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戏公开课教案
社戏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人:盖淑岩
一、教学目标:
1、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感受人性美。 2、体会作者的情感,重点品读文章最后一段。 二、课前演讲
演讲内容是文章11——13段. 学生活动:点评、给分 三、新课过程:
(一)导入:
师:这些景物描写细致逼真,有着浓郁的抒情气氛,表现了作者“我”去看社戏时的兴奋愉快的心情和对江南农村美景的热爱。在这样美丽景色中发生了一件最令人怀念与兴奋的事儿。大家说什么事儿?
生:偷罗汉豆
师:对,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分析“偷豆”这一情节,下面有请初一五班的栏目组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
(二)课本剧表演,同时出示幻灯片(1)。学生进行点评。 (三)分析人物形象
师:呆板的文本被同学们演绎得活灵活现,那么你最喜欢文中哪一个人物,为什么?
出示幻灯片(2),点播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来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小组派代表展示,其他同学纠错质疑补充。
(1)双喜: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像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最为突出:心细如发、聪明伶俐。(我之所以能够看上社戏,是因为有双喜出主意、打包票,这个形象令人深深喜爱并难以忘怀。)
若有学生提出:双喜领头偷豆是偷窃做坏事时,可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偷豆的事儿。
①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对的,偷豆请客,理所当然。 ②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 ③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
(2)阿发:憨厚、淳朴,待人真诚。让小朋友偷自己家的罗汉豆。
(3)六一公公:不吝啬、热情好客、老实厚道的淳朴乡民的形象。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他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四)分析文章情感
师:正所谓人杰地灵,真是美丽的景色孕育美丽的人性。作者精心塑造如此多感人的形象,目的是什么?
答:反应社会生活,为表达作者的情感。(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师:那么作者到底想抒发怎样一种情感呢?请同学们找出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或段落。
生:最后一段
学生活动:齐读最后一段
师:从前文我们知道戏好看吗?豆好吃吗?
学生活动:从文中寻找答案
师: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的原因是①首先缘于我当时有一种失而复得的心理。②其次是因为那里景美(自然美)③最关键的是人美。平桥村人身上共同的美:善良淳朴、热情好客。
板书:普通的豆 人性美 那夜似的好豆
普通的戏 景色美 那夜似的好戏
师总结: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烂漫的理想色彩,表现了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和对劳动人民的身后感情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作业:作者的童年时诗情画意的,作者的童年生活犹如一杯香醇美酒,值得回忆,那么同学们能否还有这种美的体验呢?你能结合自己的经历,把这种认识和理解幻化成美丽的文字吗?
童年的美,是放学路上与哥哥一起采摘的一片绿叶,清翠而亮丽;
童年的美,是想在小伙伴面前当“英雄”,在树荫下拿一根长篙去捅马蜂窝,被马蜂咬得小脸肿得像面包,却还口里说“不疼”,勇敢而愈显可爱。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