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浅谈文学作品阅读中的审美想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文学作品阅读中的审美想象
作者:杨修梅
来源:《文学教育》2015年第06期
内容摘要:初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较浅,有时对所读文学作品的理解不一定完全正确。所以,语文老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指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审美想象。
关键词:文学作品 理解 审美 想象 指导
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但初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较浅,有时对所读文学作品的理解不一定完全正确。所以,语文老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指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审美想象。怎样让学生驱遣自己的审美想象,获得丰富的美感享受呢? 一.结合生活的阅历
高尔基读了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很快想到了自己的外祖父。他认识到葛朗台的吝啬、残酷,与他的外祖父基本相似;但他又觉得葛朗台比他的外祖父“更愚蠢”,还没有他外祖父那样“有趣”。高尔基把两个老头子做了比较,他觉得他“所不喜欢的那个俄国老头子反而占了上风并高大起来”。这种联系生活阅历所展开的想象活动,不仅使高尔基加深了对葛朗台这一典型形象的理解,认识到这一文学典型的鲜明性和代表性;同时也使高尔基提高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认识到过去熟识的人物的典型意义。
写小说的人要进入角色,欣赏小说的人也要进入角色。有人说,有多少个哈姆雷特演员,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也有人说,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王熙凤。这里所说的演员、读者都是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理解、想象小说或剧本中的人物。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想象能力,他们只有将欣赏与自身阅历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作者的“知音”,也才能与作者“共鸣”。 二.比较人物的原型
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对刘备三次见诸葛亮作了极为精彩的描述。水镜先生的建议,徐庶的推荐,一顾误识崔州平,二顾错会黄承彦,三顾交臂诸葛均。而真诸葛高卧草堂,气氛隐逸,色彩玄秘。《刘玄德三顾茅庐》妙趣横生,脍炙人口,充分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作者除吸收民间文学的有关成果,凭借的只是陈寿著的《三国志》和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中的一点史料。关于“三顾”的情节,前者只是“凡三往,乃见”五个字;后者也只是“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一句话。史书中人物的原型和小说中的典型形象相距甚远。由此可见,作者的想象力对构思情节、设计细节、刻划人物的巨大作用。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