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淮北地区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淮北地区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探讨
作者:张红艳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13期
摘要 按照淮北地区小麦春季生育的特点和高产栽培的指标,针对不同地块小麦苗情,提出具体的管理措施,以促使苗情向预定的方向转化,为午季获得较好的收成打下基础。 关键词 小麦;春季管理;生育进程;春季分蘖;淮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062-01
淮北地区2月中旬日平均气温回升到3 ℃以上时,经过越冬期的麦苗逐渐恢复生长。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其生长速度也逐步加快。麦苗个体和群体变化较大,是决定单位面积成穗数和穗粒数的关键时期。加强麦田春季管理,使苗情向预定的方向转化,为午季获得较好的收成打下基础[1-2]。麦田的春季管理,要根据2013年麦田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1 小麦播种出苗生长与气候因子
淮北小麦适宜播期是10月5—25日。2012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淮北无降雨,再加上大豆、玉米10月上旬(少数地块10月中旬)才收获,腾茬晚。因此,10月中旬前播种的小麦面积少,约占秋种总面积的30%。10月21日淮北普降中雨,旱象得以解除,利于小麦播种。70%的麦田都是10月下旬播种的,少数地块到11月上旬才播种。小麦的播种比常年晚10 d左右。小麦出苗后的冬前生长期正常年份有55~60 d,积温550~600 ℃。麦苗单株可长出6~7片叶,3~4个分蘖,到12月20日后进入越冬期时达到壮苗标准。
2012年小麦出苗后的11月降雨8次,累计降雨34.2 mm,虽比2011年11月降雨少34.7 mm,但由于降雨的时空分布均匀,麦田耕层土壤水分含量均都保持在17%~19%的范围内,利于麦苗的冬前生长。不利的因素是气温偏低,积温少,根据濉溪气象局观测资料,2012年11月平均气温5.0 ℃,比历年同期平均低4.3 ℃,比2011年11月低3 ℃,积温分别减少129、90 ℃。进入12月温度持续走低,2012年12月平均气温-0.1 ℃,而历年同期为2.8 ℃,2011年12月平均气温1.2 ℃,分别低2.9、1.3 ℃。12月上旬日平均气温2.9 ℃,已达进入越冬期(日平均3 ℃)的指标,12月8日由12月7日的3.4 ℃降到-1.1 ℃,比常年提前12 d进入越冬期。因此,小麦的冬前生长受到严重影响,12月下旬调查只有部分10月10日前后播种的小麦,麦苗单株有5.5~6.0片叶,2~3个分蘖,茎蘖1 200万个/hm2左右,10月下旬播种的田块,麦苗单株只有3.5~4.5片叶、1~2个分蘖,茎蘖600万~750万个/hm2。 正常年份淮北小麦越冬期,淮北地区气温不是一直都在3 ℃以下,有时会短时间回升到3 ℃以上,麦苗会缓慢生长,在越冬阶段麦苗单株能生出0.5片叶和1个分蘖,而2012年则是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