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灵武市第五中学可研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2.1 地域及发展状况
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位于宁夏中部,地处黄河东岸,东靠盐池县,南接同心县、吴忠市,西滨黄河与永宁县相望,北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接壤,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所辖市县区之一。南北长98公里,东西宽54公里,总面积4639平方公里。下辖1个街道(城区街道),6个镇(东塔镇、郝家桥镇、崇兴镇、宁东镇、马家滩镇、临河镇),2个乡(梧桐树乡、白土岗乡),1个国有农场(灵武农场),1个国有林场(狼皮子梁林场)。 市域常住人口约27.2万人,
2013年,灵武市实现生产总值28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2年增长11.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9.7亿元,比2012年增长4.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47.1亿元,比2012年增长12.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0.0亿元,比2012年增长6.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2658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4:86.1:10.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91.9%、6.7%。
2013年,灵武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12年上涨3.5%,其中食品价格比2012年上涨7.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比2012年上涨4.5%,衣着类价格比2012年上涨2.8%,居住类价格比2012年上涨2.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1.2%,烟酒及用品类价格比2012年下降0.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比2012年下降0.4%,交通和通信类价格比2012年下降2.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5.0%,工业生产者
灵武市第五中学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购进价格下降3.1%,新建住宅价格上涨5.8%,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3%。
2013年,灵武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5.2亿元,比2012年增长22.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4亿元,比2012年增长11.6%,其中税收收入13.2亿元,比2012年增长14.3%,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5.7%。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50.6亿元,比2012年增长23.9%。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9.3亿元,比2012年增长13.3%。其中,教育支出增长4.0%、医疗卫生支出下降18.0%、住房保障支出增长47.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03万元。
教育方面“十二五”期间,为了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部和自治区教育厅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进一步加快基础教育发展的政策。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既是灵武市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灵武市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教育发展政策的应时之举,又为改善初中办学条件和发展高中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依据。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确立和实施,国家将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力度。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整合资源,优化布局,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切实解决农村和部分城市学校基础设施薄弱问题。深化教育内部改革,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推行学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同时灵武市作为一个区域性的中心城市,今后的发展必然会对高素质人才有着很大的需求空间,对基础设施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计划提出的要求,结合灵武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和灵武市中小学布局的要求,依据国家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充分运用自治区已经确定的相关政策,兼顾国家提出的整合教育资源,扩
- 5 - 灵
武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大办学规模的建设原则,改善基础教育环境,提高办学条件,特别是硬件方面----学校建设成为必然。
教育是利国利民同时也是发展地区经济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解决教育基础设施与生源过多之间的矛盾,改善教育办学条件,以适应教育体制改革和不断发展进步的教育工作的要求。
2.2 项目建设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确立和实施,国家将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力度。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整合资源,优化布局,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切实解决西部地区学校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同时,灵武市作为一个区域性的中心城市,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对教育及学校基础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计划提出的要求,结合灵武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和灵武市中小学布局的要求,依据国家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充分运用自治区已经确定的相关政策,兼顾国家提出的整合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的建设原则,积极改善基础教育环境,提高办学条件,以适应教育体制改革和不断发展进步的教育工作的要求。
但是,面对灵武市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外来人口不断增多,学校入学压力越来越大,新生人数不断增加,造成了严重的“大班额”现象。同时灵武市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城市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这些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教育发展新的瓶颈。因此,加快学校
基础设施建设既是灵武市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灵武市贯彻落实
灵武市第五中学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教育发展政策的应时之举。
2.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提高办学效益。随着灵武市不断的发展和建设,在灵武市新建一所中学必须提到日程上。
2、要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缓解城市发展与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 3、“十一五”期间,灵武市城市高中、初中教育发展较快,一些重点学校相继改扩建,扩大了办学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相比之下,城市小学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特别是距国家《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差距较大。
基于以上原因,灵武市党委、政府的领导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建议尽快启动灵武市第五中学新建项目。
- 6 - 灵
武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第三章 建设地点及条件
3.1 建设地点 3.1.1 规划用地范围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灵武市,用地:东至秦渠,西至灵武市第六小学,南至南湖路。规划用地48395平方米, 3.1.2 用地现状
用地周边情况:项目位于灵武市第六小学以东、南湖路以北、秦渠以西。
3.1.3 用地条件分析
项目选址在此方位的优势是:
1、本用地在灵武市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
2、本用地周边为灵武市城市居住区,周边情况适合在此布点设臵小学。3、该地段紧靠城市干道,交通便利,具备很好的集散条件。 4、用地内拆迁量小,便于项目尽快实施。 5、用地内无特殊设施。
6、用地周边通透,有充足的阳光、良好的通风条件。 3.2 建设条件 3.2.1 气象条件
本项目所在区域为西北干旱地区,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点:气候干燥、冬冷夏热、日照较长、光能丰富。昼夜温差较大,蒸发强烈,冬春
灵武市第五中学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季风大沙多,年降水量少而集中。
1、平均气压:890.9hPa 2、年平均气温: 9.0℃ 3、极端最低气温: -27.7℃ 4、极端最高气温: 38.7℃ 5、平均相对湿度: 57% 6、年均降水量: 186.3mm 7、年均蒸发量: 1593.1mm 8、最大积雪深度: 90m 9、最大冻土深度: 880mm
10、主导风向: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 11、平均风速: 2.1m/s 12、最大风速: 28.0m/s 13、年最大风日数: 18.5d 14、年沙暴日数: 5.2d 15、年雷暴日数:16.5d 16、年日照时数:3014.8h 17、地震设防烈度:8度 3.2.2 地质情况
该项目用地位于银川平原的中部,“喜山”构造运动使贺兰山褶皱带与鄂尔多斯地台相对上升,形成“银川地堑”长约170km,宽50km,呈北东向延伸,地堑在新构造运动期一直处于比较活跃状态,经历多次构造运动,
- 7 - 灵
武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导致断裂发育,历史上地震活动频繁。分布于贺兰山的东侧的次生断裂带,至今尚未发现活动痕迹,所以该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稳定,是良好的建筑物拟建场地。 3.2.3 市政设施
由于项目用地南侧临城市道路,项目所需水、电等配套市政设施均能满足要求,电讯线路齐全。
1、供电:灵武市城市电网供电,由六号路接入。
2、供水:灵武市城市自来水供水管网供水,由六号路及凤凰街接入 3、排水:可接入城市排水管网。 4、通讯:电信等通讯网络均可接入。 5、供暖:可接入该区域热力管网。
灵武市第五中学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四章 建设规模及内容
4.1 建设规模及内容 4.1.1 建设规模
灵武市第五中学为全日制中学,总用地面积 48395平方米,办学规模为24个教学班,可容纳1200名学生。根据《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筑标准》、《宁夏初级中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等建设标准,本着可持续发展,全盘考虑,功能合理,有效利用资源的建设原则,确定学校总体规模:新建校舍总建筑面积:13588平方米,其中:两栋教学楼共计4278平方米,建筑高度13.65米;实验楼4020平方米,建筑高度15.9米;办公楼2164平方米,建筑高度14.9米;风雨操场1550平方米建筑高度12.5米;门房60平方米建筑高度3.9米;
4.1.2 建设内容
灵武市第五中学新建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风雨操场、门房、连廊、250米塑胶跑道田径运动场、蓝球场、排球场、校园的硬化、绿化、围墙、大门及室外配套管线等内容。
1、教学楼:灵武市第五中学为全日制中学,需设24个普通教学班,共建2栋3层教学楼,共计24个教学班及相关附属用房。教室设计利于教学改革的需要及装设音响、播映图像等教学设备的可能性。
2、实验楼:根据《宁夏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国家相应标准及灵
- 8 - 灵
武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