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常见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理学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明确影响人际交往的各种因素,明确人际交往中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投射效应等多种认知偏差,帮助学生消除“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等非理性的交往观念,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2.注重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掌握相应的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
(1)寻找共同话题,主动交往。不少人怕交往是因为怕与人谈话,觉得找不到合适的话题,其实,在社交场合可以使用的话题有很多。当时轰动性的社会新闻、重大的体育赛事、畅销书等公众热门话题,大家了解的概率比较大,所以容易接上话,以避免冷场。从中还能观察和了解对方的兴趣所在、知识结构乃至个性特征,并可能碰撞出其他新的话题。选择能让对方成为“专家”的话题,既避免了冷场,又增进了知识,还让对方十分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2)学会积极倾听。倾听本身就等于告诉对方,他是一个值得你倾听讲话的人,倾听所表现出的是对对方的尊重和欣赏,无形之中就会增强对方的自尊心,加深彼此的感情。
(3)善用赞美与感谢。应该真诚地认为对方值得赞美,并注意发现对方身上值得赞美的地方,将它表达出来。赞美别人要把握一定的尺度,不能太夸张而言过其实。过于夸张的赞美会被视为并非出自真心,甚至别有用心。
(4)学会批评与道歉。尽管人人都期望朋友之间能够观点一致,和睦相处,但有时往往事与愿违,朋友之间也会发生一些令人不愉快的矛盾冲突。因此,学会批评和道歉很有必要。
3.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管理工作
(1)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管理的重要环节。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有益的交往空间。丰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容,增加交流机会,扩大交往的范围,如组织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队、勤工俭学等社会公益活动,组建各种社团、协会、沙龙等学生团体,广泛开展文艺体育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有广泛地与人交往的机会,既在交往的实践中锻炼自己,又在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群体氛围中协调人际关系。
(2)建立和完善心理辅导机构。心理辅导机构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助能力,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将其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表现形式,掌握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提高心理调适能力。要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对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或咨询,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找到问题症结,增强调适人际关系的能力。
4
参考文献:
[1]杨友娥.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应对策略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6(10). [2]贾玉霞.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成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6). [3]汪汉荣.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消除对策[J].经济师,2005(2). [4]孙华峰.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形成原因及对策浅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4(3). [5]王敬群.心理卫生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闫长生]
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