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级教师余映潮教学答问录
学科网(ZXXK.COM)-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2 你的教学方案的重点不突出。缺少一个集中的“点”来进行阅读品析。 3 对课文的意味还没有进行深入的品析。这样的课,光概括主旨大概是不行的,或者说这篇课文的主旨是多方面的。
比较好的方案是: 文意把握 选点品读 意味揣摩 你可以一试。
2008-7-22
余老师如果您工作繁忙就不必回信或者写得简单点告诉我读哪方面的书就行了。
答:关于教师读书之事: 建议:
1 订一家中学语文的教学期刊。如山西《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陕西《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北京《中学语文教学》等都很好。每期必读,多年坚持,一定收获巨大。
2 在百度中查“大夏书系”,这是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做得比较精致。
3 语文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丛书,一共好像有20本,标题如《胡明道讲语文》、《余映潮讲语文》等,可上网查询。
4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名作重读》、《名作导读》、《名作细读》三本书,有很多欣赏课文的文章在内,可在《语文学习》杂志上查邮购方法。 20080803
请问余老师,怎样做课文《听听那冷雨》的“语言卡片”?
答:其实主要方法就是分解、组合。
可将课文复制,一遍一遍地删除,在删除中保留一类东西。如第一次删除,只保留叠词,于是叠词这个板块就出现了。
要做多少遍呢,就得看自己的发现了。
课文集美也是这样。删去很多句子,留下一篇极美的内容集中的短文。 这就是将课文读厚、将课文教薄的第一步。
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ZXXK.COM)-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例:
弯弯的雨巷,悠长的思绪
作者不着痕迹地为汪洋恣肆的情绪安排了一条叙事的线索,那就是回家,从金门街到厦门街直到自己巷子里的家。一切思绪都在这个过程中,走到家了,思绪和文章就结束了。路是很短的,单纯的,但是思绪是绵长的,复杂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
……
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再。
20080807
请问余老师对《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的意见。
答:很好。很流畅。
两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第一,教学铺垫的问题。这种铺垫,主要是作家作品的介绍。
第二,学生活动方式的问题。比如第二课时的四个大的问题,看来只有分组活动之后再来进行交流才行,如果像这样上,节奏会比较拖沓,可能上不完。
还有一个建议:
这个课的收束,教师是可以集中地给学生讲一点文学知识的。比如“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这样就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课的立意也更加高了。
2008-9-2
余老师,我的这一套试题的问题在哪里?
答:如下题干都要重新再拟。没有交代清楚。如“5.对联。6.填空。7.综合性学习。8.表达。”
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ZXXK.COM)-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对联”应该是“完成下面的对联题”这样的指令; “表达”,“表”什么“达”呢,要求学生做什么呢,都没有交代清楚。
第4题不要。后面的序号向前移,第8题设计课内文言诗词中的“词”赏析题。
第11题的小题中,课文标题不需要书名号。
12题取消,不要。第9题为文言文字词题,现在的第9题的序号往下移。依次类推。
第18题要换。换成文内的阅读题。不要学生谈看法。
22题,文章有一句话可以作文后四段的总起,请写出这句话。 学生容易将“作文”看作一个词。
23题,时间在人类社会中有什么意义和作用,用自己的话概括完成。 “完成”两个字多余。
20080830
今天我在看您上的《沁园春 长沙》的教学记录时,我突然觉得“课堂上提问的针对性”是个很有技巧的教学环节,所以就想到向您请教“如何在随机的课堂中让自己的提问具有针对性”。
答:如何随机地在课堂教学中让自己的提问具有针对性? 首先是做到教学设计中的提问不随机。
提问对于课堂教学设计而言,无疑是关键。所以,有质量的课,有质量的活动,有质量的互动,应该是教师事先有精细思考并加以认真设计的。
所谓“随机”地提问,带有人们的时髦语言——“生成”的味道。也就是在师生互动中教师被学生的发言内容所激动而即席进行的追问。不少的老师在写文章时都常常形容自己此时“灵机一动”。
我的问答很绝对:在阅读教学中,凡“随机”的提问,一定是建立在教师对课文内容的把握、理解、欣赏到了能够呼之欲出的地步才能够有所针对性的。
类似那种“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呢”的追问是很随机的,但往往比较肤浅。
20080911
老师好。现在无论接到什么任务,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折磨,我又陷入了以前的那种无知无序状态。
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ZXXK.COM)-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答:其实很简单。
最重要最重要的是要有平静的心。
每当做一件需要进行研究的事情时,就需要格外的平静。 然后就这个研究的话题进行思考。 进行谋篇布局。 尽自己所能去展开。 或者:
就这个话题详尽地占有资料并分析提炼资料,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再来构思自己的写作。
如此走一步,再走一步。 20080915 余老师好!
我是一个不爱学习的人,自从认识余老师之后,跟着余老师,逼着自己学习。
核对课文的过程是我逼着自己读书,熟悉课文,研究语言的过程。 比如《边城》这一篇课文,猛一看十分吸引人,但是仔细阅读之后,就发现语言并不精炼,很多句子都经不起推敲。
那么,我学习了这一篇课文应该吸收什么?我想大概可以是构思、生活气息浓郁、口语化的特点吧。不知道理解是不是正确,想得到余老师的指点。
答:《边城》节选部分最好的是它的景物的描写,它们好像都有一点言外之意。
这便是人们所说的“意象”。
手法也不错, 像两次写“杜鹃叫了”,便是一种“点染”手法。 选文中翠翠与爷爷的两次对话,是一种照应。而且祖父对于死亡的联想,实际上是为后文作好铺垫。
写天保走了,也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还有一些字面底下的妙处,翠翠是没有听到傩送二老的歌声的(梦里依稀听到一点),她只能听祖父给她唱歌,到了小说的结尾处,她是叫杨马兵唱歌给她听。
一部关于“唱歌”的小说,一个小说中的主人公翠翠,连对歌的那么一点幸福感都没有享受到。
20080916
余老师:
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