与GDP的飞速增长相比,中国的扶贫标准一直保持缓慢上升的脚步。数据显示,1985年到2009年,24年来中国贫困线约增长5倍,而GDP则由千亿跃升至万亿,增长了42倍。
大幅提高扶贫标准,最直观的结果的就是将此前未被认定为贫困的人口,都纳入到贫困认定和扶贫工作中。近亿人口“返贫”的背后,是更多的低收入者将享受到民生福利,这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真实体现。
新的扶贫标准不但意味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已经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变到解决相对贫困的新阶段,更是政府转变执政理念的真实体现。基于这一标准,未来10年中国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是: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这意味着,脱贫将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和经济层面,而是以人为核心的全面脱贫。 为此,今后扶贫开发将不只是以转移支付、物质支持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而是要帮助贫困地区形成一套以脱贫致富为重点、以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社会综合治理机制。
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扶贫仅靠提高划线标准是不够的。随着贫困线标准提高,自然地会产生两个结果:贫困人口数量将会增加;以及
贫困缺口的拉大,即贫困线和贫困人口实际收入的差距会增大,因此仅仅提高标准还不够,更重要的是配套的措施保证贫困线下的人口得到扶持,相应的国家也要增加扶贫投入。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国际公司(CNN)网站援引农村问题专家的分析认为,由于中国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中国政府扶贫的挑战也将愈发艰巨。长期而言,消除贫困最有效的方式是完善社会福利政策,加大对教育和医疗的投资。我国贫困人口的减少也是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密不可分的,扶贫也不能只靠拨款。“表面上提高贫困标准只是财政拨款的事,但实际上更多还是要靠经济发展。不只是贫困地区,这些年我们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给很多低收入者提供了很多机会,经济发展的过程本身也会提高贫困人口的经济水平。”
2011年国际十大新闻
一、西亚北非局势发生剧烈动荡
1月14日,执政23年的突尼斯总统本·阿里在民众示威浪潮中出逃。随后,其他一些西亚北非国家出现不同程度政治和社会动荡。2月11日,执政30年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下台。3月14日,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出兵稳定巴林局势。3月19日,北约开始空袭利比亚,此后利比亚反对派力量不断壮大,最终促使卡扎菲政权倒台。10月20日,卡扎菲被打死,结束了对利比亚42年的统治11月23日,也门总统萨利赫签署交权协议。目前,叙利亚政局前途未卜。这些陷入动荡的西亚北非国家正面临艰难的政治过渡。
(一)西亚北非动荡的原因
西亚北非局势的动荡表面看来是由一个失业大学生的水果小摊被城管没收愤而自焚导致的,其实这只是一个导火线,其根源是由西亚北非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及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经济问题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