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方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对中国管理理论研究的启示:以知识管理理论为例
西方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对中国管理理论研究的启示
——以知识管理理论为例
知识管理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实践领域,80年代中期作为一个学术名词首次出现在欧美理论界。尤其是在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m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发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以后,知识经济(基于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下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越来越受到各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普遍关注。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代表了人类社会管理的最新发展方向和成果,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一、西方知识管理理论研究
国外知识管理学者在研究知识管理的时候首先对知识管理中涉及到的知识概念进行了定义。 (一)知识的定义
通过对国外相关理论成果及文献的阅读,许多学者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角度对知识进行了定义。
彼得·F·德鲁克认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事物的信息——这既包括使信息成为行动的基础的方式,也包括通过对信息的运用使某个个体(或机构)有能力进行改变或进行更为有效的行为的方式”。
Davenport和Prusak(2000)认为,知识是一种包含了结构化的经验、价值观、关联信息以及专家见解等要素流动的混合物。它起源于知识者的思想,并对认识者的思想起作用。在组织内,知识不仅存在于文档和数据库中,而且嵌入在组织的日常工作、过程、实施和规范中。
Bender和Fish(2000)认为,知识源于个人的大脑(形成想法、事实的真相、概念、数据以及技能,并将其存储在记忆中的精神状态),个人在决策和采取相关行动时所获得的个人经验、信息和价值观使得这些信息或知识得以转化和丰富。
安妮·布鲁金(AnnieBrooking)认为:数据是事实、图片和数字,没有特定的环境:信息是编制好的数据,有一定的环境;知识是有一定环境的信息,加上对怎样运用的理解。
Bertolt Meyer和Kozo Sugiyama(2007)认为,知识是一组结构关联的方式,其内容被证明能够有效实现目标。该定义强调了不同知识、信息之间的结构关联,以及知识内容在使用中的有效性。
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对知识的定义将知识分为:Know—what知道是什么的事实知识;Know—why知道为什么的原理知识;Know—how知道怎样做的技能知识:Know-who知道谁有知识的人际知识。 (二)知识的分类
根据知识的不同特性,可按以下5种分类方法对知识进行分类。 1、依据知识的属性,可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知识的概念首先被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在1958年区分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出e)和显形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可以保存在媒质表面的记录型信息,它是组织中己存的系统知识,是有关客观的、理性的和技能性的知识(如数据、政策、程序、软件、文件等),具有可记载性和可查阅性两种特征;隐性知识可形成个人的知识、经历、经验、能力和工作技巧等,隐性知识通常处于主观地、认识地和经验地学习范围,它具有高度个人化和隐秘性两种特征。野中郁次郎(Ikujiro N0raka)等人指出,企业经常被忽视的那些资产都是无形的,例如价值观、形象、类推等。挖掘这些无形资产将对组织的日常运作能增添巨大价值。而显性知识易于识别和处理,对其管理也较容易。 2、从知识的范围来看,可将知识划分为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
内部知识是指企业内部所拥有的各种知识,包括:专利、发明、报告、商业秘诀以及员工所拥有的知识:外部知识是指组织以外的,有利于企业发展并能为企业所获取的各类知识。
3、根据知识的主体层面不同,可将知识划分为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
个人知识是指个人拥有大量的、极其复杂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工作技能、个人专利和发明以及个人的生活常识和体验,还包括更高层次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组织知识是比较复杂的,一般可将组织知识分为环境知识、市
场知识、产权知识和组织管理知识四大类。
4、如果按静态和动态的观点来看待知识,可将知识划分为实体知识和过程知识
如果按静态的观点来看待知识,则可将知识看成是一个个物质“实体”。把知识看作为一个“实体”,在管理“实体知识”的过程中,重点在于识别、组织、收集、测度知识。如果按动态的观点来看待知识.则可将知识看成是一个过程。持这种观点,意味着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知识的共享、创新、适应、学习、运用和沟通这一动态过程,意味着把知识看成是一个充满不断转变、融合、合并的动态体。
5、按知识对企业的作用和贡献大小,可将知识划分为核心知识和非核心知识
核心知识是指能使企业为顾客带来特别利益的独有技术,并使该技术迅速、高效地转化为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非核心知识是指辅助核心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制度、文化、技术及知识等。 (三)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
何谓知识管理?由于知识管理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加之人们的研究目的、角度不同,各国学者对此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至今对于知识管理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现将有代表性的知识管理定义列举如下:
Sveiby,被誉为”知识管理之父”的瑞典学者,认为知识资产评估方匿的工作是知识管理的核心。他在80年代研究生产知识产品豁企业的管理的问题,进而系统研究了企进的知识资本及其计量的闷题。并提出核算知识资本的”不可见平衡表”,开创了知识资本会计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日本学者Hiroyuki在1980年前后研究了“不可觅资产”对于企业的价值。他的工作可能是关于无形资产或知识资本管理的最早的系统性的工作。也指出知识的价值是不可估计的,并强调知识管理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如何使用不可见的资产——知识。
彼得·圣吉(Senge)提出对知识管理主体一组织成员的研究。他首先系统阐述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借助于系统动力学的思想和方法考察组织,提出组织通过五项修炼构建学习型组织。他的研究侧重予知识管理过程,强调知识传播和共享过程中入的积极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的维娜·艾莉(1998)认为,知识管理是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
思,帮助和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问进行知识的交流。
卡尔·弗拉保罗(Carl Frappaolo,1998)认为,知识管理是运用集体的智能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
达文波特(Thomas H·Davenport,1998)指出知识管理是对虚拟知识及其创造、收集、组织、传播、利用与宣传等相关过程的系统管理,要求将个人知识转变为某个组织可以广泛共享与利用的翻体知识。他提出的”知识管理两阶段论”,为后来入们研究知识管理指明了思路。
马斯(E Maise, 1998)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地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述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改善雇员对待特定问题的理解。
约吉斯·马尔霍特拉(Yogesh Malhotra,2001)博士,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含了组织的发展进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
Mohd Syazwan Abdullah等(2006)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技术来管理个人、团队以及组织知识的系统方法,知识管理的根本在于管理员工与员工所知道的知识,对员工在执行工作任务时所发生的社会互动行为和他们所制定的决策进行管理,以及对企业信息流动的方式和工作文化进行管理。
大卫·J·斯克姆(David J·Skyrme) (2007)博士认为:“知识管理是对重要知识及其创造、收集、组织、传播、利用与宣传等相关过程的系统管理。它要求将个人知识转变为某个组织可以广泛共享和适当利用的团体知识,成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
巴斯(Bassi)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
奎达斯把知识管理看作是一个管理各种知识的连续过程以满足现在和将来出现的各种需要,确定和探索现有和获得的知识资产,开发新的机会。
托马斯·M·科洛波洛斯(Thomas M.)认为知识管理是运用集体智慧来提高应变与创新能力。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