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学案 人民版必修3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学案 人民版必修3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5 7:14:29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的困境

(1)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2.儒学复兴运动

(1)唐代韩愈和李翱提出复兴儒学,其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北宋士大夫推崇“尊王攘夷”之旨,批评唐代政治根本弊病是不重儒家的纲常伦理,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3)研习儒经义理的社会风气形成,理学孕育而生。

[深层点拨]佛教、道教的兴盛一方面给儒学带来危机,另一方面也给儒学的新生提供了动力和借鉴。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1.基础奠定

(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3)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

2.形成:程颢、程颐找到并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形成了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深层点拨]理学仍是儒学,是儒学融合佛、道思想而进行的自我完善,成为一种唯心主义哲学;理学的出现不仅体现了儒学与时俱进的特点,也证明了儒学强大的生命力。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理论体系

(1)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的理气关系论。 (2)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修养论。 (3)“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4)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2.著作: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为之注解,从此《四书》成为理学的经典。

1

3.影响: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深层点拨]程朱理学的核心是“理”或“天理”。程朱理学的根本出发点在于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本原的“理”,建立起理学体系,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

(1)核心思想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2)“发明本心”,即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3)“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应扫除。 2.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

(1)“灵明”是人的心,“灵明”就是天理、本心、良知。 (2)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致良知”。 (3)强调“知行合一”来防止伪善流行。

3.意义: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理解深化]王守仁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主题一 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与原因 1.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1)魏晋南北朝时佛教、道教盛行,信徒众多,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 (2)隋朝,儒、道、佛三教合一。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 (4)儒家学者试图复兴儒学。 2.北宋理学兴起的社会原因有哪些?

(1)政治上:北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

(2)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推动了科学文化的进步。 (3)思想上: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

材料 右图为明朝丁云鹏的《三教图》。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

2

三人集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的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明)丁云鹏绘《三教图》

(1)图片反映的潮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 (1)三教合一。

(2)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出现了融合的趋势;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

列表区分儒学两次融合与发展

董仲舒新儒学 程朱理学 主题二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1.程朱理学的内涵有哪些?

(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

(2)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就是天理,表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存天理,灭人欲。

(4)格物致知,贯通明理,从而达到明德之善的目的。 2.陆王心学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1)南宋的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了“心即理也”的重要命题,主张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明代的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的命题,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表明心学系统理论建立。

材料一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岂不是天理?”朱熹又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3

吸收道家、法家、阴阳家观点 融合佛教、道教思想 材料二 王守仁认为心之良知是为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而致良知者,圣人也;勉然而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愚不肖者虽其弊昧之极,良知又未尚不存也。

(1)材料一反映了朱熹的什么基本主张?朱熹提出这些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概述材料二的主要主张。

(3)从学问和修养的角度,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的不同点。据所学知识,归纳这两种主张的共同点。

答案 (1)①主张:三纲五常即天理;“天理”和“人欲”是根本对立的;人们应克制自己的私欲,顺乎天理。②根本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2)致良知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致良知有不同的层次;良知存在于每一个人。 (3)①不同点:材料一要求苦学,阅读典籍才能求得学问;材料二则要求致良知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②共同点:理是万物的本原;注重个人修养;宣扬传统儒学思想(或重塑儒家价值理念);维护伦理纲常。

歌诀记忆二程和朱熹思想

“二程”的思想:天理是本原,伦理道德联。 格物又致知,理学代代传。 注: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

朱熹的思想:三纲五常是天理,天理须存灭人欲。 格物致知明德善,朱熹思想内外传。 主题三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与影响 1.宋明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新”在哪里?

“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原则;既是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 2.宋明理学的影响是什么?

(1)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理学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受到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并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2)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3)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的困境 (1)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2.儒学复兴运动 (1)唐代韩愈和李翱提出复兴儒学,其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北宋士大夫推崇“尊王攘夷”之旨,批评唐代政治根本弊病是不重儒家的纲常伦理,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3)研习儒经义理的社会风气形成,理学孕育而生。 [深层点拨]佛教、道教的兴盛一方面给儒学带来危机,另一方面也给儒学的新生提供了动力和借鉴。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1.基础奠定 (1)周敦颐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