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蜈蚣养殖技术
蜈蚣养殖技术——————编辑:TTO12345
动最为频繁。此时正是捕捉的好时机。
除了主动搜捕之外,还可采取诱捕的方法搪捉蜈蚣。在蜈蚣经常出没的阴暗潮湿的地方,挖一小坑.其大小视蜈蚣出投场地而定,深度以疏松浮土层向下5~10厘米左右为 36准,在坑内堆放一些畜禽骨头、皮、毛等杂物,上面覆盖3~5厘米厚的松土和碎石块等,并经常在松土上浇水以使该处保持湿润。。当蜈蚣闻到这些动物残渣散发出的腥味之后,就会在此落脚栖居,20~30天后,即可将沟内残渣翻开捕捉1次,并添加少许新鲜畜禽残渣,继续覆盖泥土、石块等,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又可捕捉。
装蜈蚣的容器很多,但最好是有盖的小巧的罐头瓶,内盛1/3的饲养土,并要多准备几个,这样可以根据所捕获蜈蚣的大小而当时分级。在蜈蚣的产卵季节,有时还可以挖到正在抱卵的雌蜈蚣,但当将其捕捉回家饲养时,该窝卵很少能继续孵化成功,因为当大肆惊扰了抱卵的雌蜈蚣或将其移窝后,雌蜈蚣一般会将自己的卵吃掉或抛弃。如果雌蜈蚣吃掉自己的卵,则过不了多久,它又会产卵,当年还可以得到一窝。
十、种蜈蚣的雌雄鉴别
达到性成熟后种蜈蚣的雌雄个体从外形上区别很小,只有细心反复观察才能作粗略判断。雌性头部扁圆呈饼状,雄性头部稍隆椭圆;雌性躯体较大,躯干部较宽,腹部肥厚;雄性体型小,躯干部窄,腹部紧缩瘦薄等。在临近繁殖时节,雌蜈蚣活动量少,反应迟钝。而雄蜈蚣活动频繁,动作灵活。
当然鉴别蜈蚣性别最直接而又较准确的方法还是翻看其腹面的生殖孔,看有无生殖肢或几丁质化的阴茎,雌蜈蚣无该两个器官,而雄蜈蚣则有一对生殖肢与一退化的、几丁质化的阴茎(多棘蜈蚣除外)。
十一、种蜈蚣年龄鉴别
鉴别蜈蚣的年龄对选种也非常重要,因为蜈蚣最适宜的繁殖胎次为头胎,过小的蜈蚣尚未性成熟,无法产卵;太大的蜈蚣有可能是已繁殖过一胎或二胎,以后便不再具有旺盛的繁殖力的一些老态龙钟的个体。因此,选择种蜈蚣一定要学会识别年龄。到目前为止,蜈蚣的年龄鉴别还只能从体长大小来鉴别。因此,引种蜈蚣前,必须了解所要引人种类的生长发育年龄与体长体重之间的关系,由测定的体长数据反推其年龄。各种蜈蚣都有自己年龄与体长对应关系的资料,如正常生长下的少棘蜈蚣,1龄时体长为5厘米,2龄7厘米,3龄9厘米,4龄11厘米,5龄12厘米,6龄13厘米。能活6年的少棘蜈蚣非常少,4龄的蜈蚣即为成体蜈蚣,具有繁殖能力,因此,引种少棘蜈蚣的体长最好达到10厘米。
十二、种蜈蚣的优劣鉴别
鉴别种蜈蚣的优劣主要从其外观与行为上。外观上:作为种用的蜈蚣应身体完好无缺,不得断肢,体节伤残等。体色要光亮鲜艳,不得粗糙暗淡无光泽。应符合本种类的种质特征要求,如少棘蜈蚣的种质特征是:成体体长为11厘米左右-头部与第一体节背板为金黄色,步足黄色,尾足上只 34有2~3个棘等。引种少棘蜈蚣至少应该选择符合这些特征的个体。另外,最好还应选择其中头部与步足颜色较深,接近红色的个体。因为它们更符合药用要求。种用蜈蚣的年龄最好已达4足龄,进入成体,即进人繁殖年龄。在繁殖季节将到时引种,应能看出雌蜈蚣腹部明显膨大。另外,引种时,引种者最好能在供种者的养殖场现场学习几天,并在夜间能亲临现场观察到
共30页第17页
蜈蚣养殖技术——————编辑:TTO12345
种蜈蚣的活动、取食等情况,以保证引人的种蜈蚣健康,活动正常。
十三、蜈蚣养殖供湿设施的制作
蜈蚣养殖场地的供湿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空气供湿,一个是土壤供湿。对于室外养殖者来说,土壤湿度是最需要关注的问题,常常在场地建筑上就需要考虑这个问题。主要从饲养池底的渗水、饲养土的喷水与排水以及通风等几个方面来控制饲养土的湿度。而室内养殖者饲养土的湿度则可用喷水、松土等方式控制湿度。因此其相应的配套设施就应该包括喷雾设施,通风设施,洒水设施,渗水、排水设施等。这里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冬季室内加温养殖者,由于室内外温度差较大,室内空气与饲养土之间的温差也大,这使饲养土的水极易挥发,因此,保持饲养土的湿度就很难,在建筑室内立体养殖池时,最好在饲养池(或槽)的底部增加给湿设施。
十四、蜈蚣养殖供热保温设施的建造
对于准备常年生产的蜈蚣养殖者来说,冬季升温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在建筑养殖设施时,应考虑给温设施。同时,为了节省空间和最大限度地提高热量的供给效率,建议养殖池最好建成立体多层次结构(如立体架多层饲养槽式结构等)。这样,悬空的养殖池(槽)其饲养土与舍内空气的同步加热就变得更为容易。
供热设施可采用地龙式、火龙式等。条件许可时还可因地制宜地使用锅炉暖气等供热。如果采用地龙或火龙,最好在养殖池的两边,沿池的长轴方向各设置一条(套)或几条(套),以保持池内温度均匀。同时,饲养池的空中,饲养土中及饲养土的底部中心等处最好多设置一些温度计及空气湿度计等。如用暖气片加热,最好暖气片放置在房舍的长轴两边墙壁旁,同时,房舍的保温性能必须好。
十五、蜈蚣养殖投料设施的制作
蜈蚣养殖饲料常常是一些活的小动物,而且饲喂时还要将其切断,这些饲料在被蜈蚣摄食前可能遗留下一些黏液、粪便及多汁的软组织等玷污饲养土或运动场,而且这些东西很难清理,又易引起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因此,给蜈蚣投料时常常要设置饲料盘。与饮水盘一样。蜈蚣的饲料盘也可以是塑料浅盘,可埋设于饲养土中或“镶嵌”于活动场内,其盘口与饲养土表面或活动场的地平面平。也可用薄木板或者硬而又压实的纸板作饲料盘。
十六、蜈蚣养殖饮水设施的建造
饮水也是蜈蚣的生命活动之一。因此,蜈蚣养殖场内一定要设置供水设施,常用的供水设施为塑料浅盘即饮水盘。饮水盘最好埋于饲养土中,或嵌于活动场的地面下,其盘口与饲养土表面或活动场的地平面平,以方便蜈蚣寻觅和饮水。有些饲养场的饮水设施,是在养殖池内沿池壁底部向下挖成一圈水沟,沟底与沟壁用水泥抹平,以防漏水,沟的上口与蜈蚣活动场地地面平,沟宽为10~12厘米,沟深10厘米,沟内经常保持有足够的清洁水。由于蜈蚣无法涉水过沟,因而.这种沟既可满足蜈蚣饮水的需要,又可防止蜈蚣外逃。此外,还可用较致密的海绵,吸足清水之后,放于蜈蚣的活动场或瓦片上供蜈蚣饮水。
共30页第18页
蜈蚣养殖技术——————编辑:TTO12345
十七、蜈蚣饲养土的制作
饲养土既是蜈蚣栖居、生活、繁殖的场所,也是蜈蚣逃避各种不利因素的“避风港”,因而对蜈蚣非常重要。蜈蚣对饲养土的土质没有很高的特殊要求,沙土、壤土都可以,但饲养土必须疏松、潮湿,而且要保温、保湿性能好。所以饲养土最好是较为疏松的壤土,黏土最好不要用作饲养土,因其易于板结、喷水后湿度在土粒间分布不均匀,严重影响蜈蚣在其内的活动。常用的饲养土是反复耕作过的菜园土,其制作过程为:在长时期未喷洒过农药化肥的菜园内,挖取土质疏松、肥沃地段的表层土,将其打碎(一般质量较好的菜园土只需用锄、棒等轻敲即可敲成颗粒状),捡出其中的烂叶、石块、瓦片等杂物,放于暴烈的太阳下,反复翻晒2~3天。直到晒干,这样既便于贮存,又能杀除土中可能含有的天敌卵或病原菌。晒后即可贮存备用。临用前,根据所需用量与湿度要求。准备好相应重量的水和喷雾器,将土薄摊在地上,一边翻动一边用喷雾器将水均匀地喷于土中,然后装池。在室内养殖的情况下,饲养土一经调节好湿度装池后,其湿度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如果需要大幅调节已入池的饲养土的湿度,可以采用摊薄饲养土,对表层均匀喷水或开窗通风的办法来增减饲养土的湿度。
正常情况下,一般每年春天,蜈蚣刚从冬眠中“苏醒”时更换饲养土1次,平时,若因清除粪便而丢失了少量饲养时,可适量补充.如遇发生疫病、蚁害或螨害等,应全面更换饲养土。饲养土在池中的铺垫厚度因季节不同而有所差别,一般春秋季节为10厘米左右,而夏天则减到5厘米,到冬季应加厚到15厘米左右。
十八、蜈蚣养殖池的建造
①蜈蚣养殖池的地点选择。养殖蜈蚣的池选择何种地势对室内养殖者来说不是特别重要,而对于室外养殖者来说则很重要。在室外,建造蜈蚣养殖池的地点应在向阳的坡地。既可以避免雨水蓄积,又可以避免秋冬季节北风吹打。
②蜈蚣养殖池的建筑。用于养殖蜈蚣的池为长方形水泥结构池。池的大小与排列,应根据养殖场地或房舍来合理布局,而且养殖种蜈蚣、小蜈蚣与大蜈蚣的池应分别建造,以免在养殖过程中互相串群而致大吃小。池的四周用砖侧立砌成高约50厘米的围墙,围墙的内壁尽量用水泥抚平。在池内的上缘镶嵌一圈宽为10~15厘米的玻璃,或贴上10~15厘米的塑料透明胶,表面贴平整。保持光滑,以防蜈蚣外逃。如镶嵌玻璃,则玻璃片之间的接口一定要精工细作,衔接紧密,保持光滑,防止蜈蚣用复杂的腹足攀爬逃跑。
③蜈蚣养殖池底的铺设。池底可用水泥铺底抹平,也可用砖直接铺在池底土面上,然后砖与砖之间的接缝用水泥灌浆封严。两者各有优缺点.水泥铺底建造比较方便,养殖后捕捉蜈蚣也较容易.但水泥铺底透水性相对较差,在给饲养土加湿时如操作不严格,易造成饲养土积水。另外,水泥铺底也不利于饲养土与池下土之间的水、气交流,保温性能也相对之差些。在温差变化较大的季节,不利于营造稳定的生态环境。用砖铺底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方面砖的吸水性强,同时又能将其吸人的水分以蒸气的形式蒸发出来,因而对调节饲养土与环境湿度极有好处,另一方面,其渗水性与透气性很好,这有利于饲养土与池下土之间的水分交换与气体交换,使寒冷的季节地热能够上升,提高饲养土的温度,而炎热季节,凉爽的地下可以吸收饲养土中的热量,使饲养土不至温度过高。但用砖铺底也有其缺点:一方面,用水泥浆弥合砖缝时,易因疏匀而留下缝隙,蜈蚣可通过这些缝隙钻人池底下的土层中,这容易造成蜈蚣受害或捕捉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砖的透气性强,其内部的微小空间大,在长期湿润的条件下,容易滋生各种微生物,其中就包括病原徽生物。
共30页第19页
蜈蚣养殖技术——————编辑:TTO12345
④蜈蚣养殖蜈蚣栖息床的建造。池养法中常用的蜈蚣栖息床有两种:一种是堆土式栖息床;另一种是砖码型栖息床。最简单的栖息床就是直接由饲养土堆积,因而又叫堆土式栖息床。即在养殖池底2/3的地面上铺一层厚10~15厘米的饲养土,上面再放上瓦片,另1/3的地面则是蜈蚣的活动场所。瓦片为弧形瓦,并采取拱面朝上的方向,层层叠加,层与层之间的两边垫以厚约2厘米的海绵条。瓦片之间也可采用肩搭肩的方式排列,在它们的搭接处,垫以海绵条。使互相叠加的地方保持约2厘米的距离,以利蜈蚣栖息。瓦片的上表面高度应比池壁口缘低15厘米以上,不得超过内壁玻璃(或塑料透明胶)的下边缘。以免螟蚣以此为梯逃逸。砖码型栖息床,是指用砖按一定的方式堆码构成的蜈蚣栖息床.砖与砖之间保留一定的缝晾作为蜈蚣的居所与钻爬通道.砖码型栖息床有3种形式:全卧式栖息床、卧一立式栖息床、蜃顶型栖息床。全卧式栖息床:该种栖息床由砖全部平卧放堆积,同层砖与砖之间保持o.5~1.0厘米缝隙,层与层之间的砖缝呈交错状态码放,一般可码放6~7层,最上一层缝隙口,放上多片海绵,以供调节湿度与蜈蚣饮水。该种栖息床的优点是:能有效地保持蜈蚣周边小环境干净,减少病原菌侵袭.无需用饲养土,操作更为方便,管理更加容易,但缺点则是,耗砖量大,成本高,由于砖的系水性差因而难于维持稳定的湿度环境。卧一立式栖息床;该种栖息床是在池底平铺一层砖,砖与砖之间仍需保持1厘米左右的缝隙,然后在此层砖上再直立排放一层砖,直立的砖之间也保留1厘米左右的缝隙,立砖顶上再盖一层卧砖,卧砖上再放些海绵。该种栖息床与全卧式栖息床相比,砖缝问的透风性相对好些。但缺点是,由于立砖间的缝隙过于高长,蜈蚣在其间栖居时没有安全感而常常龟缩不出,取食活动少,生长发育迟缓,而且栖息床的面积过小时,还有倒塌的危险。屋顶型栖息床:该种栖息床的基本结构是外围用砖码成人字型阶梯,中间由饲养土填充,有的则用与砖的规格一致的土坯填码而成。其建造过程是,先在池的中心堆放饲养土,然后沿池的长轴方向,两边离池壁分别10厘米处,各码一排砖,砖的长轴与池的长轴垂直,然后修整饲养土,使第二层砖平放第一层砖上,且向池的中间错位半截,以后依此类推,直到两边的砖在中间会合,从而构成形阶梯就行。但需注意砖与砖之问、砖与土坯之间及土坯与土坯之问应保持1厘米左右的缝隙,以供蜈蚣栖息与活动.该种栖息床是现行用得较多的模式。其优点是保温、保湿性能较好,操作方便,蜈蚣在此种栖息床中生活舒适,活动正常。缺点是建造稍显麻烦。有时,室内养殖者为节省空间,或便于冬季升温养殖,常将蜈蚣养殖池建成立体多层结构。建造时应注意每两层间的间距应保持40~50厘米以上,且池面不宜过宽,尽量保证池内通风透气、透光性良好,以防止真菌滋生。
十九、蜈蚣养殖喂什么最好
蜈蚣是典型的肉食性动物,性凶,食物广泛,选择性大。喜食各种昆虫之类的小动物,有时凭着它能射出毒液的颚爪也能杀害比自己大得多的小动物。蜈蚣在觅食时,总以灵敏的触角伸向前方作鞭状摆动。若将一只甲壳虫放在蜈蚣身旁,当蜈蚣触角一碰到甲壳虫时,它就迅猛地向前扑去,并以颚爪与步足钳住,向甲壳虫的颈部、腹部乱咬,它的。啐啐啐”地咬动甲壳表皮的声响,在1米以外的地方也能清晰地听到。甲壳虫虽几经反抗,但终不能逃脱蜈蚣的魔爪,即刻被麻痹。随后?蜈蚣就从它咬破的地方食其内脏软组织及汁液.约一刻钟时间,甲壳虫就被它吃食一空,只剩下一具躯壳了。蜈蚣自相残杀也是互相中毒而死。据观察,蜈蚣所咬部位一般多在头颈下的第三至第十节处,个别的竞咬到第十五节,看来蜈蚣之所以咬上述部位主要是为咬破腹腔,便于吸食其内脏组织。蜈蚣食源广泛。主要有以下几类食物:各种昆虫。如蟋蟀、蝗虫、菸虫、金龟子、稻苞虫、牛角虫、蝉、蚱蜢、黄粉虫、蜻蜒、蜘蛛、各种蝇类,以及这些昆虫的卵或蛹;同时也吃蠕虫、蚯蚓、蜗牛、蛞蝓及蝙蝠、麻雀、鼠类、壁虎、蜥蜴、蛇、蛙等脊椎动物;此外。蜈蚣还吃鸡血、杂骨;蜈蚣在初春食物不够充足时?也吃少量青草或苔藓的嫩芽、根尖;有时也吃西瓜、黄瓜之类蔬菜;蜈蚣还吃蛋类、牛奶、面包等熟食制品。人工饲养蜈蚣的主食,是黄粉虫、泥鳅、蛙类、黄鳝及小蟹、小虾、小鱼等。蜈蚣虽食物广杂,但它要求食物新鲜,若腐臭或不新
共30页第20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