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终稿 - 范成大田园诗研究
范成大田园诗研究
朱玲益 梅亚婕 郑梦倩 朱琴霞
摘要:范成大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他一生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留下了许多反应
田园生活的诗作。范成大田园诗的创作经历了早期的初露头角、中期的大量创作和和晚期的艺术成熟这样一个历程。写作于晚年的《四时田园杂兴》开拓了田园诗的新境界,改变了田园诗的传统面貌。突破了人们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田园诗的理解,丰富了田园诗的内容。在艺术上实现了由言情志到观民风的转变,而且成功运用了代言体。同时,《四时田园杂兴》,还为我们展示了独特的社会风俗,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范成大 田园诗 突破 新变 民俗学内容
一、生平概述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一字幼元。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早年曾读书昆山,自号此山居士;晚年卜居于苏州石湖别墅,自号石湖居士。
范成大出身官僚家庭,据说是范蠡之后,范仲淹的族孙。范成大幼年时期正值南宋和金人兵戎相见,南宋朝廷战事胜少败多,人民处于兵荒马乱之中,流离死伤苦不堪言。随着南宋朝廷局势的渐趋稳定,绍兴二十四年(1154)二十九岁的范成大考中进士,出任徽州司户参军,开始了他三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仕宦期间,范成大的足迹遍布了祖国的大部分地区,这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生活,使他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在此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山川行旅诗,还有一些很有地方特色的诗篇如《劳畲耕》、《夔州竹枝歌》等。
晚年范成大卜居石湖,过了十年的田园生活。在此期间,范成大写成了著名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和反映苏州岁时民俗的《腊月村田乐府》十首,这使他成了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可与陶渊明并称的田园诗人。此间,他还编著了《吴郡志》五十卷,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乡邦文献。并于此间写成了笔记《梅谱》与《菊谱》。
二、创作历程
范成大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中存诗较早的一位,他的早期作品中即留有田园诗,晚年卜居石湖,是范成大田园诗创作的成熟期,其间有一段独特的发展历程。范成大的田园诗歌创
作大致可以分为青年、中年、晚年三个时期。 (一)青年时期:田园风光的简笔勾勒
据周必大《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成大神道碑》载,范成大12岁时已“遍读经史”,其深厚的学识积淀为他之后田园诗的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自幼与乡村田园的隔绝,使得他对农事和农民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该时期的涉农诗歌,有《晚步东郊》、《寒食郊行书事二首》、《初夏二首》,纵观这五首诗的内容,诗人主要描绘的是自己外出郊游时所见的田园风光;从整体风格来看,应当是诗人早年于荐严寺读书时,闲暇出游所作。
该时期的田园诗创作,由于诗人对民生疾苦还没有切身感受,所以此时的“田园”,对范成大来说,还只是一个吟咏性情的场所,田园风光是涉农诗的表现主题,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这种田园乐的主题与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一脉相承。 (二)中年时期:行役途中的深入描摹
1.诗人自赴乡举至任职徽州司户期间的涉农诗创作
诗人赴乡举,中进士,任职徽州司户的十几年间,行踪扩大,眼界也随之开阔,对农村和农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而涉农诗的创作数量显著增加,其内容相较青年时期,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诗人开始有意识地将农事内容融入对田园风光的描摹中。这一阶段,诗人虽然也有一些诗作是单纯描摹农村风光的,如《花山村舍》、《行唐村平野,晴色妍甚》、《馀杭》等。但有些诗作则在描写田园风光的同时,语涉农事,如在《大暑舟行含山道中,雨骤至,霆奔龙挂可骇》一诗中,诗人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农民冒雨劳作不息的情景:“水车竞施行,岁事敢休宴?咿哑啸簧鸣,枥辘连锁转,骈头立妇子,列舍望宗伴,东枯骇西溃,寸涸惊尺淀”。
随着对农事的逐渐熟悉,诗人开始创作包含其自身农事经验的诗作。农作物的生长与天气的变化密切相关,干旱、洪涝都可能使农民一年的辛劳化为泡影。
再次,有为数不少的农事诗出现。这类专门以表现农事为主题的作品,堪称诗人在该时期涉农题材诗歌创作的亮点,包括效仿王建乐府诗风格的四首乐府《乐神曲》、《缫丝行》、《田家留客行》、《催租行》, 以及《后催租行》、《刈麦》、《插秧》、《晒茧》、《科桑》等篇。这些诗全面细致地表现了农民祭祀、缫丝、刈麦、插秧、晒茧、科桑等日常劳作的场面。诗人能够对农事进行多方位表现,得益于其亲临田间地头的深入体察。
该时期创作的诗歌均表明,范成大和农民交往渐多,在思想感情上与农民进一步贴近,开始关注田园风光背后农民的日常生活的苦乐,并入之于心,形之于文。可以说,贯穿诗人
涉农题材诗歌的悯农情怀,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 2.诗人外任镇帅期间的涉农诗创作
该时期诗人涉农诗歌的创作呈现出几个新特点。
首先,诗歌的表现主体——农民,不再限于在平原躬耕的耕农,而是包括了山间劳作的峡农和水上作业的采菱户。如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诗人在过黄罴岭时,作《黄罴岭》一诗,描述耕种于山间的山农之困苦。诗人又将视线由地上移至水面,记述采菱户之苦。作于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的《采菱户》,就是这样的作品。诗中写道:“采菱辛苦似天刑,刺手朱殷鬼质青。休问扬荷涉江曲,只堪聊诵楚词听。”诗中选取了农户采菱时,手指被刺流血这一细节,把采菱的辛苦比作遭受了天刑,这种比喻读来触目惊心。诗人观照民生疾苦的视角的扩展,使得其涉农题材的诗歌呈现出更加广阔的格局。
其次,竹枝歌的创作。此类竹枝词虽然规模有限,但其组诗的形式和融入其中的悯农情怀,当为诗人后期《四时田园杂兴》的创作,作了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铺垫。
综上可见,随着诗人对农事、民生的进一步了解和对农民关切之情进一步加深,农事内容开始全面融入其田园诗当中,预示着集大成式的田园组诗创作阶段的到来。 (三)晚年时期:对前期田园诗的总结与超越
淳熙十年,范成大因病五次上书请求解职还乡,终于得归石湖。诗人隐居石湖直至去世的这段时期,是其田园诗创作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便是《四时田园杂兴》。该组诗的创作,标志着诗人完成了对前期田园诗的总结与超越。
在诗歌内容上,农事内容进一步渗透至田园诗中。首先,诗中所写的景物大都与农事活动息息相关。例如《四时田园杂兴》其一:“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虽是写景,但诗人选择了桑叶、鸡、蚕等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事物,让人很容易便联想到农妇喂鸡、农户缫丝等农忙场面。
其次,诗中有很多直接描写农事活动的作品。如《四时田园杂兴》其十:“种园得果廑赏劳,不奈儿童鸟雀搔。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纲盖樱桃。”写果农由于担心儿童和鸟雀破坏本就不多的劳动果实,而在小径边插棘针,用网铺盖樱桃。
再次,《四时田园杂兴》中亦有不少写节气和天气之于农作物影响的作品。
由此可见,《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前期涉农诗中,田园风光、农事种种、悯农情怀等内容的有机整合,而诗人将这些创作元素以大型组诗的形式集结成篇,这是其首创,也是对前期田园诗创作的总结和超越。正如钱钟书所言,诗人将田园诗和农家词“打成一个总结”,形成了内容丰富饱满的新型田园佳作。范成大由此成为我国田园诗史上的集大成者。
三、范成大田园诗对传统意义上田园诗的突破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写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是诗人晚年卜居苏州石湖时所作的一组田园诗,这六十首绝句开拓了田园诗的新境界,改变了田园诗的传统面貌。范成大在吸取前人养分的基础上,把自《诗经?七月》以来反映农村生活现实与自陶渊明以来描写农村自然景物的诗歌传统,融合起来,独创一格,用七言绝句的形式,创造出了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崭新的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正如有学者所评价的:“范成大的田园诗,出现于‘江西’诗风笼罩诗坛的南宋,诗人一反时人取材书本,化用前人的诗句,进行所谓的‘脱胎换骨’、‘点石成金’的改造,向农村生活中撷取生动的素材,这本身就是反对新的形式主义的进步举动,代表了诗歌创作的正确方向。”钱钟书先生评价说:“范成大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不但是他的最传诵、最有影响的诗篇,也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
范成大以前的田园诗实际上并未描写真正的农家生活,而是表现士大夫的隐逸之志、归田之乐。即借着弃官归耕表现仕宦失意或厌恶官场。其立意往往是以乡间景物的幽静、农家生活的闲舒以及自食其力的高洁,反衬出官场的污浊、出仕的倥惚、不劳而食的惶愧。
陶渊明出于自己特殊的心境,对田园的描绘是富有理想色彩的,更具有浪漫主义的气息,意境古朴淳厚而又高雅。陶诗往往直接表露他对仕宦生涯的厌恶。他的田园诗更多的让人们想到他笔下的世外桃源,这种空中楼阁式的人间仙境成了封建时代许多失意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家园,因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主观抒情性较强,读其诗则如造隐士之境,深邃清冷,高古不凡,特别是王维早年不得已从官场引退之后,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们常托物喻意,借一些清峭孤洁的景色寄予自己不屑于俗的情怀,有时还发泄对当权者的不满(如《辛夷坞》、《华子冈》、《漆圆》),但手法深微婉曲,意境空灵幽淡、古寂,充满禅意和哲理,带有因政治失意而来的孤芳自赏、不谐于俗的情调,离实际的农村生活有距离。他们的诗作虽然描写了优美的田园风光,然而自然风光却融入了浓郁的主观色彩,是诗人静谧心境的外化,渲染隐士孤高寂寞的情怀。他们的田园诗与陶渊明的田园诗虽然出于不同的心境,但在表现士大夫的畎亩之乐、隐逸之情上还是一脉相承的。韦应物、柳宗元的山水诗为单纯的隐逸诗,不近人间烟火,超凡脱俗,“味在酸咸之外”。特别是积极入世的柳宗元作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失败者,他笔下塑造的鱼翁,隐者的形象,其实正是他这位失意政治家的自我写照。那些“来往不逢人”(《溪居》)、“烟销日出不见人”(《鱼翁》)、“万径人踪灭”(《江雪》)的描绘咏叹,与王维“涧户寂无人,纷纷且开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