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8年5月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题 含答案
出的农家人,往往塞给他们一口馍或者半拉窝头。
⑺栅栏围成的门,并不是一扇真正的门,它只是一个家完整的象征意义,是人的心理上安全屏障。柴门上锁,阻碍的只是陌生人的脚步,是对自己领地的简单宣示。却从来不对孩子们拒绝。即使离家做农活的父母用一把铁锁锁住柴门,也锁不住我们那一颗不羁的心。只要在门的低端,使劲推开一道斜缝,把头伸进去,用力一钻就过去了,小狗也尾随其后。等我们钻过去之后,再把门拉上。坏事做得天衣无缝,暗地里偷着乐。
⑻等我们一天天长大,单薄的柴门更加零落,轻轻挪开的时候,发出的声响也是有气无力,只是在坚硬的泥土地上留下一道道半圆的划痕,日久天长、水滴石穿,那划痕竟然变成浅浅的沟壑,如同奶奶额头上深深的纹络。已经长成高大身形的我们,再也从门缝中钻不过去了。偶尔放学回家,面对上锁的门,会采取攀爬的暴力手段,翻越院门。柴门不堪重负,摇摇晃晃,几乎散架。风风雨雨锤炼它的骨架,不起眼的小虫子侵蚀它的骨髓,岁月压弯了父亲挺拔的身姿,时光也将柴门打磨的光滑圆润,冲击成零散的零件,靠一条生锈的铁丝维系,稍稍用力,它就散做一堆木头。
⑼它老了,年轻的我们不忍再次攀登它的后背,它已经无力承受 。
⑽柴门终将老去。当城镇化的洪流淹没了贫穷,老屋被拆除,柴门就被还原成一堆废弃的木头。哺育我成长的热土、供养我的村庄在一夜之间轰鸣倒塌,成为一座座废墟。夏季的雨,淋湿了碎石瓦砾,成批的野草从夹缝中急剧生长,一个夏天,就疯狂成原始森林。当我站在老屋原地,凝望眼前一人多高的野草,那种沉寂和陌生,来自远古的寂寥。一时间恍惚,这到底是生我养我的土地,还是万年前的亘古。无语,沉默。
⑾旧物旧情,始终要退出历史舞台,以新气象新感情代替。谁也无法拒绝自然规律。老屋已逝,柴门隐退,代之而起的是伸向天空的高楼大厦,是光鲜靓丽的社区,是厚重的绿漆铁门,是吃饱喝足的满足,是垂钓散步的闲适,是读书下棋的娱乐,是太平盛世的富足。
⑿历史,是记忆,是传承,是割不断的乡间浓情。
⒀在四川成都的浣花溪河畔,有一处自然人文景观“杜甫草堂”。在草堂的中心,有一处用青花瓷镶嵌的两个大字“草堂”。仅仅是普通的两个字,却传递了那种散淡、安逸的田居生活概念。尤其是被现代人还原的杜甫家门,竟然与我家失传的柴门极为神似。久违的亲切感,亲情、乡情的怀念一股脑的涌上心头。“寂寞柴门不彻扃,槐花细细糁空庭。”千年的历史风云,没有淹没淳朴的生活场景,纵然今天的居住富丽堂皇,因为曾经的足迹,即使柴门寒酸,依然让人心生怀念。
⒁也许向往朱门的高墙大院,但是高高的门槛和威严的石狮,让人心生怯意。当林黛玉第一次踏入豪门世家贾府,“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被其宏伟富丽庄严肃穆所震慑,不由得谨小慎微、忐忑不安。那里终究不是体弱多病的黛玉姑娘的生身之地,锦衣玉食也无法供奉内心对自由的渴望。
⒂柴门的岁月风尘中,简约的落寞,清新散淡的田居,默默守望着曾经的回忆。
(本文有删改)
11.为什么“即使柴门寒酸,依然让人心生怀念”?(3分) 12.第(13) 段写成都“杜甫草堂”,有何用意?(3分) 13.文中两次写“朱门”,有什么不同? (4分) 14.赏析第(10) 段画线的句子。(5分)
15.对“柴门终将老去”,作者做出了怎样的思考?结合文意,谈谈你的认识。(5分) 11.①柴门包含了无忧、自由的快乐童年(1分);②柴门里的岁月,有温暖的亲情,仁厚宽容的乡情(1分);③柴门传递了清新、散淡、安逸的田居生活概念(1分)。
12.①“杜甫草堂”与我家失传的柴门相似,触动了“我”对亲情、乡情的怀念(1分);②与今天居住的富丽堂皇对比,表达了“我”对散淡、安逸的田居生活的喜爱(1分);③千年的历史
风云,没有淹没淳朴的生活场景,进一步表明“历史,是记忆,是传承,是隔不断的乡间浓情”(1分)。
13.第五段从外形上写朱门“端庄肃穆,时常紧闭”,与柴门“敞开胸怀”对比,突出柴门拥有农家人的仁厚和宽容(2分)。第十四段,从人的心理感受角度写朱门“让人心生怯意”“忐忑不安”,表明“锦衣玉食也无法供奉内心对自由的渴望”(2分)。
14.用夸张的手法,描写老屋被拆、柴门废弃后“野草疯长”的荒芜景象(2分)。“原始森林”般的沉寂和陌生,让作者感觉由现实的场景进入了亘古的历史,引起下文作者将从历史的角度思考“柴门里的岁月风尘”(1分)。“无语,沉默”的神情描写,既写出了内心的无奈、伤感,也表明作者陷入了沉思中,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2分)。 15.柴门有曾经的足迹,是隔不断的乡间浓情(1分),但“柴门终将老去”,旧物旧情,始终要退出历史舞台,以新气象新感情代替,谁也无法拒绝自然规律,在怀念不舍的同时更需理性地对待(2分)。过去的那段,是历史,是记忆,更是传承,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在怀念、接受旧物逝去的同时,要对它所包含的精神品质加以传承和守望(2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3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与顾丈禄柏述太孺人节孝书
[清]汪缙
缙慕足下久矣。逮去岁始一再识面,见足下通怀乐易,与物为春,缙已不言心醉矣。 日者,为家慈乞言,进求旌表状,即蒙备省首尾,且有意收而录之邑志中,缙益感戴无量!归报家慈,家慈命缙曰:“吾德薄,恐不足以尘邑志。虽然,顾先生盛意不可却,汝为吾称述,须尚质直,勿增饰文辞!”缙唯唯而退。即拟撰次实迹,归诚左右。适家慈六十悦辰,且牵率试事,匆匆不克就。缙敢尽其底里,为长者诵之。
太孺人二十二岁,嫔先考。阅七年,二十八岁,称未亡人。于时,大父通议公年老矣,太孺人不欲以昼哭触丧明痛,适舅姑所,多方为好语相劝慰。太孺人哭于室,泪成河矣,犹戒侍婢勿闻之舅姑,恐伤其心也。通议公之卒也,子孙环床箦间,谆谆垂训。至缙兄弟,曰:“汝兄弟造化,克为贤母子,不复烦我老人也!”又指缙兄弟谓太孺人曰:“孙辈长,大必有以报汝,但我老人不及见矣。”
太孺人育三子一女,恩勤备至,家事自丝粟以上皆身亲之,不以经缙兄弟心,使缙弟得以一意于学。比长,二弟名大鏊者稍佐家事,分太孺人劳。久之,太孺人命以赀为州佐,缙则攻举业;于举业外颇喜著述,太孺人不禁也。逮缙屡踬场屋,太孺人亦不因是咎缙。三弟缑,有子云,有沉博绝丽之嗜,故下笔能为徐庾家言,弃举业不事,太孺人亦不强也。太孺人于缙从游之人,察之尤密。见缙兄弟与善士游,则大喜。然患缙之负气,不能下人也。每戒曰:“儿其痛自折节,勿以气凌人,失此佳客也。”缙与客语时有争气入侍太孺人太孺人即得之眉睫间因曰好友难得也儿当思我此言。”缙兄弟与常儿处,太孺人即不乐。且曰:“儿当下帷发愤,顾安得碌碌与此曹相混?计田舍,逐酒食,徒隋人志气,无为也!”以是缙兄弟虽愚无知识,要不敢自菲薄,恒思奋发,以文誉流通乡邑,博太孺人欢。
①
然则太孺人端操植节,雅宜丽金雘而名缥囊矣。今托大手笔载于不刊之书。
(有删改)
[注]①太孺人:作者母亲。②金雘(wò):指丹黄。③缥囊:用淡青色的丝绸制成的书囊。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即蒙备省首尾 备: 具备 B.匆匆不克就 克: 能够 C.太孺人命以赀为州佐 赀:钱财 D.每戒曰:“儿其痛自折节 每: 常常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②③
A.兮
缙敢尽其底里 日月忽其不淹
B. 且牵率试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以是缙兄弟虽愚无知识, 仆以口语遭遇
此祸
D. 见缙兄弟与善士游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请托文章。虽然作者与顾先生见面不多,但作者早就生发了对顾先生的敬仰之情,感激顾先生的好意,并向其表达诚心。
B.作者的母亲二十二岁时嫁给作者的父亲,作者的父亲去世后,作者的母亲异常悲痛,但为了不让公婆伤心,只在自己房间里哭泣。
C.作者的母亲不让几个儿子为家事分心,让几个儿子都专心放在学习上,但作者在仕途上的发展却不顺利,作者几次科举考试失利。
D.作者的母亲渴望儿子们上进,对作者所交往的人观察得很仔细。看见作者兄弟和善良的人交往,就很高兴;和不善良的人交往,就发话告诫。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缙 与 客 语 时 有 争 气 入 侍 太 孺 人 太 孺 人 即 得 之 眉 睫 间 因 曰 好 友 难 得 也 儿 当 思 我 此 言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吾德薄,恐不足以尘邑志。(2分)
(2)太孺人不欲以昼哭触丧明痛,适舅姑所,多方为好语相劝慰。(5分)
16. A(备;详细)
17.C因:因为(A,其:其中的|助词,无义 B并且/副词,将要。D介词,和/与:结交) 18.D(“和不善良的人交往”错,应是和普通的人交往)
19.缙与客语/时有争气/入侍太孺人/太孺人即得之眉睫间/因曰/好友难得也/儿当思我此言(原文标点:缙与客语,时有争气,入侍太孺人,太孺人即得之眉睫间,因曰:“好友难得也,儿当思我此言。”)
20.(1)我德行浅薄,恐怕不值得污染县志。(得分点:薄、尘)
(2) 我母亲不想因为白天哭泣触动祖父失去儿子的悲痛,到公婆的住处,想尽办法用好话劝慰他们。(得分点:以、舅姑、适、相) 参考译文:
我仰慕您好久了。直到去年才见一两次面,见到您怀抱旷达,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我嘴里不说,心里敬仰极了。
前次替家母请求(写)文章,求您写旌表状,就承蒙您详细地省问到始末,并且有意收录文章在县志中,我更加无尽地感激!回去报告家母,家母命令我说:“我德行浅薄,恐怕不值得污染县志。虽然这样,顾先生的美意不可推辞,你替我叙述,要崇尚朴质平实,不要增加修饰的文句!”我答应了退下来。就打算写出实际情况,向您表达诚心。恰逢家母六十岁生日,并且连带了考试的事,匆匆不能完成。我冒昧尽力把其中的情况给您写出来。
我母亲二十二岁嫁给我父亲。过了七年,(我母亲)二十八岁,我父亲去世。在这时,我祖父通议公年纪已老,我母亲不想因为白天哭泣触动祖父失去儿子的悲痛,到公婆的住处,想尽办法用好话劝慰他们。我母亲在室里哭泣,泪流成河,还告诫婢女不要让公婆听到,怕伤了他们的心。我祖父通议公去世时,子孙环绕床席边,谆谆垂示告诫。到了我们兄弟,说:“你们兄弟幸运,能做贤母的儿子,不再麻烦我了!”又指我们兄弟对我的母亲说:“孙辈们长大了,一定有什么来报答你,但我死了来不及看见了。”
我母亲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非常慈爱辛劳,家事从衣服、粮食以上都是亲身去做,不来使我们兄弟经心,使我们兄弟全心放在学习上。等长大了,二弟大鏊逐渐帮助做家事,分担我母亲的辛劳。过了很久,母亲让二弟捐州佐的官,我就专攻科举考试;在科举考试外很喜欢写作,我母亲不禁止。等到我屡次考不取,我母亲也不因此责备我。三弟缑,有个儿子叫云,有“沉博绝丽”的爱好,所以下笔能做(像)徐陵、庾信的文章,放弃科举考试,我母亲也不勉强。我母亲对我交往的人,观察得尤其细密。看见我们兄弟和善良的人交往,便很高兴。但是担心我负气不肯居人之下。常常告诫(我)说:“你应该自己降低身份,不要用气势来压别人,失去这个好的朋友。”我和客人说话,时常有争论,进去侍奉我母亲,我母亲从我的表情看出来,就说:“好朋友难得,你要念着我这话。”我们兄弟和普通的人在一块,我母亲就不高兴。并且说:“你应当闭门发奋攻读,可是怎么能够平庸地和这般人相处?谋划着田地房屋,追逐酒食,白白地消磨人的志气,无所作为!”因此我们兄弟虽然愚昧无知,总不敢妄自菲薄,总是想奋发,凭着为文的声誉流传在乡里,博得我母亲的欢心。
这样,我母亲端正操行坚守节孝,很应该附着丹黄,名登志籍了。现在托您的大文章,载在县志上。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21——22题。(8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