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余映潮课堂实录22篇
师:好,把刚才大家的发言串起来再讲一遍。 (屏幕显示) 美在“有声有色” 美在“有点有面” 美在“有高有低” 美在“有动有静” 美在“有人有物” 美在“有详有略” 美在“有景有情” 美在“有线有珠”
师:(边读边讲述)这篇课文美段是多么精彩啊。美在“有声有色”;美在“有点有面”(提示:这是文学性的概括,我们刚才是在阐述,现在是概括。)美在“有高有低”,写了低处的景色,也写了云雀钻向高空轻盈可爱的情态;美在“有动有静”;还有美在“有人有物”,用景物、动物的描写烘托人物的活动,来营造人物活动的美好场景;美在“有详有略”,略写人的活动,详写景物;美在“有景有情”,作者的喜爱之情流泻在笔端,不管是用词还是写句还是运用的修辞手法,都表现了作者喜爱的情感;美在“有线有珠”,叫做“一线串珠”,“线”是唱歌,它串起了景物、动物、人物活动,这一段的主线是唱歌,串起了很多生活中漂亮的细节,这就叫有线有珠、一线串珠,就像闪亮的珍珠,用一条线索把它串连起来,文章的结构就很紧凑了。
(评:这是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活动。它表现出多角反复、品读细腻的特点。教师将视点集中在文章最精美的段落,引领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多角度赏析的方法,徜徉于语言文字之中,在“美点欣赏”这一高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习得语感,提高阅读欣赏水平。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的点评精彩纷呈,或肯定褒扬,或补充阐释,或提炼升华,或风趣幽默,学生的“品”与教师的“评”交相辉映,师生互动达到和谐美妙的境界。)
师:好。下面我们来完成第三个任务:我们来发现这篇文章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以“课中之最”为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举例说说文章的生活是多么的有趣。
(屏幕显示)
这篇课文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
请同学们寻读课文,以“课中之最”为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请看屏幕,老师给大家列举几个例子。 (屏幕显示)课文采风 如:
“最??的风俗” “最??的场面” “最??的衣饰” “最??的歌师傅” ??
(老师读例子。学生再读课文,自由发现。)
生1:我说是最和谐的场面。第四段里构造出一个自然和谐的环境,在那种环境里,赶马女孩子发哑带沙的声音也具有淳朴本色的美;而且大白天十分沉默的戴胜鸟,也在晨光熹微中,看到这环境的美丽,也“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可以这样理解:在那种环境下,无论什么样的声音都可称为歌,都是和谐的。
师:因此是最和谐的美好的生活。
生2:我认为是最热闹的场面。在第五段写道: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可看出人很多,很热闹,而且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最好听的曲子,体现了热闹的场面,更极力渲染了当时淳朴的风情和风俗。
师:是啊,风土人情。尤其是这一句话写得真漂亮: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摇荡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
生3:我觉得是最逼真的场面。在第二段里,我们能看到年轻妇女打败三个对手之后胜利的表情。
师:是啊,因为她赢了,她最快乐了。
生4:我说是最有群众基础的歌师傅。第五段说那些歌师傅中,有摆小摊卖酸泡梨的、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有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赶马女孩子、还有老太婆,甚至于年过七十而牙齿脱光的吹鼓手,这些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地位的人,都能参加歌会中来,可见歌会在当地很有影响力,已深入到云南人的生活里,成为当地最普遍性的风俗。
师:很有生命力。参与人多,而且代代相传。
生5:我说是最热情的歌师傅。那最出色的吹鼓手,年纪很大,牙齿也脱光了,但他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这说明他很热爱唱歌,而且特别热情。
师:歌师傅唱的是绝活,样样在行,是一个歌库啊,不简单。
生6:我说是最没有条件限制的唱歌比赛。从第五段可看出,参加歌会的人很多,而且无论唱什么都不犯忌讳,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唱,所以是没有条件限制的歌会。
师:非常自由,非常轻松。
生7:我说是最美妙的情景。在第四段,这里描写了迷人恬静的自然风光,有可爱的动物还有人们婉转悠扬的歌声,在这样的环境里,天与人交融在一起,歌声映衬美丽的景象,景色映衬美妙的歌声,无论什么声音,都是最美妙的天籁之音,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真是最和谐美妙的情景。
师:(生鼓掌)好像有点哲学意味。
生8:我说的是第五段,有一句话是: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这是一个人物细节的描写,能体现出这里人们的生活情趣。另外,还有这几句: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在照规矩传歌,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这里可看出云南这地方有古老的传统,这种传统影响这里世世代代的人们,也看出在唱歌的过程中始终充满欢乐的气氛。
师:这种传歌是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它也是生活的一个侧面。 师:好,看老师给你们的总结。
(屏幕显示) 最有诗情的生活 最别开生面的对歌 最热闹的“金满斗会” 参与面最广的活动 最奇妙的传歌方式 最出色的歌师傅 最漂亮的银饰围裙 最特别的打秋千的习俗 最悠游自在的“赶车” 最淳朴本色的“超女”
师:(边读边讲述)最有诗情的生活,作者在文中说到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能听到美妙有情的歌声,因为一年四季早晚都有歌声,所以是最有诗情的生活。最别开生面的对歌,对歌是我们这儿所没有的,作者说这是生面别开的场所,都互不见面,但是对歌还击败对手。最热闹的“金满斗会”,“金满斗”这个比喻多生动,实际上是传歌集会的名称。在“金满斗会”上就有参与面最广的传歌活动,那么多人,他们不同年龄,不同身份,来自不同地方。最奇妙的传歌方式,这种传歌方式是一代一代人通过人唱其他人听学会往下传,而且是整套整本往下传的,所以它是智慧的。最出色的歌师傅,那老掉牙的吹鼓手,有那么高妙的技能。最漂亮的银饰围裙,云南姑娘美啊,她们的围裙是钉满小银片的扣花葱绿布围裙,让我们想像到人物的美,这也是一种生活的习俗。还有漂亮的女孩子在大年初一到各个村子里特别的“打秋千”的习俗。还有最悠游自在的“赶车”,要赶火车了,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多里路,还在路上看风景、唱歌。还有最淳朴本色的“超女”,是谁呀?赶马的女孩。她们在山路上总是快乐地唱歌,是最淳朴本色的“超女”。
师:有那么多的“最”,咱们再回头看开头的话题“特色”,反映了云南地区有特色的生活,这种特色的生活成就了这篇有特色的文章。再给大家介绍一下:这篇课文是节选,有空同学们可以看看《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全文。
今天的课咱们就学到这儿。谢谢同学们。再见!
(评:这是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活动。它表现出情趣盎然、灵巧生动的特点。教师充分利用和挖掘课文中的特色内容、趣味因素,于平中求奇,在俗中觅雅,新巧的创意令人叫绝。寻读“课中之最”这一有趣高雅的学习活动,激活了学生思维,开阔了学生视野,也拓宽了课文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可谓一“最”激起千层浪。学生精妙绝伦的发言,课堂开朗明快的情境,掀起了教学活动的高潮。)
(总评:这是一节别具特色而耐人寻味的好课。这样的课,教学目标简明,教学线条简洁,教学环节简单,然而教师精心的设计,又使这样的课,教学活动丰富,教学内容丰厚,教学语言丰满。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如下鲜明的特色,尤其让人赞不绝口。
特色之一是简约、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特色概说——美点欣赏——课中之最”三个话题纵横连贯全篇文章的教学,支撑起三个活动丰富的教学板块,加强了综合,简化了头绪,突出了
重点。整节课又以“特色”二字为主线,串起“感受特色”“品味特色”“探究特色”三个丰厚的教学内容,可谓一线串珠。
特色之二是创新、实在的课堂教学手法。教师在此创造了一种崭新的话题式手法、“主问题”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中,每一个话题、每一个主问题都形成一次长时间、大面积、深层次的阅读活动,都引领学生尽力抵达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都激发起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个性。
特色之三是精细、深刻的提炼归纳艺术。教师善于提炼归纳课文中最简、最优、最美的内容,又善于用最有效的方法将提炼归纳的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简化、优化、美化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之效。)
3、《说屏》
老师使用多媒体平台展示各种各样的屏并介绍。
师:锦屏,比较华丽;石屏,比较典雅、庄重。这叫挂屏,它已经失去了屏的功能,作为一种工艺品,装饰在家庭或者厅堂里。好,咱们再来看“屏”是什么,一起读一下。
生齐声:屏:大门内或大门外对着大门起遮挡作用的墙。
师:原来,“屏”,它的古老的意思就是“墙”。而且是特定含义的“墙”,遮挡大门。再看看词义的发展。再读。
生齐声:屏风:室内外用来隔断视线或挡风的用具。
师:啊,由墙这样一个物体,把它变成了一个工艺品,一个用具,放在室内来遮挡视线。屏风,它的词义还在发展。再读。
生:屏:形状像屏风一样的东西。如:孔雀开屏,荧光屏,屏幕。
师:你看,这个概念就大了。“像屏一样的东西”,“像屏风一样的东西”。“孔雀开屏”的“屏”就是这个意思,咱们这个“屏幕”也是这个意思。然后又回到它的原始意义上来,还有一个含义,再读。
生:屏,遮挡,像屏风一样起着遮蔽作用的东西。如:屏障。
师:“遮挡”,强调“遮挡”。然后把它再引申一下。山,作为一种屏障,它也是这个意思。咱们中国的文字就是这样含义丰富,而且不断发展。好,这节课咱们干什么?
师打出幻灯片:“本节课的主要活动:精选” 师:什么啊? 生齐声:精选。
师:想一想,精选什么?看一看课文。 生默读课文。
师:好,表达一下你的看法。老师提出了一个悬念,精选,精选什么啊?试试看,你认为精选什么?哪位同学先来?
生举手
师:好,谢谢你!
生:我觉得是精选出一些写“屏”的一些内容 师:并且来??欣赏它。好,谢谢。
师;他已经说出了一层意思了,谁再来?哪一位?这篇课文我们怎么精选呢?还有人发言吗?我来请你来。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