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答案】6. B 7. B 8. C 【解析】
1.跨流域调水的水源地是有多余水资源的地区。这样的地区往往自然条件较好,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
2.跨流域调水最主要考虑的因素就是水质和水量的问题。
3. 跨流域调水虽然对我们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但也要考虑负面效应。 【6题详解】
跨流域调水水源地有多余的水资源。从自然角度看,主要是水源丰富,河流径流量大,大通河流经祁连山,主要补给水源不是大气降水,而是高山冰雪融水,其高山雪融水的补给量大,径流量大。从社会经济角度看,主要是流域人口、城市较少,经济欠发达,对水需求量较小。大通河流域位于青海省祁连山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小,可自流引水只能减小工程投资成本,不是引水的原因,且C项应南高北低是错误的,综合考虑B选项正确。 【7题详解】
由于工程所在区域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输水量可能因为大量蒸发而损失,传统的U型槽水蒸发已进入上部土层,间接导致渗水;而封闭的圆形结构减少蒸发,间接的减少了渗水,蒸发的水分会随圆形结构壁最终回流至槽中,所以B选项正确。 【8题详解】
因为该工程为干旱地区,渠道的渗漏可能使地下水位抬高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沼泽化,降低土地生产力,C选项正确,高边坡地区可能因土壤含水过高而引发滑坡、泥石流,滑坡、泥石流属于自然灾害,而不是环境问题。故选C。
的下图为黑龙江某高速公路跨越的河谷剖面图示意图,L为桥梁路面,长约50米,甲、乙为谷坡,甲地立柱埋藏深度比乙地立柱深1米,两个立柱底部出露地面的部分堆积了2米多厚的大块碎石层,就地取材的碎石中含有大量珊瑚虫化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甲、乙两地立柱埋藏深度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两地 A. 坡向不同 B. 坡度不同 C. 土壤质地不同 D. 植被覆盖率不同
10. 甲、乙两地立柱底部堆积的碎石层,其主要作用可能是 A. 加强立柱坚固度 B. 减轻雨水冲刷 C. 隔热保温 D. 减轻洪水侵蚀
11. 与珊瑚生长时期相比,该地区地壳运动的方向是 A. 向上 向南 B. 向上 向北 C. 向下 向南 D. 向下 向北
【答案】9. A 10. C 11. B 【解析】
1.分析这道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该地位于黑龙江,地下有冻土,冻土会受到气温的影响,发生变化。
2. 黑龙江地区冻土的冻融作用是威胁桥柱稳定的最大因素,因此要设法使温度保持相对稳定。
3.珊瑚虫属于热带海洋生物 ,而黑龙江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大陆上,由此可以推断其移动方向。 【9题详解】
该地位于黑龙江,地表有季节性冻土,冻土表层冻土活动层,一般白天(夏季)融化,
夜晚(冬季)冰冻,反复冻融导致地表不稳定。图中甲地(朝南)为阳坡,乙地(朝北)为阴坡,甲地气温日较差比乙地大,冻融作用更强烈,地表更不稳定,所以甲地立柱埋藏较深,A对。故选A。 【10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立柱底部堆积物为碎石,孔隙较大,无法加固立柱,A错;该地有桥梁遮蔽,雨水冲刷作用较弱,B错误;碎石层高于洪水水位,减少洪水侵蚀的作用不明显,D错误;碎石之间孔隙大,包含大量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夏季可起到隔热作用,冬季起到保温作用,减小冻土层冬夏季及昼夜温差,减少反复冻融,保证结构稳定性,故C对。 【11题详解】
珊瑚虫属于热带海洋生物,现在在陆地上被发现,说明含珊瑚虫的沉积岩形成之后地壳向上运动,导致该沉积岩出露地表;珊瑚虫多生活在低纬度的热带海区,现在在北半球黑龙江(中高纬度)地区发现,说明地壳向北运动,将原属热带海区的珊瑚虫化石带至北方地区所致。故选B。
二、本大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36/37—地理;38/39/40—政治;41/42—历史)
12.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江县(位置见图a、b)是国家级藏族贫困县,牙衣河乡位于雅江县南部,地形以高山河谷为主,植被具有森林—灌木—草甸的地域分异规律。为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当地政府以财政补贴、技术指导的形式积极向农户推广日光温室(不需人工增温)项目,建成的日光温室规模均很小且设施简陋,所产蔬菜以自给为主。由于增强采光是建造日光温室的关键性技术,该地日光温室建造设计方案均选择坐北朝南、东西延展,并保持西偏北8°左右的角度。图c示意该地日光温室设计图,其两侧和背面为砖石墙体,前侧弧形斜坡面为薄膜等透光材料。
(1)该地日光温室采用上述建造设计方案有利于增强采光,请说明理由。 (2)该地日光温室生产的蔬菜以自给为主,请分析原因。
(3)有人认为日光温室项目对促进牙衣河乡农业发展和农户脱贫的作用不大。请你依据牙衣河乡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提出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农户增收的可行性措施。
(4)该地曾尝试将少部分富足的蔬菜外运至成都销售,但成本太高,请从交通运输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答案】(1)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终年正午太阳从正南方照射,坐北朝南有利于日光照射;东西延展可增加采光面积;西偏北一定角度有利于延长午后接收光照的时间。 (2)种植规模小,生产设施简陋,蔬菜产量低、品质差;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疏,市场需求量小;藏族居民饮食以牛羊肉及糌粑等食物为主,对蔬菜的需求量小;山高谷深,地形复杂,对外交通不便。(任意3点)
(3)在地势低平的河谷地区,水热条件较好,发展晚熟水果、蔬菜种植业;在海拔较高的草甸地区发展生态畜牧业(如牦牛养殖),并引入企业对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在森林、灌木地带发展特色林副产品(如松茸)采集、加工和销售业。 (4)该地以高山河谷为主,地势起伏大,运输效率低(速度慢),能耗成本高;山区以公路运输为主,运输方式单一且线路稀疏,交通通达性低;线路曲折,运输距离长,蔬菜容易腐烂变质,损耗大。(任意2点) 【解析】
【详解】(1)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终年正午太阳从正南方照射,坐北朝南有利于日光照射;东西延展可增加采光面积;西偏北一定角度,朝向西南,有利于延长午后接收光照的时间,可以加强午后2点气温最高时刻的太阳光照,提高白天最高温,可以加大昼夜温差。 (2)当地经济落后,日光温室规模均很小且设施简陋,投资成本低,有利于在当地可以推广普及;种植规模小,生产设施简陋,蔬菜产量低、品质差;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疏,市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