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精神文化刍议
大学精神文化刍议
◎ 卢晓中
一、对大学精神文化的基本认识
目前,关于文化的认识和界定汗牛充栋,本文择一代表性的界定,即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后天获得的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事物,它使人区别于动物,是人类对生活环境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一般而言,它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三个层面。而狭义的文化则指文化是一定社会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显然这一界定更着重于精神文化层面。如果将这一界定用于大学这一特定的社会群体,那么,所谓的大学文化也就是指大学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由此可见,大学精神文化既是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也是一般意义上的精神文化的具体化和个性化。
从大学精神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元素来看,主要有大学精神、理念、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管理作风等。对于这些精神文化元素,我们可以作一个简单的分类,也就是大学精神、理念、校训等精神文化元素属于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这些精神文化元素着重体现和申明一所大学的价值诉求。而校风、学风、教风、管理作风等精神文化元素则属于实践层面的精神文化,它们实际上是从实践的角度告诉人们(学生、教师、管理者等)应当如何去践行大学的价值诉求。从以上意义上,价值层面的大学精神文化与实践层面的大学精神文化显然又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如北京大学提倡“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形成了“民主”、“自由”之校风;清华大学提倡“厚德载物”的大学理念,则有“严谨”、“认真”之校风;而南开大学提倡“允公允能”的大学理念,就有“开拓”、“活泼”之校风。
处于观念形态的大学精神文化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它可以通过大学的人、事、物来承载和践行。就“人”而言,大学的办学理念常常通过校长的一些办学思想来体现,学生的学习理念则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而所谓“事”诸如大学的教学制度、管理制度以及师生关系等,也都能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至于大学的“物”,许多大学,特别是一些有悠久历史的大学都非常重视使学校里一些物化的东西成为教育的元素。比如,大学建筑这样一种比较典型的物,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大学的办学理念。大学建筑物的第一要素或者说基本要求,无疑首先要解决的是该建筑物的基本功能,如教学楼是要上课用的,所以要具有作为教学楼的应有功能;第二要素,或者说更高的要求,大学的建筑应该有一种意蕴或者说“物语”,它可以诉说大学的一种思想理念。这是建筑的
一种高境界、高追求。
在大学发展实践中,大学精神文化可以是显性的彰显,如经过凝练成句的大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大学精神文化最显性的一种彰显就是校训,如哈佛大学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霍普金斯大学的校训“真理使你成为自由人”;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等。这些校训无疑是在表达各校办学的一种价值诉求,彰显着自己的办学主张。大学精神文化也可以是一种隐性的体现,其中大学的建筑、环境等物体形态都蕴含着一定的大学精神文化。其他还有各种规则制度所体现的大学精神文化,比如,人们经常论及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首先必须要用先进的理念来引领。如果说一种规则制度,找不出其所承载的思想理念,这种规则制度本身就有问题。
二、大学精神文化元素的关系
这里着重从价值层面的大学精神文化元素诸如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和校训,来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
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关系密切,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大学精神不同于大学理念。大学精神是大学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一代又一代的大学人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而大学理念更多的是表达大学人(包括个体)对大学的认识及其办学主张。如果说任何一所大学一般都有自己的大学理念,但不是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大学精神。
其次,大学精神源于大学理念。一所大学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的各个时期,都会有各自主张和坚守的大学理念,当一个时期的大学理念对大学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促进了大学的发展,那么这一时期的大学理念就会成为一种优秀的文化积淀下来,成为大学优秀的文化传统,最终成为大学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使得大学精神与时俱进地不断丰富和发展。而当某个时期的大学理念对这一时期的大学发展并没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甚至还阻碍了大学的发展,那么这一大学理念在大学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不会留下什么印迹,更不可能成为大学优秀的文化传统即大学精神的一部分。
大学理念又是基于大学精神。对于一所大学来说,任何时期的大学理念,其确立都必须是建立在大学优秀的文化传统基础之上,具体而言,就是依据大学的优秀文化传统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提出或确立新的大学理念。这也是大学精神的实践价值的主要体现。 (二)大学校训与大学理念、大学精神
校训对一所大学而言,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精神文化元素,它对内能形成一种
文化上的向心力,对外则是学校个性和精神面貌的一种重要彰显,是获得外在认同和支持的一种重要途径。一所大学的校训在提出之初通常是从应然的角度来表明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这一办学理念起着引领这所大学不断发展的作用。处在理念形态的大学校训,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最终会成为大学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即大学精神。而这一历史演变过程,实际上体现了大学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体认与珍视,也可以看做校训在大学发展实践中是否得到切实践行的重要标志。
一所大学的校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果校训“朝令夕改”,必然导致大学实践上的无所适从。但这并不意味着校训内涵的一成不变,而应当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其内涵。如九十多年前清华大学所确立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一校训,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原生涵义表达的是天(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对清华大学来说,就是要求师生在气节、操守、品德、治学等方面都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远向上,力争在事业与品行两个方面都达到最高境界;在做人做事方面应该顺应自然,胸怀博大,宽以待人,承担起宏伟的历史任务。对今天的清华大学来说,除继承了原生涵义外,还被赋予了时代的新内涵,即清华师生要树立一流意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争创一流等,这也体现了现代大学精神文化的发展性。
校训的制定应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应是独特的,也应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但从目前我国大学的校训来看,存在以下两个明显的误区。 一是校训的形式化。尽管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校训,但在许多大学的办学实践、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学习实践中并不一定都得到很好的践行,甚至相当一部分流于形式。笔者曾对某所大学作过一个抽样调查,有85%的在校生、72%的教师不知校训,或记不全校训;而在该校校友中,这个数字更高达90%以上。 二是校训的雷同化。据一项针对国内256所大学的调查显示,大学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一些校训在师生中的认同度降低,感召力不强。其中有192所大学的校训为“四词八字”的口号式,比例高达75%。校训带有“勤奋”字样的有68所,“求实”的有65所,“创新”的有59所,“团结”的有49所,“严谨”的有25所。在 256个校训中,包含以上5个词语任何一词的有147个,占到被调查大学的57%强。还有一些大学的校训完全一样——有8所大学的校训同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有27所大学的校训同为“严谨、勤奋、求实、创新”,不同的只是先后排列顺序。这种雷同化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许多大学的办学缺乏个性,以至千校一面;同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些大学在办学思想理念上的匮乏。
三、大学精神文化的时代特征
作为具有一定普世价值的大学精神文化,其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普适意义;同时,一个时代的大学精神文化,无疑在不同程度上都烙上了这个时代的印迹。我们可以基于以上认识来考察大学精神文化的时代特征,这些时代特征也体现了现代大学精神文化的发展趋向。 (一)大学精神文化的发展性
大学精神文化的发展性包括继承的发展和创新的发展两个方面。阿什比曾说过:“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所谓遗传,实质上就是大学长期形成的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随着大学发展会变得愈加丰富和深厚,并成为每个时期大学进行发展选择的重要根据,比如大学办学理念及发展定位的确立等,都需要依据其文化传统。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且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
在德国著名学者赫尔曼·勒尔斯看来,经典的大学观念在形成以来的近二百年中表现出惊人的内在一致性。尽管历经政治变革,尽管不断建立了许多新型大学,但经典的大学观念至今仍是持不同学术立场的学者所能接受和理解的一个理想、完美的观念。
在大学发展的实践中,许多大学一般都非常重视学校的办学历史,希望把学校的历史追溯得越长越好,但并没有真正弄明白悠长的办学历史究竟为大学积淀下来了哪些优秀的文化传统,而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对大学今天办学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者说有什么作用,也即其实践价值如何实现,比如,大学如何根据自身的文化传统确立新的目标定位、办学理念及特色品牌等。一所大学的历史悠久并不必然带来文化的厚重,也未必就是大学的财富,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地重视大学文化建设,注意总结、概括大学优秀的文化传统,并通过现代转换使之转化成为今天大学办学的文化资源(如转化为新的大学理念),悠长的办学历史才会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会成为大学发展的财富。
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两所不同的大学,尽管它们都有悠长的发展历史,但给人的感受,一所大学有与其历史相当的文化积淀,而另一所大学则让人感受不到悠长的办学历史所留下的那种文化的厚重。究其原因,这与大学是否真正重视大学的历史,特别是历史给大学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能否有效地转化为今天办学的文化资源有密切关系。
所谓环境,则主要是指大学的“与时俱进”。在大学精神文化方面,则体现在其创新的发展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优秀的文化传统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也是大学精神文化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途径,如对校训随着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