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03年级药品监督与管理专业临床药理学试卷(A卷)答案
2003级药品监督与管理专业临床药理学试卷(A卷)答案 一、 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
1.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吸收速度与程度的一种量度(2分)。生物利用度可通过 测定药物进入身血液循环的相对量表示吸收程度(1分),用血药浓度以及达峰 的时间表示吸收速度(1分)。
2.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1分),定量的描述药物的吸收、分步、代谢和排泄的过程随时间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2分)即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1分)
3.药物滥用:药物滥用指人们背离医疗、预防和保健目的,间断或不间断地自 行过量用药的行为(2分)。这种用药具有无节制反复用药的特征(1分),往往 导致对用药个人精神和身体的危害,并进而酿成对社会的严重危害(1分)。 4. 稳态血药浓度:临床用药若以一定的时间间隔(0.5分),以相同的剂量(0.5 分)多次给药(0.5分),在给药过程中血药浓度可逐次叠加,直至血药浓度维持 在一定水平或在一定水平内上下波动,该范围即称为稳态浓度(0.5分),它有一 个峰值(稳态时最大血药浓度)(1分),有一个谷值(稳态时最小血药浓度)(1 分)。
5.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有高度亲和力并与受体结合,(1分)但其内在活性为 0,不产生生理效应,(1分)却能够妨碍受体激动药的作用(1分)。其与受体结 合是可逆的(1分)。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
1.D2.C3.C4.A5.A6.B7.A8.D9.B10.D11.A12.B13.A14.B15.A16.A17.C18.A19.A20.C21.B22.D23.A24.B25.A26.C27.C28.C29.A30.A31.A32.C33.A34.D35.B36.D37.D38.A39.C40.D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 简述影响药物作用的药物方面的因素。
①剂量问题:(2分)通常按照在一定时间内给药总剂量不变的原则,两次给药之间的间隔时间较长,则每次的用药量就较大,而血药浓度波动也较大。最大浓度不能超过最低中毒浓度,最低浓度不应低于最小有效浓度。
②药物的剂型问题:(1分)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吸收速率和分布的范围可以不
同,从而影响药物起效时间、作用强度和维持时间等。一般来说,吸收快的剂型药物血浓度的峰值较高,单位时间内排出也较多,故维持时间较短。吸收太慢则血药峰浓度可能太低而影响疗效。
③制药工艺问题:(1分)提取和纯化等制药工艺的粗精,影响药物杂质的含量,从而影响药物本身的作用;制药工艺的差异,包括所用赋形剂的不同,可能导致药物颗粒大小不同而影响药物吸收。
④复方制剂(成药)问题:(1分)复方制剂实即联合用药的一种方便病人服用的制剂,应该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 2. 简述A型和B型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
与剂量有关(A型反应) 与剂量无关
(B型反应)
①反应性质 (1分) 定量 定性 ②可预见性 (1分) 可 不可 ③发生率 (1分) 高 低 ④死亡率 (0.5分) 低 高 ⑤肝脏或肾脏功能障碍 (0.5分)毒性增加 不影响 ⑥预防 (0.5分) 调整剂量 避免用药 ⑦治疗 (0.5分) 调整计量 停止用药 3. 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度中符合“肯定”的标准。 ①用药后符合合理的时间顺序;(1分)
②从体液或浅组织内测得的药物浓度获得证实;(1分) ③符合被怀疑药物的作用特点;(1分)
④停止用药即可改善,或者再次用药又发生;(1分) ⑤不能由病人的疾病所解释。(1分)
4. 简述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及代表药(一个)
①利尿药(1分)(1)噻嗪类和相关药物:氢氯噻嗪、氯噻酮(2)袢利尿药:呋塞米、依他尼酸(3)潴钾利尿药:螺内酯、氨苯喋啶
②.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卡托普利、依那普利、雷米普利(1分) ③.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洛沙坦、缬沙坦(1分)
④. 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氨氯地平(1分)
⑤. 交感神经抑制药(0.5分)(1)中枢性降压药:可乐定、α-甲基多巴(2)神经节阻滞药:美加明、咪噻芬(3)交感神经末梢抑制药:利血平、胍乙啶(4)α受体阻断药:哌唑嗪、特拉唑嗪、多沙唑嗪(5)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美托洛尔(6)α、β受体阻断药:拉贝洛尔、卡维地洛
⑥血管扩张药(0.5分)(1)直接舒张血管药:肼屈嗪、硝普钠(2)钾通道开放药:二氮嗪、吡那地尔、米诺地尔(3)其他:乌拉地尔 四、问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在何种情况下血药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①药物的有效血浓度范围狭窄。(1分)此类药物多为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如强心苷类。
②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的血药浓度差异的药物。(1分)如三环类抗忧郁症药。 ③具有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的药物。(1分)如苯妥因钠、茶碱、水杨酸等。 ④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使用主要经肝代谢消除(利多卡因、茶碱等)或肾排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的药物时,以及胃肠道功能不良的患者口服某些药物时。(1分)
⑤长期用药的患者,依从性差,不按医嘱用药;或者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后产生耐药性;或诱导(或抑制)肝药酶的活性而引起药效降低(或升高),以及原因不明的药效变化。(1分)
⑥怀疑患者药物中毒,尤其有的药物中毒症状与剂量不足的症状类似,而临床又不能明确辨别。(1分)如普鲁卡因胺治疗心律失常时,过量也会引起心律失常。 ⑦合并用药产生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时。(0.5分)
⑧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差异很大,特别是由遗传造成药物代谢速率明显差异的情况。(0.5分)如普鲁卡因胺的乙酰化代谢。
⑨常规剂量下出现毒性反应,诊断和处理过量中毒,以及为医疗事故提供法律依据(0.5分)
⑩当病人的血浆蛋白含量低时,需要测定血中游离药物的浓度。(0.5分)如苯妥因钠。
2. 试述新药临床试验的分期及内容?
新药的临床试验分Ⅰ、Ⅱ、Ⅲ、Ⅳ期临床试验。(2分)
Ⅰ期临床试验是新药人体试验的起始阶段,其内容为药物耐受性试验与药代动力
学研究,旨在为Ⅱ期临床试验提供安全有效的合理试验方案。(2分) Ⅱ期临床试验即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旨在对新药的安全有效性作出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用药剂量。(2分)
Ⅲ期临床试验是扩大的临床试验,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评价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分)。
Ⅳ期临床试验即上市后临床试验,又称上市后监察。目的在于进一步考察新药的安全有效性,其重点是不良反应考察。(2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