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西方美学史》
[ 朱光潜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第一版 ]
第一章 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的萌芽 一、希腊文化的概况 P29
发源期 BC6 代表:毕达哥拉斯学派 赫拉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 苏格拉底
转型期 BC5 雅典的黄金时代(伯力克里期时代) 希腊文化由传统思想统治转变成自由批判,有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工商业的发展;贸易战争中的文化思想交流。)
极盛于 BC(5-4) 代表: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P.S. 古希腊文化主要是奴隶主文化,所谓“民主”也只是“有限的民主”,即奴隶主内部的民主。除德谟克利特外器物大部分美学思想家都是贵族党。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P32
盛行于BC6,主要由数学家组成,他们从自然观点去看美学问题,他们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认为宇宙中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的原则统治宇宙中的一切现象。 因此,他们得出美就是和谐的结论。
首先他们从数学和声学的观点去研究音乐节奏的和谐,认为音乐的基本原则在数量关系,音乐节奏的和谐就是各种不同的音调按一定数量的比例组成。由此得出一个辩证原则,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这是希腊辩证思想的最早萌芽,也是文艺思想“寓整齐于变化”原则的最早萌芽。
毕达哥拉斯学派说(柏拉图往往采用这派的话),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波里克勒特 《论法规》 P33
其次,他们将数与和谐的原则推广到雕塑,建筑,总结得出一些经验性规范,如“黄金分割”,认为圆球形最美等,这是美学形式主义的萌芽。
第三,他们还把这一原则应用到天文学方面,形成“宇宙和谐”(“诸天音乐”)的概念,认为天上的诸星体在遵照一定轨道运动之中,也产生一种和谐的音乐。即把整个宇宙看做美学的对象,而并不限于艺术。 最后,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注意到艺术对人的影响,他们认为人体就像天体也有数与和谐的原则统辖,当人内在(“小宇宙”)的和谐与外在(“大宇宙”)的和谐“同声相应”时,人才爱美和欣赏艺术。另外,人的内在和谐还会受到外在和谐的影响。
三、赫拉克利特(BC530-BC470) P34
早期哲学中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观点的最大代表。《论自然》
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由水风火地四大原素构成,其中火是最基本的,而且这四种原素还会不断转变。
辩证观点:毕达哥拉斯学派侧重对立的和谐,而赫拉克利特则侧重对立的斗争,“自然趋向差异对立,协调是从差异对立而不是从类似的东西产生的,”因此他认为美的标准具有相对性,一切都在变动,美不是绝对永恒的。强调世界的不断变动和更新。“比起人来,最美的猴子也还是丑的”。
1
读书笔记之《西方美学史》
[ 朱光潜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第一版 ]
四、德谟克利特(BC460-BC370) P35
原子论创始人 《节奏与和谐》、《论音乐》、《论诗的美》、《论绘画》 (皆已失传) 近似“余力说”:“音乐是最年轻的艺术”,因为“音乐并不产生于需要,而是产生于正在发展的奢侈”。这是近代席勒和斯宾塞“余力说”的萌芽,并说明他开始从社会发展方面看艺术的起源。
原子论和认识论:物体表面分泌出的液体微粒,通过空气影响人的感官,才使人对物体产生“意象”(感性认识),但这种认识必须经过理智,才能达到理性认识。这说明他认识到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以及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为美学打下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
五、苏格拉底 (BC469-BC399) P36
标志着希腊美学思想的一个很大转变 《回忆录》(门徒克塞纳芬著)
希腊美学思想的重大转变:由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转变为从社会科学观点去看待美学。 美即效用:有用就美,无用就丑,但由于不同的人对应不同的效用,因此美具有相对性。这说明美不完全在事物,与人也有关系。
艺术摹仿自然,但模仿并非抄袭,艺术不应只描绘自然外貌的细节,而应“现出生命”“表现出心灵状态”。另外,还应该从自然形体中选择一些要素,构成美的整体,使艺术刻画出的形象比原来更美。
第二章 柏拉图 P39 一、美学的基本观点
柏拉图(BC427-BC347) 《大希庇阿斯》、《伊安》、《会饮》、《理想国》、《法律》等 著作多用对话体(“直接叙述”)这一独立的文学形式写成。运用与学术讨论即所谓的“苏格拉底式辩证法”。这种辩证法特点在于侧重揭露矛盾,剥茧抽丝地逐层揭露矛盾。柏拉图在政治上的基本动机就是要在新的基础上建立足以维持贵族统治的政教制度和思想基础。他的思想在文艺复兴运动和浪漫运动中都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1.文艺对客观现实的关系
理式说:(理式世界第一性、感性的现实世界第二性、艺术世界第三性)
理式是指最高的绝对理念,是永恒真实的,独立于人而存在。客观现实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至于艺术,又是客观世界的摹本,因此相对于真实的理式世界来说,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三层”所以否定了艺术的真实性。换句话说,艺术世界依存与客观现实世界,而客观现实世界又依存于理式世界,艺术世界与真实的理式世界隔了三层,从而不具备真实性,不能真实地表现现实。柏拉图的这种观点以其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为基础的。唯心哲学都是神权社会的影子,柏拉图所谓的“理式”其实是神,他的客观唯心主义正是保卫神权(贵族统治)的哲学,而神权正式没落贵族阶级所利用的思想武器。柏拉图强
2
读书笔记之《西方美学史》
[ 朱光潜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第一版 ]
调理式世界的永恒性,实即强调贵族政体的永恒性。P44-46
2.鄙视艺术的根源:阶级根源
由于柏拉图否定艺术的真实性,认为艺术见不出事物的本质,因此在柏拉图将人所分为的九种等级中,诗人和艺术家位列第六,而“达到美感教育最高成就的人”,即“爱智慧者、爱美者、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位列第一。这种等级区别根源于柏拉图对艺术的鄙视,表现在:艺术包括手艺,一般由奴隶从事,艺术家的地位是卑微的,他们所创作的只是手艺活儿。而第一等人是贵族中文化修养的最高代表,他们无需亲身创作,他们只要静观,因为柏拉图认为审美活动的极境是凝神观照,此时产生的“无限欣喜”是最高的美感,而且这种美是认识的对象而不是实践的对象;他们所观照的对象不是具体的感性的不真实的艺术品,而是最高的永恒的理式,是不带感性形象的美,是一种抽象道理,即哲学。 P.S.希腊人所了解的“艺术”(tekhne)是指可凭专门知识来学会的工作,不仅包含我们所说的艺术还有我们称作“手艺”(“匠”)的部分。
3.关于艺术美
既然美来自绝对理式,且艺术是不真实的,那艺术作品可否用“美”来形容?柏拉图认为,艺术是摹本的摹本,然而毕竟直接或间接摹仿了理式世界,因此还是能够“分享”一点理式的美,但却是微不足道的。另外,根据“灵魂轮回”说,感性事物之美是灵魂隐约“回忆”到它在未依附肉体之前在天上所见到的真美(理式世界的美),因此与理式美还是有一点联系的。但柏拉图始终将艺术美看作绝对美零星模糊的摹本,并且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因为现实世界比艺术世界更接近理式世界。美不能沾染一点感性形象,否则就不完满了。
4.对美育的看法
美育首先使一个人认识到个别具体形象中的美;接着又使其“学会了解此一形体或彼一形体的与其他一切形体的美都是贯通的”,即从许多个别的美的形体中见出的美的形式;再进一步又使其学会“把心灵的美看的比形体的美更可珍贵”,即达到理式世界的最高的美。
二、文艺的社会功用 P52 柏拉图对诗和艺术的社会影响具有深刻认识,因此在制定理想国计划时,他充分考虑了艺术对理想国的影响和作用。理想国的理想是“正义”(即各阶级各司其职)。建设理想国,就要培养保卫城邦的正义的人,各类公民应各司其职。公民分三个等级,最高的是哲学家,他们拥有理智;其次是战士,他们具有意志;最低的是农工商,他们具有情欲。要达到正义,意志和情欲都必须要为理智所统治。
艺术是否能发挥这种作用呢?柏拉图首先对文艺作品的内容进行讨论。
第一,荷马史诗和悲剧、喜剧的影响都是坏的,因为它们既破坏了希腊崇拜神和英雄的中心信仰,又使人性格中的理智失去控制,所以破坏了“正义”。(悲剧“拿旁人的灾祸来滋养自己的哀怜癖”;喜剧使人“于无意中染到小丑的习气”。) 第二,文艺摹仿的方式对人性格的影响也是坏的,反对理想国的保卫者从事戏剧摹仿和扮演,原因有二,一是保卫者应专心保卫国家,一心不能二用;二是摹仿的对象通常都是坏人或软弱的人,长此以往,保卫者的性格也会受到玷污。因此,柏拉图对诗人下了逐客令。他认为诗总能歌颂神和英雄,内容上只能说好,另外形式要简朴,并且要固守几种类型。其次柏拉图又对音乐进行了检查,检查的结果是只有两种类型的音乐可以保留,一是用于逆境,表现
3
读书笔记之《西方美学史》
[ 朱光潜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第一版 ]
勇敢如战斗意味强的佛律暌亚式;二是用于顺境,表现聪慧如音调简单严肃的多里斯式。 P.S. 文艺摹仿的方式:1.完全用直接叙述,如悲剧、喜剧。2.完全用间接叙述,“只有诗人在说话”,如颂歌。3.头两种方式的混合,如史诗和其他叙事诗。第二种方式是柏拉图认为最好的,最坏的是戏剧性摹仿。
总之,根据政治教育效果的标准即文艺对人类社会有用,必须服务于政治,文艺的好坏必须首先从政治标准来衡量,柏拉图否定文艺的社会功用。但柏拉图确是西方将政治教育效果作为文艺评价标准的第一人。
三、文艺才能的来源——灵感说 P57
第一种解释:神灵凭附到诗人或艺术家身上,使其处于迷狂状态,将灵感输送给他,暗中操纵其进行创作,即诗人是神的代言人。(《伊安》) 第二种解释:不朽的灵魂从前生带来回忆。灵魂隐约回忆到它未依附到肉体之前在理式世界所见到的理式美。灵魂依附肉体,只是暂时现象,而且是罪孽的惩罚。但灵魂的本质上是努力向上的。 (《斐德若》) P.S.柏拉图在《斐德若》、《会饮》篇的对话中经常拿诗和艺术与爱情相提并论,是因为文艺和爱情都要达到灵魂见到真美的影子时所发生的迷狂状态。
这种观点强调文艺的无理性,带有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是反动的,但对后世影响深远,如新柏拉图主义的普洛丁。 灵感与文艺创作的关系P60
柏拉图将理智与灵感完全对立,否定文艺创作中理智的作用;将天才与人力完全对立,这里天才等同于灵感,人力等同于创作技巧,因此否定艺术技巧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因为单凭技巧不能创造文艺。但柏拉图承认艺术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就像磁石吸铁一样。但他所谓的感染力以灵感为基础,而不是实践生活和作品的艺术性,归根到底仍在宣扬神的伟大。 P.S. 文学家的三条件(《斐德若》):“第一是生来就有语文天才,其次是知识,第三是训练。”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 P66 一、亚里士多德
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总结的时代:总结了希腊文艺的最高成就;建立了一些规范性的理论)。他从自然科学的较发达的基础上,达到了自然科学观点和社会科学观点的统一。“理”即在“事”中,离“事”无所谓“理”。一切事物的成因不外四种:材料因(自然),形式因(作品的形式),创造因(艺术家的摹仿活动),最后因(过程趋向具体内在的目的即材料终于获得形式)。人类活动不外三种:认识或观照(人生最高幸福),实践行动(公民应尽的职责),创造(艺术活动)。 《诗学》、《修词学》(西方最早具有科学系统性的有关美学著作)、、《形而上学》、《物理学》、《论工具》(欧洲第一部逻辑学)等。 科 学 4
理论性科学 实践性科学 创造性科学 数学、物理、形而上学 政治学、伦理学 诗学、修词学 为知识而知识 指导行动 指导创造 共同任务: 求知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