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3地理高考总复习材料 - 图文
业、 高技术产业 和旅游业。
4 “三废”的治理:①废渣: 回收再利用 ;②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 ;③废水:沉淀净化。
第二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⑴重要性:决定了河流的 利用方式 和流域的 开发方向。
⑵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 二级 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⑶开发注意:①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②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③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⑷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① 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② 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对较少; ③ 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 ④ 矿产: 煤铁铜 等丰富。 2、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⑴ 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⑵19世纪后期 :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 土地退化:长期高强度地种植棉花。
? 植被破坏:扩大耕地面积和获取炼铜用的炭,大片森林被砍伐;矿山开采破坏地表
植被。生态恶化。
? 环境污染:炼钢企业大量排放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雨;污染土壤和水体,使许
多生物消失绝迹。
⑶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3、流域的综合开发
⑴开发的核心:河流的 梯级开发 。
⑵开发项目: 防洪 、航运、发电 、旅游 、 供水 、 养殖等
? 防洪:在干支流上建成了具有防洪库容的水库35座,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
调度系统。航运:水坝修建后,河流水位保持平稳,诺克斯维尔以下均可通航。 ? 发电:水电、火电、核电相结合,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
廉价可靠的电力供应,促进了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在田纳西河两岸形成一条“工业走廊”。
? 提高水质:采取污染防治、水源涵养林保护和库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措施。
? 旅游:成为一个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旅游业收入成为流域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并
带动相关产业。
? 土地利用:留出大面积土地用于生态恢复,建立自然保护区;调整农、林、牧结构,
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和草原面积;采取措施稳固河、湖岸线,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对采矿区的土地生态进行恢复和治理。
⑶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⑷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 水电 和 核电 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 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第十四讲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际联系、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⑴ 自然条件:
①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 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 ,易受热量的影响。(气
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② 地形分布:高原( 畜牧业 )、平原( 种植业 )、山地( 林业 )为农业多种
经营提供了条件。
③土壤: 黑土、黑钙土 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⑵社会、经济条件:①良好的 工业基础 基础;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 外向型 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农业布局特点
⑴耕作农业区 :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②主要农作物:小麦 、玉米 、水稻 等。 ⑵林业和特产区:①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 鹿茸、人参 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⑶畜牧业区:①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②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 、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3、 东北商品粮基地
⑴生产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 地区专业化生产。
⑵其他知识:①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②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最高。
4、农业发展方向
⑴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 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⑵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⑶山区农业 :森林资源保育,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1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 改革开放 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国最大的 侨乡 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 劳动密集型 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 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 劳动密集型 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第一阶段(1979~1990年)
1、问题: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2、优势:劳动力丰富、政策优势、侨乡优势、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 3、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生活消费品加工工厂等。 4、特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5、原因:改革开放初期,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6、影响:带来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各方面人才和农民工,保证该区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
1、问题:政策优势不明显(随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提高)
2、优势:工业实力大为增强,恰逢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3、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 4、特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5、原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6、影响:该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使之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3、问题与对策
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 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 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⑷ “城中村” :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14.3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①区域分布不均匀;②自然资源一般 不具流动性。 ⑵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⑴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 需求量大 ,但是能源相对 短缺 ,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 蕴藏丰富 ,需求量 小 ,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 煤为主,易引发 酸雨 等环境问题;②北煤南运对我国 南北向铁路运输 带来很大压力。
⑶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③ 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 战略接替区,发展战略是 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3. 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
① 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②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 ③ 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 ⑵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
① 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② 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 ③ 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④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二、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⑴产业转移
③ 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④ 分类:区域和国际产业转移。 ⑤ 目的: 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 ⑵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 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
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②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
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③市场因素; ④其他: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地价昂贵、环境污染
3.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①发达国家 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②发展中国家 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⑵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①发展中国家发展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占据利润低的加工环节。②发达国家发展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