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我想要我能要教案苏教版优秀版
我想要与我能要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通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交流体会,让他们体味到家庭责任感,体会为家长分忧,不向父母提不合理的要求。
2.行为与习惯:指导学生养成合理消费的良好习惯。
3.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情景,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但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必须有所放弃。
4.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想要的能不能要,怎样合理用钱”,指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分享感受。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并不是每个人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要有所放弃,有满足感。 2.了解花钱应该有计划,能合理地支出并知道把钱花在合适的地方。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畅谈“我想要”
师:还有12天就是新的一年,在新年到来之际,我有许多想要的东西,我想要一件超级铠甲,穿在身上再也不怕寒冷了,我还想要这个、这个、还有这个……(板书:我想要)同学们心中一定有想要的东西吧?你想要什么?为什么?
师:请同学们说说想要的东西,并说出理由。
师:同学们说的真多,还有好多同学也想说,我们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写在书本76页上吧。
二、 探究“我能要” 1. 说一说
师:从同学们的目光中看出对这些东西的渴望。要是现在就拥有它们那该多好啊!我们赶紧到商场里看看吧。大街上真热闹,瞧!那不是星星同学吗?她正在一家食品店里呢。(星星:“妈妈,我想吃东西。”妈妈:“你不是吃过东西了吗?”)你看星星同学明明不饿,还懒在食品店不走,多不好啊。谁来劝劝他?
1
2. 小剧场
师:听了大家的话,星星知道了不需要的东西不能要。他离开了食品店,跟着妈妈来到了一家商场。
(录音:妈妈:“我们看一下其他的吧。”星星:“不行,我就要这双,我们班好几个同学都有。” 妈妈:“这双太贵了,都抵得上妈妈一个月工资了。”)
师:你觉得星星的妈妈应该给星星买这双鞋吗?那她应该正面说服星星呢?
要求:同学们分成小组演一演,请一名同学表演星星,另一名同学表演妈妈。表演得好的同学可以演给全班同学看一看(板书:我能要)。
三、分享故事,说说感受 1.播放雷锋勤俭节约的故事
师:父母挣钱供养我们非常辛苦,我们应该体谅他们的艰辛,而且每个家庭的收入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和其他人攀比,不该花的钱不能花。我们不光要学习雷锋做好人好事的行为,还要学习雷锋勤俭节约的精神。
2.说一说
师:听了雷锋的故事,有的同学沉默了。你想说些什么呢?其实这样的事例有很多,古今中外,有许多人,他们有显赫的地位,有的富可敌国的家产,有的就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但是他们都能勤俭节约不乱花钱,你知道有哪些这样的故事,能说给同学听一听吗?
四、深化认知,指导消费 1.是否需要
师:无论家庭情况如何,我们都应该勤俭节约。决不能铺张浪费,不该花的钱不能花(板书:合理消费)。现在你的爸爸妈妈允许你们用压岁钱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你们会不会毫不犹豫的买下刚才想买的东西呢?先跟同学商量商量,然后告诉老师。
2.货比三家
师:有的同学已经悄悄的改变了计划,有的把暂时不需要的东西去掉了。有的把名贵的东西换成了功能相同但要便宜许多的普通商品。过完年,有的同学去超市买新的书包和文具盒。
现在有三家超市可以供我们选择,有保真超市、新大新超市和苏果超市。 保真超市出售的书包的价格和文具盒的价格一共需要165.9元。
2
新大新超市出售的书包的价格和文具盒的价格一共需要97.9元。
家得福超市在搞促销活动,和新大新超市一样的书包出售的价格和文具盒的价格一共需要87.9元。
如果是你,你将如果购买这些物品呢?请说出你的购物计划,并说明理由。
五、回顾总结,寄托期望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满足自己的心愿,应该量力而行,不是想要的东西都能去要。即使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也应该合理的去消费。老师希望所有同学,都能成为体贴父母不乱花钱的好孩子。
六、延伸拓展,感同身受(机动)
师:我们要庆幸能有机会坐在教室上课;我们要庆幸能有疼爱我们的父母;我们同样也要庆幸能有今天幸福的生活。然而,在偏远的山区,有一些孩子他们想要上学;他们想要双可以在草地上奔跑没有破洞的鞋子;他们想要父母的爱。这样对我们来说看似简单的要求,他们却得不到。
高效阅读的第二要务是把握所读内容的重点,甚至几个关键词即可。前三章里面,作者最核心的是提出了学习的两个基本要素:兴趣、专注。兴趣可以让我们更主动、积极,更愿意表达自我,就好比作者在书中提到:第一年的象棋比赛非常顺利,和同龄人相比,总是战无不胜,或许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表达自我。专注:连续8个小时完全沉浸于一个棋局的分析,在烟雾缭绕、旁观插画、嘲笑讽刺不断的公园中下棋。完全融入下棋这项活动,挖掘自己的思维潜能。要有正确的学习理念: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整体理论:把学习的能力看成是一个固定的不能再进步的状态,把成败归结于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渐进理论:事情都是可以改善的,认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通过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就能获得成功。认为,学习不好是没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训练方法。两种理论的心理学测试对比:“整体理论”者:遇到困难,更容易急躁甚至放弃。“渐进理论”者:在困难面前,更愿意迎接挑战。我们每个人的都不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而且这种差别只是一个最底层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自己有学习和改变的能力。虽然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起点是不一样的,但每个人可以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在不同领域的能力的,这就是渐进理论的观点。本书非常精彩,是一个在两个领域都取得多次世界冠军的大师级人物,在美国有影响力的传奇人物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梳理和总结反思学习过程的实践之做。效果更好,把心理表征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形象具体的进行了一次完整阐释。用的相当准确,Josh学习的艺术就是顺应身体的感觉开发身体的灵感在大限度的把大脑的灵性开发出来的方法,绝非死板的办法。学习时如何专注从而调动大脑的学习能力,比赛时如何调整最佳的心理状态。“细腻的感觉难以把握的心理状态”日常生活中的要求并不高但在高水平的竞赛中变得非常重要,本书就是精细的简介了Josh在感觉和心理状态地方法和研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软区域和漩涡效应。“感觉和心理状态”是精妙和难以言传的,当我们要深入研究和学习专项技能的时候具有非凡的价值。但是我们知道任何技能或理论都有边界,那么这个学习之道的边界在哪里?如果能结合笛卡尔的不可知论,可见学习之道依赖于人的感觉通道,更多的是经验性的和感觉性的而不是抽象的和逻辑性的。在技能的经验的学习中是非常有用的,例如艺术,棋类,太极等;在需要抽象思考逻辑推理思考的学科中应该没有用武之地。明白了学习之道的边界加深了我对学习之道的理解。 依然是《学习之道》这本书,不过目前市面上存在两本学习之道,前几天看到是维茨金的,这本书芭芭拉的。两本不一样,但都非常值得阅读和学习是人集中注意力去认识,理解,记忆,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心情更加紧张,甚至呼吸都停滞了。比如我们以前都跑过1000米,在正式开跑之前都要做准备,当裁判员喊出“预备~跑”,这几个字的时候,大家就蹭的一下窜出去了,这就是专注思维模式。发散思维模式,是大脑在相对放松时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大脑的神经元处于放松的状态,注意力涣散。比如我们过年放假,我们飞到南半球去过夏天,在海边吹着舒服的海风,躺在沙滩上,或者摇摇床上,心情舒适,放着轻柔的音乐,似睡非睡,。这就是发散思维模式。想象一下手电筒其实,可以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就是手电筒,不过不是手机的手电筒,而是传统的家用电器手电筒。手电筒可以聚焦、扩焦,当手电筒聚焦死后,光束更强更密集,但区域小,只能照到一个点,这就是我们处在专注思维的时候。当我们处在发散思维的时候,光束分散,看的区域更大,但是光的强度会非常低。所以,如果我们要学习、解决某个事物,就可以用聚焦的专注模式,而如果我们 3
要理解或者接受新鲜事物,那么最好用扩焦。当我们锁定一个方向之后,就可以转换为聚焦。其实,当我们长时间用专注模式考虑一个问题时,就会有许多想法,有一些是造成问题的思维,有一些是解决问题的思维,但当我们找不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就可以通过这种切换手电筒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转换,让我们把造成问题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分离开来。 很多人看过刘未鹏的《暗时间》,里面提到过一个栗子,原文大概是:他父亲自己在家组装电视机,全都安好后,电视就是不出图像。父亲白思不得其解。结果睡到半夜,突然想到是哪里出了问题,立刻起床修整,果然电视能看了。还一次是父亲帮刘未鹏的妹妹辅导高中数学,碰到一道题解不出,父亲又是在睡午觉时,想到了解题方法,做出了题目。刘未鹏将这个事情分为:明意识和潜意识。当我们面对具体的问题时候,使劲儿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这时候使用的都是明意识。但当我们不再去思考问题,转向其他问题时候,就开始用潜意识思考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老走神)。就好比手机后台,虽然我们退出了微信、登录了微博,但微信仍然在运行,它是用潜意识在运作,所以,我们可以用潜意识在睡前、走路、休息的时候可以留一些时间,思考一些问题,这样在睡觉的过程中潜意识会继续围绕这些问题做工作,并得出结果。 有没有发现,刘未鹏提出的明意识、潜意识,与芭芭拉提出的专注思维、发散思维基本是一致的。专注思维类似明意识,类似我们手机界面正在看的微博,而发散思维类似潜意识,就是手机后台正在运行的微信。但在后台运行的微信并不比前台展示的微博工作能力差,所以,学会调用潜意识、发散思维去处理各种问题,可能会受到更多效果,尤其是“学习”。你应该更努力一点才是,人是能通过持续的努力获得进步的。什么是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整体理论:比如表扬孩子在某某方面很聪明,很有天赋。这样就切断了成功与努力的关系,容易让人把成功与天赋联系起来,而忽略了努力的作用。渐进理论:对孩子说你的每一次成功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鼓励孩子不断地去学习,去相信成功来源于努力,相信自己能通过努力慢慢变好。读书的时候我们就经常看到爱迪生的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里已经把成功归结于汗水,即我们付出的努力,与成功是成正比的,而非天赋,我们只有努力才会有成功。在本书中能发现,作者本人非常有天赋,在6岁的时候,偶然经过公园中,发现了自己对象棋的热爱,从而产生后续一系列事情的发生。兴趣是起点,之后持续的行动,才能成功,在书中我们会看到作者很用心去体会如何掌握一门技能,很用心去做。不停的调整自己的状态,直到颠峰。 说明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努力程度,对结果的影响非常大。“天才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建立在热爱、激情、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的。追求卓越的关键在于,要坚持充满活力、长期的学习过程,不再满足于原地踏步、平平庸庸。”走出舒适区,爱上学习不断学习一些新的技能,让自己爱上学习,去挑战那些蹦起来才能够得到的目标,不要害怕犯错误。就拿书中的例子来说:有一次作者和一个230磅重的彪形大汉的太极拳推手比赛中,被彪形大汉撞成了右手骨折。一般人对于这种情况的处理办法是先休养一段时间,等右手骨折好了再接受训练,但是作者却没有休息,使用比较弱的左手开始训练,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克服情绪带来的负面作用,心平气和的接受,再试着将这些为自己所用。走出舒适区,就是要我们能承受挫折,并从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来改善自己,提升自己。划小圈,学习要深不要广“有效地压缩技能的外在表现同时又紧紧围绕技能的内在实质。一段时间之后,广度就会慢慢缩小而力量则会逐渐增加。”这是书中的原话,用大白话来说划小圈就是要精减自己的学习目标,一口吃不了一个胖子,对一个技能要充分学习,直至掌握后,再去学习下一个技能。 不要什么都想想学,什么都想要,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什么都得不到。 能成为顶尖高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的理解。每天都要学得更深一点而不是更广一点,因为学得更深可以让我们把潜力中那些看不到、感受不到但又极具创造力的部分挖掘出来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