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学校教学工作是以课程为中介的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其特点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教学环境、教学氛围之间的有效互动,让学生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习得技能,发展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不仅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密切相关,而且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学习风格、教学情境等紧密相联。这些因素正式我们教师发挥主体作用的领地。应该说,教师专业素养因集中地表现在教师在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时发生的态度和行为上。所以,作为教师修养外在表现的态度与行为对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这个小社会中的态度和行为制导着它的气氛。比如在课堂上,教师的言语、表情、手势和体态等,既可以使课堂气氛积极活跃、协调融洽,也可以使课堂气氛拘谨刻板、冷漠紧张;教师有气无力,学生往往也就无精打采。
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学生的学校体验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学习,影响学生对学校、对人生及社会的情感体验,最终影响教育目标的达成。原国家教委的专家调查小组的调查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上学的愉快体验有随年级升高而大幅度下降的趋势。
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主要靠教师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一旦形成,就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造了条件。积极的学习动机能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指向明确,参与意识增强且能维持较长的时间。随着自我定向和自律能力的发展,积极进取的学业成就动机也就逐步形成并得到发展。而学业成就动机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活动本身的有效性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力等智力因素起着驱动和导向作用,对于正在进行的信息加工起着组织和协调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相反,如果教师的态度和行为让学生体验到的只是压抑、害怕和苦恼,学生对学习就会缺乏热情,消极被动,穷于应付,学生心里想的恐怕只是如何尽快摆脱这种让他讨厌的环境。
对青少年来说,学校是他们获得经验感的重要场所,教师是学校教育重为他们提供经验感需求的核心人物,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是他们获得经验感需求的主要活动。但是,在“应试教育”笼罩下的今日之学校,不少老师重智育、轻情感、重学科、轻学生。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上,学业欠佳的学生很难获得重要感、成就感和有力感。教养与教育难以协调统一,等学生进入社会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感。专家调查小组两点提示也说明了这一点。第一,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尊重、是否公平对学生在校的愉快体验的影响比绝对学习负担量要大;第二,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是实现教育目标中学会做人的活的教学内容,学生从教师如何对待自己中学习着如何对待他人和社会。由此可见,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实在是举足轻重。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