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对策
作者:唐生明 工作单位:湖南省永州市道县下蒋学校 联系电话:13237469896 邮编:425306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正值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缺乏关爱和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了不利影响。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班主任,面对留守儿童教育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尽力地拿出对留守儿童教育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当“留守儿童”这一新词在近几年出现在社会上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十分棘手已成不争的事实。“问题学生”即患有“留守综合症”的学生已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学校教育就应承担起对其进行良好教育的责任。据2010年全国妇联公布数据,全国留守儿童总量约为5800万,占儿童总数的13%,并逐年呈增长趋势,而留守儿童占全部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根据湖南省新课改的要求和本校的教改实践,本人对农村留守学生的现状及对策作如下粗浅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存在的现状及问题:
1. 心理问题。
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及时沟通,学生放学回家面对的是花甲之年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然而,祖父辈的隔代教育,要么产生极度溺爱现象,要么就是有深不见底的代沟。孩子们感到寂寞,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甚至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滋生怨恨情绪。遇到失败挫折,没有人在第一时间给予及时的引导,孩子们要么继续享受外婆的溺爱,要么就把心灵之门紧紧闭合,自信心逐渐消磨殆尽。如我班的游贵柽同学,人很聪明,但上网成隐,性格孤僻,老师多次找他谈话无济于事,经与他外婆交流,才了解到原来他7岁时就寄养在外婆家。八年来,父母很少回来,给孩子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阴影,所以,一旦在心理空虚时,就控制不住自己,哪怕半夜都翻墙外出上网。
2. 学习成绩差。
在我任教的班级中,留守儿童能够完全自觉地努力学习,并取得中上游成绩,十中
难出一二。心理问题影响到学习心态,若是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那成绩怎么可能提高? 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的第一课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教育孩子的场所。而他们从小就离开父母,更多是由监护人,自己的祖父祖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绝大部分的对孩子是隔代教育。在绝少数留守儿童中,成绩优异,而更多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都较差,他们想:“反正爸妈不在身边,成绩的好坏没人会关心,学坏了,没人骂,而学好了,也没人夸。”渐渐地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就会对任何事情都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像逃课、厌学、叛逆,甚至有违反道德行为规范的不良恶习在他们身上产生。比如说,在我的班里,有一个叫唐重贵的同学,今年14岁,他从小就跟随自己快七十岁的老奶奶生活。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每月按时支付几百元的生活费用给他。奶奶身体也不大好,差不多都需他人照料的情况下,哪还有精力和心思去管理和关心谢雄的生活、学习。就这样,刚刚步入初中的他就和当地的混混青年打成一片,每天逃课出去玩耍,更为严重的是,在那些混混的怂恿下,去年他偷取了他舅舅家中2000元的存款。像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在留守儿童当中可谓数不胜数啊。哎,若是他们都在自己父母身边健康快乐的生活,受到正规的家庭教育,又怎能会发生这样的事件,这样的不良行为举措。突然让人感觉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真可谓任重而道远!
3. 认知偏差导致行为偏差。
学生的思想就像海绵,对精华和糟粕没有分辨能力。无论是对他人、对事、对物、对金钱、对自我,这些学生都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家庭、学校、校外,构成影响学生认知的三大因素。其中任何一项缺位,都将导致孩子的价值认知观念走向误区,并最终传导到行为,犯下令人痛心的错误。
4. 道德缺失。
人生是0,道德是1,无论你有多少钱,多少学识,多大权势,没有道德这个1,那有再多的0都是枉然。然而现在的学生,由于社会大环境的浸染,小小年纪便开始产生拜金、暴力、色情的负面情绪,衍生出偷盗、斗殴、沉迷网络和色情等诸多道德问题。如果说成绩差影响成才,那么道德败坏将直接上升到“做人”的高度。这是农村留守儿童最为恶劣的一个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并违法违纪案例呈上升趋势。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改善教育环境是根本之路,有七大良方。 (1)加强家长与留守儿童的联系。
虽然我们都爱这些孩子,但是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亲子教育是任何其他形式教育都无法取代的。在这一点上,学校和老师应当为他们搭建沟通的桥梁,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家长与子女间的联系是双向的。如果与家长联系困难,那至少学生一方的资源是可把控的。父母和子女,不管是哪一方的主动沟通多了,亲情也就温暖直达了。
(2)营造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
如果说学生回到家之后的环境,是教育工作者难以影响的,那至少在学校、在班级、在学校周边,我们是可以影响和正确引导的。可由学校牵头,通过校内广播、刊物、宣传栏、集体活动等形式,积极传播良好的学习方法。相对较难的,是周边环境,这需要地方政府坚持不懈地开展整治行动,让网吧、游戏室、录像厅等青少年不宜涉足的营业性场所远离学生。
(3)鼓励学生住校,专设教辅老师。
目前不少区县中小学校,对寄宿学生仍采取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一方面由于担心管理麻烦和安全问题,学校往往不主动提倡学生住校,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寝室只设置门卫和清洁工。我的建议是,一方面学校应鼓励留守儿童住校,校方采取集中管理,老师有更多机会与学生沟通,学生节省大量上学时间。另一方面,学校应针对寄宿学生,专设教辅老师,由班主任或班级科任老师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关怀学生放学后的生活情况,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学习方法。 (4)积极推行家访制度。
光把学生收进来还不行,老师得走出去,由学校制订“分工家访,共享信息”的家访制度,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分头对每个学生进行家访,了解班上每个学生的大致家庭背景,比如父母亲在哪里打工,从事什么工作,平时跟孩子采取什么样的联系方式,孩子的代理监护人(往往是祖父辈或叔叔)是谁,对孩子的日常教育又主要采用什么方法等。家访后收集到的信息,班主任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做好学生的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世界观。 (5)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
以班级为单位,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并在形式方面建议契合
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潮流,不必拘泥于常规,活动只需要把握方向,是往有益的方向引导就可以了。活动主要目的是不断增强班级内部凝聚力,给学生培养集体意识,弱化孤独感,养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畅快交流的良好风气。
(6)代理家长制。
由校方出面组织,发动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村社干部和有帮扶能力的共产党员,以及社会热心人士,争当“代理家长”,自愿与留守儿童组成代理家庭,与留守儿童结成一对一的管护对子,做孩子们的成长保护人。这一制度目前已有地方学校开始试点,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 (7)提升教师自身修养。
老师们做什么,学生们学什么。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学生模仿:打麻将、爱喝酒、玩游戏、说脏话脏字??倘若有一天发现初中生在寝室抱着白酒瓶子喝,还说“这是我们亲爱的班主任最喜欢的牌子”,那是令人羞愧难当的。因此除学校一直强调的专业水平提升外,不仅是班主任,而且各科老师都必须虽非一日之功,但如果从学校、从教师个人,都可能普遍引起高度重视,是能够在短期内起到相当明显的变化,从长期的潜移默化看,效果更是惊人。
最后,与诸多奋战在教育一线的同仁,分享一下我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心得,“勿要操之过急,从小事或边缘事切入,逐渐打开学生心扉,让孩子认同你。处理好关键的那一下,走进学生心灵,让孩子信任你。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的意义,端正学习态度,最终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助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无愧于父母,无愧于社会”。
参考文献:
(1)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2)岳元发:《同在蓝天下, 共同成长进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3)温铁军:《分三个层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4)续梅:《1000万“留守儿童”期待关爱》,《教育报》,2004年6月5日。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