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先进发动机气门控制技术
图2.4 e-Valve系统可实现的气门控制策略
图2.4是e-Valve系统可实现的气门控制策略,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系统的气门开启速度和关闭速度非常快,气门升程曲线近似矩形。从理论分析上可知,在发动机进气量相等时,矩形气门升程曲线的泵气损失是最小的。同时,e-Valve系统的控制策略极为灵活,气门开始时刻和关闭时刻可以任意调节,仅仅需要避免气门和活塞相碰撞即可。并且可实现同一冲程气门多次开启和关闭、发动机不同缸的气门单独控制、同缸两气门单独控制,至于停缸(Cylinder deactivation)技术和发动机制动技术的实现就更为容易。
根据法雷奥公司的报告显示,在PAS 407(发动机排量为2.2L)上应用该系统后,CO2排放量由214 g降为175 g每公里,百公里油耗由9L降为7,4 L,油耗收益达到18%,同时,HC排放降低10%,CO排放降低50%,NOX排放降低57%。
2.3 公大LGD - VVA技术
公大的创始人娄征博士在2007年完成了LGD- VVA技术的概念设计,并在SAE上发表了论文。文中提出了三种不同结构的系统形式,可分别实现固定升程、二阶升程和升程连续变化,同时三种方案均可实现气门开启和关闭时刻的连续可调。目前公大已经完成了第一代样件的开发,并进行了一些台架试验验证和分析,正着力于产品技术推广和产业化合作工作。
图2.5是气门升程连续可调的公大LGD-VVA系统,从图中可以看出,LGD-VVA系统采用液压驱动气门开启和关闭,同时也借鉴了EMVVA技术的双弹簧设计,该系统通过一系列负责的油路设计来实现气门升程连续可变。
图2.5连续可变气门升程的LGD-VVA系统
结 论 1、从技术成熟度来看,两阶段可变气门升程技术已经基本成熟,进入到产业化推广的阶段,未来几年这一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各大汽车公司的产品上;
2、全可变气门升程技术目前仅宝马的Valvetronic技术实现了批量生产,其他公司均在开发阶段,目前尚无量产的产品推出;
3、无凸轮轴式可变气门驱动技术代表了发动机配气系统技术发展的终极目标,可实现最理想的气门升程型线,然而目前该技术还处于试验室研究阶段,实现产业化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苏岩, 肖敏. 国外发动机可变配气相位研究进展 ——机构篇[J]. 汽车技术, 1999年(第6期):10-14.
[2] Arinaga T, Kobayashi M. A Study of Fri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ntinuously Variable Valve Event & Lift (VEL) System[C]. //SAE TECHNICAL PAPER SERIES, SAE International, 2006:2006-01-0222.
[3] Zheng (David) Lou. Camless Variable Valve Actuation Designs with Two-Spring Pendulum and Electrohydraulic Latching[C]. //SAE TECHNICAL PAPER SERIES, SAE International, 2007:2007-01-1295.
[4] Turner C W, Babbitt G R. Design and Control of a Two-stage Electro-hydraulic Valve Actuation System[C]. //SAE TECHNICAL PAPER SERIES, SAE International, 2004:2004-01-1265.
[5] 钱人一. 电磁气门的设计和开发[J]. 汽车与配件, 2005(40):26-29.
[6] 钱人一. 电气—机械式气门驱动(EMVT)一——未来的气门驱动概念[J]. 汽车与配件, 2004(5):14-17.
[7] 钱人一. 电气—机械式气门驱动(EMVT)二——未来的气门驱动概念[J]. 汽车与配件, 2004(6):26-29.
[8] 钱人一. 电气—机械式气门驱动(EMVT)三——未来的气门驱动概念[J]. 汽车与配件, 2004(8):24-27.
[9] 钱人一. 电气—机械式气门驱动(EMVT)四——未来的气门驱动概念[J]. 汽车与配件, 2004(9):22-24.
[10] 吴敌, 杨海青. 全可变气门机构运动学的仿真分析[J]. 柴油机设计与制造, 2010, 16(第一期):14-17.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