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秋高气爽的季节,正是外出旅游赏景的好时机。在前面我们游赏了清幽寂静的小石潭,观赏了雄伟壮丽的岳阳楼,今天老师再带大家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去游览一番。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现在江西永丰)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2.生难字词 (1)字音
滁(chú) 壑(hè) 琅(láng) 琊(yá) 潺(chán) 酿(niàng) 辄(zhé) 蔌(sù) 酣(hān) 弈(yì) 霏(fēi) 暝(míng) 晦(huì) 伛(yǔ) 偻(lǚ)
1
洌(liè) 肴(yáo) 觥(gōng) 筹(chóu) 翳
(yì)
(2)词义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又深幽秀丽的。蔚然,茂盛的样子。 【翼然临于泉上】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 【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意趣,情趣。 【野芳发而幽香】芳,香花。 【佳木秀而繁阴】秀,茂盛。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觥筹交错】觥,酒杯。筹,酒筹。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学生听懂读音,听清句读,体会情感。
(2)教师为生字标注读音,并要求学生齐读三次。
(3)学生放声自读课文,读三到四次。 学生轮读一次,齐读两次。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全文共四段。
2
第1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2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3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第4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第2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明确: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文中作者描绘四时之景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请写出描写傍晚山林全景的句子。
明确: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6.本文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明确:(1)写醉翁亭的环境:从远到近;(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7.“太守自谓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
明确: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8.第3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明确: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9.第3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明确: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10.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明确: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1.文中哪个字贯穿全文?
明确:“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步骤四 深层探究 领悟主旨
1.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写出《醉翁亭记》中的成语。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峰回路转;觥筹交错;山肴野蔌;与民同乐。
3.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什么? 明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