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及保护工程项目、外出参观考察,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20年来,保护区职工队伍的整体文化水平大幅提高,综合素质明显增强:初中及其以下人员从1988年占职工总人数的61%降至现在的24%,大专或大学文化水平人员从9%上升至62%,有硕士学历的占1%,并有科技人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到2009年底,具有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的人数分别为10人、28人和95人,占职工总人数的66.5%。
2、科研能力明显增强
1988~2009年,由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技人员主持或参与出版的著作共10本,其中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第一作者单位完成的著作有5本;1996~2009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技人员发表和参与发表的科技论文有60篇,获得科技进步奖的共32项,其中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主持单位获得的28项。
3、管理能力明显增强
一是遥感技术应用。1992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西南林学院合作,应用遥感技术进行亚洲象生境评价,开辟了自然保护区应用遥感技术开展保护研究的先河。
二是建设并应用保护区管理信息系统。在1995年合作项目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科技力量,加强了保护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建成了以保护区为主、涉及全州的地理信息系统,目前已完成了尚勇、曼稿、勐腊、勐养等4个所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并应用到日常保护管理工作中。2010年勐仑所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管理信息系统正在建设中。
(五) 重视科技合作,提升保护管理能力
西双版纳是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和全球25个优先重点保护的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优先重点保护的区域(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1993)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988年起,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先后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美国国际自然保护综合研究会、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全球环境基金(GEF)、德国—云南省热带林保护与恢复项目(GTZ)、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等国际组织和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了保护热带雨林和生物多样性等相关工作,使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理念得到了更新、管理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六) 开展社区共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随着国际上“社会林业”新观念的传播,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于1989年引进“混农林业发展模式”合作项目,在区内4个少数民族村寨,进行混农林业示范,开展了“共管”活动的大胆尝试。1996年起开始实施了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与区内和周边社区的共管项目:包括建立共管组织,成立共管委员会,聘请协调员,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分析和研究社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制定共管章程,确立责、权、利为主要内容的责任书,与村民共同制定发展计划,确定和实施具体项目。通过建立“社区共管”模式,推行参与性资源管理,缓解社区对资源保护的压力,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七) 开展科普宣教,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以保护区社区群众及社会公众为对象,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并于2000年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云南
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主要宣传措施:一是建设并运用西双版纳自然博物馆、“中国亚洲象博物馆”、珍稀植物展示园和生态旅游景区等,广泛开展有特色、有实效的科普宣传工作;二是每年定期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月宣传活动、爱鸟周活动、科技活动周等开展科普宣教活动,通过编写教材、举办讲座、冬令营、夏令营活动等开展全民环境教育活动;三是在社区建立绿色文化室、我和小树一起长、书报刊赠阅、“认知卡”制作发放等开展社区环境教育活动;四是结合护林防火宣传,通过印制发放粘贴画、放影视、宣传车宣讲等形式开展社区环境教育活动。截止2009年底,科普活动累计接待参观者500多万人次;五是编印和发放《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中英文版画册、《自然保护区信息》,拍摄播放《西双版纳——亚洲象的故乡》、《西双版纳野生动物肇事纪实》、《寻找印支虎》等专题片;六是通过新闻媒体发表相关自然保护区的文章2000余篇,开展形式多样的自然保护宣传。
(八) 积极减缓“人象矛盾”,扶持社区和谐发展
“人象矛盾”是近20年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倍受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据1991年—2009年统计,亚洲象等野生动物共造成当地居民伤亡141人(其中死亡29人),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达20601万元,实际补偿费用平均值约为实际经济损
失的10.55%。特别是1997—2004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呈直线上升,仅2004年就高达3434万元。面对“人象矛盾”问题,我局积极与相关科研院所、国际保护组织合作,研究并推广应用太阳能电围栏,建设防象壁、防象沟、生物隔离带等防范工程,筹资建设亚洲象食物源基地,指导保护区社区调整产业结构、扶持受害严重的村寨发展经济和进行示范村建设等,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人象矛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九)探索尝试亚洲象公众责任保险。在进行亚洲象食物源基地建设、人工辅助更新方式保护和恢复栖息地、实施防范工程以及对亚洲象肇事重灾区群众直补粮食、赔偿试点的基础上,积极尝试由过去政府直接补偿向商业保险转变的模式。在国家林业局、云南省林业厅的支持协调下,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经过与多家保险公司多个回合的谈判,最终于2009年 11月11日与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西双版纳中心支公司签订了西双版纳亚洲象公众责任保险。保险的签订,将有效化解野生亚洲象对社区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的侵害风险,建立管理措施科学、服务网络完善、理赔及时高效快捷的亚洲象公众责任险管理服务体系。2010年1月以来保护区管理局与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汇同相关部门深入基层认真开展野生亚洲象肇事核损工作。1-3月统计,全州共有一市一县5乡(镇)2个国营农场14个村委会29个自然村3个农场队562户村民农作物及财产受损,核损达266688.04万元(2010年春节前夕,已将1月核损的村民损失5万余元兑现到了受损村民手中)。
(十)加强中老边境联合保护工作。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尚勇子保护区,与老挝南木哈保护区紧相邻,边境线长约15公里。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中老两国边民往来日益增多,一些境外不法分子时常会进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子保护区盗猎、盗伐牟取暴利,这也增加了我州自然保护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针对这一情况,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保护好该区域的资源,在边境保护区主要采取了以下保护措施:一是以“资源保护宣传月活动”及民族节庆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到群众中;二是通过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