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叙事学视野中的普利策新闻奖特稿
从第一人称转换到第三人称时,叙事节奏变缓。因此,人称转换可以调节叙事节奏,这对国内特稿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3.外焦点视角使特稿呈小说化倾向
普利策新闻奖特稿的评奖标准之一——高度的文学性,体现在场景描写、气氛渲染、故事铺陈、情节转折等诸多方面。其中,在外焦点视角的叙事层次,朴实、细致、精湛的描写使用较为频繁。
外焦点视角是一台现场摄像机,以语言充当镜头,将现场场景一一录制,自然地切换、扫描现场,最终以文字报道呈现出来。如《早餐前给你一颗珍珠》(2008)关于音乐家贝尔在地铁站演出的现场场景,《窗边的女孩》(2009)中关于被虐待女童生活环境等多处描写,都采用了白描手法,产生小说般的效果,像是电影镜头将一个个场景呈现出来。在这些获奖特稿中呈现出来的“可视化叙事”,表现出文学化倾向,同时又不违背新闻真实性,因此不论是环境描写还是细节描述,都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四、叙事结构:双线索并行
1.表层结构尤以逻辑为重,重复叙事较为新颖
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的结构不外乎时序结构、逻辑结构,尤以多样的逻辑结构——因果式、剥笋式、蒙太奇式平行叙事结构等为重,无出其右。其中蒙太奇式平行叙事法较为新鲜,部分获奖特稿借鉴了蒙太奇的镜头叙事手法,用文字描摹了一个又一个镜头,用文字切换着一个又一个画面,摆脱了传统的平铺直叙,让镜头画面与情节自然过度,毫不突兀。如《弃婴》(1991),作者对于瑞安发现弃婴与朱迪生活画面的描述齐头并进,对于异时空内的画面“切换”比较自然,暗含某种关联关系,即朱迪就是弃婴的母亲——
那个星期四晚上的晚些时候,在离发现婴儿的地方不远的马乔大街5812号,42岁的朱迪?彭伯顿安静地看着电视。小猫在这个有两间卧室的两层公寓里到处嬉戏。
正是由于采用了蒙太奇的平行叙述法,使得两个看似不相关的画面产生了某种镜头意义,貌似安宁的画面与发现弃婴的紧张描写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更感震惊、不可思议,增加了叙事的冲突、戏剧效果。
这里引申一点,即在叙事结构中的一个“技巧”层面的问题。杨义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叙事学》中指出,叙事存在“技”与“道”两个层面。如果我们把叙事结构看作叙事之“道”,那么在完成叙事结构,推动故事的方式,可以称作叙事之“技”。笔者在分析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时,发现了一个较为新颖的叙事之“技”,即重复叙事,或可对国内特稿有些启发。
如《凯利太太的妖怪》(1979)一文中,随着手术不断进行,尤其到关乎性命的关键时刻,作者频繁使用“怦、怦、怦、怦”的心跳声,更细微的是,不同的危险程度,作者使用“怦怦怦怦”的数量和标点都会有变化,似乎在提醒读者“请注意,危险时刻到了”,力图营造此情此景下的紧张气氛。从结构角度来讲,这几次重复叙事,可以视为全文的分节符,也是结构、节奏的一部分。
再如《面具下的男孩》(2001)也有类似写作手法,在要不要实施手术的关键抉择时刻,在手术进行到攻坚阶段的时候,作者三番四次提及“如果事故发生,萨姆将会失去眨眼睛、皱前额或者微笑的能力”,这种重复叙事的手法,不仅不会使叙事看起来啰嗦或重复,反倒会一次次提醒读者“注
意了,这真的是一个难题”,但是主人公依然不会被这个“难题”吓到,而是坚强地面对上帝赐予他的磨难。
2.深层结构类似海明威式“奋斗体”
上述表层结构分析,并不代表这些结构是普适的,一篇特稿采用什么叙事结构,还要量体裁衣,而非削足适履。几乎没有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的写作方式雷同,但笔者认为,这些特稿又有隐藏在互不雷同的表层结构背后的、贯穿全文的、富有哲理性和指导性的深层结构。
笔者通读已有的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后,得出初步判断:普利策新闻奖特稿的深层叙事结构的“达芬奇密码”与海明威笔下《老人与海》的“叙事密码”惊人类似。正如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桑提亚哥的典型“硬汉”形象和《老人与海》的“奋斗体”,在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中随处常见,不胜枚举。我们可以将其深层结构归纳如下:
如《凯利太太的妖怪》(1979)中,凯利太太被肿瘤折磨了57年——达克尔大夫作为主刀医生,操刀高难度手术,与肿瘤较量——最终手术失败,病人死亡;再如《窗边的女孩》(2009)女童被虐待致残——警察接到举报,救出女孩送往医院——女童获得帮助,得到好心人收养,耐心照料——比以前状况有所好转,但无法恢复到完全正常状态。
海明威作为“迷茫一代”的代表作家,他的《老人与海》创造了桑提亚哥这一典型的“硬汉”形象。桑提亚哥身上所张扬出来的豪迈、坚忍中,蕴含着西方文化的精神内核:挑战、征服自然以及拼搏奋斗的进取观念,因此受到广泛推崇,并深深影响了几代人。与其说特稿作品刻意选取了类似“硬汉”这样的题材,不如说特稿作品的作者生活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环境,受相应的意识形态影响,“自觉”选取了特定的视角、特定的结构,在普通人身上挖掘“硬汉”特质,将其不懈奋斗、永不放弃希望的经历写成了类似《老人与海》百折不挠的“奋斗体”。
五、结语
作为美国乃至世界新闻风向标的普利策新闻奖,其特稿作品堪称叙事学研究的范本。虽然没有两篇特稿作品的写作方式是完全相同的,但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特稿又确有叙事规律可循,尤其是具体的叙事之“技”颇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在叙事主体上,叙事者的主体意识较强,不排除评论等主观表达;尤其新颖的是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灵活使用。虽然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在国内特稿中较为少见,鉴于它交流感与“可视性”较强等优势,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国内特稿会更多采纳这一叙事技巧。在叙事客体上,大多数的特稿不约而同地将人物锁定为草根群体,频繁涉及“小人物”;在事件选择上,依然注重“人”的力量,让叙事因“人”而生动。同时,在人物特稿上,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为国内特稿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方向,即截取人物的某一段特定时间内的特定事件重点着墨,不必将其一生作全面描述。在叙事视角上,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不同人称的切换大胆而新鲜,具有调整叙事节奏的作用;二是零焦点视角的选用让叙事变得文学化,更具可读性。在叙事结构上,“重复叙事”这一叙事之技较为新颖。重复叙事通过不时提醒读者“重点来了”,增强与隐含读者、真实读者之间的互动。另外,逻辑结构中的蒙太
奇平行叙事法也让人为之一震,这种可视化的叙事值得国内特稿借鉴。至于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的深层叙事结构——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奋斗体”,较具美国特色,也可以给国内特稿带来思考: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稿件中挖掘更多中国品质,蕴含更多人文关怀精神?
(作者方毅华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贾新系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河北监管局干部) 注释:
[1] 艾达.中国的通讯与美国的特稿.[J].新闻爱好者.2004(2):25-27.
[2] 戴维?加洛克.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多人译.[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21.
[3][4] 毛家武.媒介生态视野下的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9.
[5] 毛家武.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的悲剧报道与悲剧审美.[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