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博客舞步添翼教师成长 - 教育科研的新平台
第1页 共10页
莞 中 教 研 第五十七期
一、前言:
“是的,你是今年的年度人物。你控制着信息时代,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这是最近一期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度人物的颂奖词,这一次《时代》破开荒地将年度人物授于了一个虚拟的群体“you”,含指 “互联网上内容的所有使用者和创造者”。是的,这是一个群体获奖,所有在互联网上活跃表达自己言论思想的人都是今年的年度人物。这里又是否包含了现实中的你呢?是否包含了我们莞中的教职工们呢?作为教师,我们经常性地在互联网下载查阅资料的同时,你有没有在互联网上表达你的思想、心声呢?教师又能如何在互联网上表达思想呢?
正巧,我又刚刚在网上看到,12月23日,“06中国苍南·长三角教育博客文化论坛”在浙江省苍南县热热闹闹地举行,会议非常成功,各地教师博客云集苍南,展示了今日教师在互联网表达自己思想、精神、情怀、教育理念、教育理想的活跃景象,一片意气风发的新面貌。
苍南教育智客网http://www.cnpkm.com显示,有6000多位乡村、城镇的教师行走在网络的平台上,用智慧、用汗水、用实践见证着人生与教育、苍南教育的发展,目前上传文章数已超过十万。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东行记http://www.jeast.net/》主人)参加活动后盛赞这是“21世纪的山乡巨变”—中国乡村教师的伟大觉醒”,他说 “苍南虽僻居浙南一隅,然教师写博客之风方兴未艾。”
事实上,不仅仅苍南,温州(浙江)也正在酝酿“温州首届教育博客比赛”;海盐(浙江)也有大批教师在参与博客写作,海盐教育博客(http://www.jsblog.com)开展地有声有色;在苏州(江苏)从2002年开始,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实验http://blog.eduol.cn/index.html开展,倡导“师生共写随笔”,就是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超越自我。新实验教育博客注册用户已接近两万;在淄博(山东)教育网已建立了14个学科的博客平台,注册用户13000,文章超过7万篇,淄博经常开展博客交流研讨会,他们的口号是“网络教研促教师专业发展”;新华网也报道上海使用博客的中小学教师人数已经超过10%。也就是说,在13万中小学教师中,写博客者已经超过1.3万人。在如此庞大的“博客军团”中,近80%的老师则将自己的博客开放成与学生沟通的平台。
正是基于这些数字,我们感到,莞中作为东莞市教育的领头羊,我们是否也有责任行动起来,至少我们也要关注“教师博客”这股力量。所以收集了以下资料作为这次的《莞中教研》。
当然,我们学校也有先行者,大家是否留意到在莞中首页中有个“小呆的博客”呢?它的主人是周剑光、叶咏玲、刘加胜老师等。目前文章数虽不多,却是很有意义的尝试。
二、博客是什么?博客有何特点?
“博客”(Blog或Weblog)一词源于“Web Log(网络日志)”的缩写,是一种十分简易的傻瓜化个人信息发布方式。让任何人都可以像免费电子邮件的注册、写作和发送一样,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发布和更新。如果把论坛(BBS)比喻为开放的广场,那么博客就是你
莞 中 教 研
第五十七期 教导处主编 二○○七年一月十五日
自话自说 博学博思 互动共享
第2页 共10页
的开放的私人房间。可以充分利用超文本链接、网络互动、动态更新的特点,在你“不停息的网上航行”中,精选并链接全球互联网中最有价值的信息、知识与资源;也可以将你个人工作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闪现的灵感等及时记录和发布,发挥您个人无限的表达力;更可以以文会友,结识和汇聚朋友,进行深度交流沟通。
各类人士对博客的不同理解和定义
更多关于博客的形象比喻和定义:
* 博客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频繁更新(Frequency)、简洁明了(Brevity)和个性化(Personality)(Evan Williams)
* 博客是每周7天,每天24时运转的言论网站,这种网站以其率真、野性、无保留、富于思想而奇怪的方式提供无拘无束的言论。
* 博客是用带着索引的文字进行对话的咖啡屋。(Rebecca Blood著《博客手册》(The Weblog Handbook))
* 博客就是一个人未经编辑的声音(The unedited voice of a person)(戴夫·温纳(Dave Winer))
* 博客(Weblog)是这样一个按照时间顺序摆列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被公开发布,并能够通过互联网被访问到的独立的思想泡泡(thought bubbles),博客中的每条内容是博客们当时在想什幺的思想快照。(James Snell)
* 博客是一个“快捷易用的知识管理系统”(Dylan Tweney) * 博客是新型的“协同媒体” * 博客是“不停息的网上旅程”
* 博客是“个人网上出版物(社区)” * 博客是“网络中的信息雷达系统”
* 博客是“人工搜索引擎”,是“专家过滤器” * 博客是“自组织网络生态” * 博客是“草根记者”……
* 博客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 * 博客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 * 博客是信息时代的麦哲伦(博客中国)
* 博客是信息奶牛,吃的是“信息草”,挤出来的是“信息奶”。 * 一种学习工具
* 最个人化的电子日记 ...
* 一种与小群体进行经常性沟通的形式
* 可能是下一代印刷杂志的发展方向,保持随时更新 * 未来的网上随笔
* 将发展并变成一个强大的、极便宜的电子学习(e-Learning)工具
博客概念必须澄清的误解
博客不等于个人日记;博客不等于个人网站。但博客可以是个人媒体、个人网络导航和个人搜索引擎。
因为,Blog一词来源于“网络日志(Web Log)”,而不是“网络日记(Web Diary)”。两者的侧重点完全不同。
自话自说 博学博思 互动共享
第3页 共10页
日记(Diary):指个人把每日发生的事、经历和观察的东西写下的记录。个人性、私密性,主要为自己而写。
日志(Log):航海记录,对船速、船程以及船上发生的所有对航海有意义的事件的记载。非个人、公开性。主要为别人而写。
因此,博客是个人性和公共性的结合体,其精髓不是主要表达个人思想,不是主要记录个人日常经历;而是以个人的视角,以整个互联网为视野,精选和记录自己互联网上看到的精彩内容,为他人提供帮助,使其具有更高的共享价值。
博客精神的核心并不是自娱自乐,甚至不是个人表达自由,相反,是体现一种利他的共享精神。为他人提供帮助。个人日记和个人网站主要表现的还是“小我”,而博客表现的是“大我”。也许形式上很接近,但内在有着本质的差异。因此,所有优秀博客网站中,真正表达作者个人的内容非常有限,最多只是点缀,而不像个人网站那样是核心!
David Weinberger说:“互联网教给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我们既能够成为一个庞大公共群体的一部分,还能够保持我们的个性面孔。但是这又需要我们花更多时间在公共场所生活。在互联网上, 日记的概念已经被外化了:会有公共的日记出现。今后可能的情况是,在真实世界中曾经有的公众和私人自我之间的那条本来明显的界限会逐步被腐蚀掉,一点一滴地。”他认为,未来每一个人都会拥有至少15个崇拜者。而博客无疑是构建个人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当然,博客是一种快速演变中的形式,而且是一种真正的草根力量,因此理解博客不必太拘泥于形式。
(资料来源:博客中国)
三、什么是教师博客?
教师博客是教育博客(edublog)中的一种,是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利用互联网新兴的\零壁垒\的博客(blog)技术,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传统时空局限(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让全社会可以共享知识和思想。(摘自方兴东、王俊秀博客论1.0版)
淄博市教育局将博客写入了教育局的文件中,博客在教育中的作用是这样被描述的:
“对教师个体来说,基于博客平台共享自己的教育故事、教学反思、教案设计、教学课件、生活感悟等,在进行知识梳理、思考、学习与积累的同时,实现相互交流、智慧共享,在分享和交流中不断展现自我、激发灵感、开拓视野、获得业务支持,促进自身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提升自我生命质量和价值。而对学生来说,博客用于对于教学的反馈、社会实践活动记录、研究性学习、学习资源收集整理等,支持学生更好地阅读、批判性地思考和积极主动地写作。这种方式可以让更多的学习者参与到群体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成为学生成长历程的记录和人生档案。”
一位网名叫网悠的教师则特别看重博客对于“教育叙事研究”的作用:
“教育叙事是教师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不是去写那些连自己也不理解的概念性论文,而是基于学校真实生活,去关注发生在自己教育生活中的事情,寻找其中有意义的细节,然后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可以说,这更符合广大教师的实际,给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教研视野。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对于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来说,Blog特别适合老师们结合自己的工作撰写教育叙事。一个是教师的所思所想,一个是全球化的数字化的交流环境,二者融为一体,为每一个普通教师的发展掀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自话自说 博学博思 互动共享
第4页 共10页
四、教师博客有什么特点?
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博客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扎实开展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功不可没。其作用大致有三:
1、使学习更为自觉有效
理论学习是中小学开展教科研工作的重要切入口。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的理论学习却普遍存在着学习盲目、动力不足、急功近利的问题。
博客能改变这种情况发生变化,教师在学校博客注册后,就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教科研“家园”。他会首先去浏览别人的东西,这会使教师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因为,当教师看到自己熟悉的同行显现出远见卓识,就会产生“进跟其上”的心理,自己当然首先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样,学习的动机就产生了,教师的理论学习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会自觉得搜索相关的理论认真学习。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文章,使之成为一个经常性的长期行为,教师理论学习的急功近利思想自然就会消除了。
2、使研究更加注重过程
学校有了自己的博客,教师人人有课题就成为可能,在博客上与同行的交流中,就有可能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他们就可以以这个问题为基础提出课题。此外,博客还能引导教师关注研究过程,而不会把课题的研究过程看成可有可无的了。博客有显示教师发表日志时间的功能,这个功能能够方便课题管理者检查教师的研究过程,不会造成检查来了做“假帐”的情况,对教师是否真正注重了研究过程一目了然。
3、使写作真正成为快乐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工作,总想取得一定的成果。一般来说,对于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果,大家关注的是研究以后发表的文章,但一般教师的文章因为研究深度的问题往往很难在教育刊物发表。所以,很多教师在经过若干次投稿的失败之后,写作的热情就会聚减。
博客能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首先,教师要发表文章的问题得到解决,只要你想发表成果,随时可以发表。而且他同样能使你的文章拥有尽可能多的读者。
博客的互动功能还能使你的文章得到他人的赞赏和批评。其实,教师写文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受到别人的关注,能与人交流。特别是自己的文章得到同行的赞赏哪怕是批评的时候,都能带给作者无穷的写作乐趣。博客还有设定精华、热门博客等功能。另外,教师在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文章,已经有几十篇,甚至几百篇了,成就感也会油然而生的。
总之,博客之间实现了深度交流和沟通。博客的出现既打破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又创造了一种与现实保持一致的交流形式,它顺应了作为“人”的社会性交往的需求,架构了跨越时空的信息技术支撑的学习环境,使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切磋和研讨能够更加经常、有效和深入;博客使教师能够突破身份、地域和学科等方面的界限。通过群组,许多教师可以对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讨论,或共同参与某个教研课题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博客有助于养成利他的共享的开放精神。博客的精髓不是要表达个人思想,而是以整个互联网上的内容,为他人提供帮助,它所倡导的是一种利他的共享的开放精神。教师通过访问其他博客得到帮助,体味博客文化的内涵,将会逐步克服保守心理和对版权的狭隘理解,养成开放的心态和合作共享的精神。
五、专家之言
自话自说 博学博思 互动共享
第5页 共10页
博客为何能够博得教师的青睐?
——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
上海师范大学 黎加厚
让教师述说自己的故事
教育叙事是从文学叙事迁移到教育研究领域来的一种方法。所谓“叙事”(narrative),就是叙述故事。在西方的叙事学(narratology)定义中,是指对“述说”的研究,一般是指文学、电影等艺术作品的研究。在教育领域,叙事用来描述教育教学活动的事实、经验、资料数据、过程等,反映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在人类的日常生活领域,“叙事”反映的是人们对自己生活事件相关的认知结构,使人更好地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因此,从人类认知和学习的角度看,“叙事”本身就是一个大教育。
源于生活和文学的叙事被引进到教育领域,特别是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域,就被教育工作者赋予了教育本身的含义。教育叙事研究(educational narrative research)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多数情况下,是教师本人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叙述自己的教育经历和体验,实质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变着自己的生活”。
教育叙事相对于人们熟悉的教育科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范式转变。它更强调教师作为教育发展和教育研究的主体参与,强调人们教育经验的直接联系,将越来越“精细化”和“学术化”的教育研究转向教师的现实生活。让教师述说自己的故事,并通过故事叙述来描述人们在自然情境下的教育经验、教育行为、教育哲学等。
教育叙事的文体突破了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的单一格式,它来自人们生活中熟悉的口述、故事、现场观察、日记、访谈、自传、传记、书信等,用来述说教育主体的经验和实践。亲历性、真实性是教育叙事的基本品格。它靠事实说话、靠真情动人、将教育的直接参与者的内心思想、隐性知识等转化为显性知识,挖掘出教育主体的教育智慧并转化为集体智慧和共享资源。 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
我们注意到,在信息时代,教师们逐渐养成了每天到Blog或BBS虚拟社区上学习、交流、讨论、撰写教育叙事的习惯,在不知不觉中,许多人改变了学习和生活的方式,主体意识正在觉醒。
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是指教师认识到自身是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承担者和主人,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决定自己的工作生活的发展变化,从而自觉地发挥能动性,积极投身到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改革、创造性的工作中,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与工作。
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是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使自己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存在并充分发挥能动性。
教育叙事是教师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关注发生在自己教育生活中的事情,寻找其中有意义的细节,然后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可以说,这更加符合广大教师的实际,给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教研视角。只要热爱教育,善于观察,长期坚持体验和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教师不仅能写出很好的教育叙事研究文章,而且会带来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这种可贵的觉醒决不是几次培训班或专家报告能够获得的,它是教师对自己主体性的重新认识,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的养成,是一场自我进行的变革。
自话自说 博学博思 互动共享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