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全国大联考(七)
全国大联考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请将试卷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卷上。
4.交卷时,可根据需要在加注“”标志的夹缝处进行裁剪。 5.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2015届高三第七次联考·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人在自身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教育目的的价值追求应该是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中介转化地位决定了教育只能着眼于人的发展。然而,教育培养的不是抽象的人,不是无价值内涵的人,而应该是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人。
实践的人是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和能动的存在物,这表现在以“主体性意识”为核心的自为、自觉、自主、自由、自创等诸多方面。主体虽然特指人,但人并不因此就能自然而然地成为真正的主体。即使在某种意义上人都能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主体,也有一个主体性强与弱的差异。真正作为主体的人或主体性强的人,必须具有相应的主体价值、主体能力、主体权利、主体义务、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这就要求人在实践活动中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主体力量,并正确地使用和发挥这种力量。为此,人就必须客观地认识外界客体和正确地认识主体自身,这是人获得主体力量和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
教育要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关键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要引导人去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二是要引导人去充分认识和把握自身的价值。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人,他越能科学地认识把握客观规律,越了解客体,越具备实践活动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他的主体力量就越强,就越能适应和超越客观现实。因此,认识和把握客体,是人确立自己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但是,认识和把握客体,具备与客体交往的实践活动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只是客观地赋予了人以主体力量和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力量和主体地位能否得以发挥和确证,还取决于人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的强弱。要提高人的主体性和增强人的主体意识,教育就必须引导人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即充分认识人在客观规律和客观环境面前的潜在的巨大能动性。据此,在教育活动中必须把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来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超越意识。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引导人认识外部世界的规律和人自身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主体化,增强主体适应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自由度和自觉度。教育只有把人作
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来培养,才能更有效地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同时也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必须把人作为主体来看待和培养,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趋势和现代教育目的的核心。坚持从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的角度来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追求,并依据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尊重、发挥和发展了人的主体性来审度教育,这为评判教育的现代性提供了一个根本性的价值标准,也为教育实施的全过程提供了一个根本性的指导思想。
(选自扈中平《教育目的论》)
1.下列有关“教育”和“教育目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在自身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而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处于中介转化地位。
B.教育引导人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也就是引导人充分认识自己在客观规律和客观环境面前的潜在的能动性,从而提高人的主体性。
C.引导人认识外部世界的规律和自身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使人更好地适应和改造外部世界,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此。
D.教育要有效地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把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来培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参与社会历史实践活动的人具有能动性,具有主体性意识,他们表现出自为、自觉、自主、自由、自创等特点。
B.不同的人,主体性强弱不同,在主体价值、主体能力、主体权利、主体义务、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方面会存在差异。
C.人们在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前,就应该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充实自己的主体力量,并正确地使用和发挥这种力量。
D.人们在获得主体力量和主体地位后,才能客观认识外界客体和正确认识主体自身,所以人应该争取尽早成为实践的主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着眼于人的发展,要把抽象的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把无价值内涵的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B.主体力量较强的人,能科学地认识、把握客观规律,具备实践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适应和超越客观现实。
C.现代教育呈现出把人作为主体来看待和培养的趋势,现代教育目的的核心也在于把人作为主体来看待和培养。
D.评价教育的现代性,最根本是看教育的目的是否是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其是否注重人的主体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马知节字子元,幼孤。太宗时,以荫补供奉官,赐今名。年十八,监彭州兵,以严莅众,众.惮之如老将。又监潭州兵,时何承矩为守。颇以文雅饰吏治,知节慕之,因折节读书。雍熙间,护兵博州,契丹入边,败我师于君子馆。先是,知节完城缮甲,储积刍粟,吏民以为生事。既而契丹果至,以有备,引去。
徙知定远军。时议调河南十三州之民输饷,河北转运使樊知古适至军议事,知节曰:“军少粟多,簸其红腐,尚当得十之六七。”知古从之,果获粟五十万斛,分给诸屯,遂省河
南之役。时部民入保避寇,卒有盗妇女首饰者,护军止笞遣之。知节曰:“民避外患而来,反罹内寇,此而可恕,何以肃下?”即命斩之。知深、庆二州,迁西京作坊使。旋知梓州。 .
李顺之叛,诏与王继恩同讨贼。继恩恃势自任,恶知节不附己,遣守彭州,付以羸兵三百,彭之旧卒,悉召还成都。知节累请益兵,不从。贼众十万攻城,知节力战,自晨抵晡,士多死,慨然叹曰:“死贼手,非壮夫也。”即横槊溃围出,迟明,援兵至,复鼓噪入,贼遂溃去。太宗闻而叹曰:“贼众我寡,知节不易当也。”授益州钤辖①,加益、汉九州都巡检使,迁内园使。.会韩景祐帐下刘旰胁牙兵为乱,连下州县,众逾二千,知节领兵三百,追至蜀州,与战,旰走邛州。知节曰:“贼破邛州必乘胜渡江薄我既息而后战官军虽倍制之亦劳不如乘其弊急击之破之必矣。”遂行。次方井镇,与旰遇,杀之无噍类②。
咸平初,领登州刺史、知秦州。州尝质羌酋支属余二十人,逾二纪矣。知节曰:“羌亦人尔,岂不怀归?”悉遣之。羌人感之,讫终,更不犯塞。自乾德后,岁漕蜀物,动逾万计。时.籍富民以部舟运,坐沉覆破产者众。知节请代督以省校而程其漕事,自是蜀人赖以免患。
(节选自《宋史·马知节传》)
[注]①钤辖:宋代武官名。②噍类:尚生存的人。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荫补供奉官 荫:庇护 .
B.旋知梓州 .C.知节不易当也 .
旋:不久 当:抵挡
D.讫终,更不犯塞 讫:至、到 .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贼破邛州必乘胜/渡江薄我/既息而后战/官军虽倍制之/亦劳/不如乘其弊急击之/破之必矣
B.贼破邛州/必乘胜渡江/薄我既息而后战/官军虽倍制之/亦劳不如乘其弊/急击之破之/必矣
C.贼破邛州/必乘胜渡江薄我/既息而后战/官军虽倍/制之亦劳/不如乘其弊急击之/破之必矣
D.贼破邛州必乘胜/渡江薄我/既息而后战官军/虽倍制之亦劳/不如乘其弊/急击之/破之必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知节从小就成为孤儿,十八岁的时候,担任彭州监军,以威严治众,大家像敬畏老将一样敬畏他。马知节又在何承矩为守臣之时任潭州监军。
B.马知节在调发河南十三州百姓粮饷的问题上认为,军少粮多,簸除掉腐烂发红的粮食,还可得到十分之六七。樊知古同意他的意见并赏给他粮饷。
C.马知节在贼寇攻打彭州、士兵大多死亡时慷慨叹息说,死于贼人之手,不是壮士。于是横持长矛突围而出,后又呐喊着攻入城中,贼人于是溃退。
D.马知节率领三百名士兵,追刘旰作乱的部众,追到蜀州与他们作战,刘旰逃往邛州。马知节后来到达方井镇,与刘旰遭遇,把贼人杀得片甲不留。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颇以文雅饰吏治,知节慕之,因折节读书。(5分) (2)民避外患而来,反罹内寇,此而可恕,何以肃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8~9题。
题长蘅次醉阁①
程嘉燧
为爱檀园开北阁,两回三宿小房栊②。 坐深曲洞香灯焰,睡美疏棂③晓日烘。 白拂花飞方丈雨,素屏滩响一床风。 但名次醉犹嫌俗,合作禅栖住远公④。
[注]①长蘅:李流芳字。李为万历丙午(1606)举人,与程嘉燧、唐时升、娄坚等均有诗名,时称嘉定四先生。次醉阁:檀园中的阁名。②栊:窗户。③棂:窗格。④合:应当。远公:慧远,东晋高僧。全句意为,唯有像慧远这样的高僧才最适宜住在这间阁子中。 8.诗人“爱”檀园,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6分)
9.本诗末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效果如何?请指出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骐骥一跃, ▲ ;驽马十驾, ▲ 。 (《荀子·劝学》) (2)淇水汤汤, ▲ 。女也不爽, ▲ 。 (《诗经·卫风·氓》) (3)弦弦掩抑声声思, ▲ 。低眉信手续续弹, ▲ 。 (白居易《琵琶行》)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科尔内柳斯·贝格的悲哀 [法]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自从回到阿姆斯特丹那天起,科尔内柳斯·贝格就住在客栈里。他经常换地方,每到要付房租的时候就搬一次家。他有时给人画肖像,有时应买主的要求画风俗画,有时为收藏家画裸体作品,但更多的时候是在街上溜达,碰运气画画广告招牌。不幸的是他的手发颤,眼镜的度数也越来越深,再加上,在意大利养成的嗜酒、抽烟等毛病又破坏了他那虽然不怎么熟练但确曾自鸣得意的笔触。一气之下,他决定不再卖画,并把所有的作品涂改得一塌糊涂,打算从此洗手不干了。
他经常在烟雾腾腾的小酒馆的角落里一待就是几个钟头。他往日的那一点点才能耗尽了,仿佛又有了新的灵感,经常躲在乱七八糟的阁楼里,坐在画架前,面对高价买来的新鲜水果写生。他必须赶在发亮的果皮干瘪之前尽快画下来。但是,他很快就得撂下画笔。从前,他经常给买主画维纳斯的卧像和正在为赤膊儿童和蒙面妇女祝福的金须耶稣像。现在,他画一小会儿就觉得手指发麻,无法在画布上表现出那水汽弥漫的天空。他每次用畸形的双手抚摸自己没有画过的东西时,心里总是充满柔情。他身居阿姆斯特丹凄凉的街头,却梦游在渺无人迹、露珠闪烁的田野。这田野真比阿尼奥河畔的黎明还要美丽。这位极度贫困的老人似乎得了心脏水肿,潦潦草草地涂抹着可怜的画稿,但心却比伦勃朗[注]还要高。
他同家庭的联系也全都断了,有些亲友不认他,有些则装着不知道他还在人世,唯一同他有来往的是哈勒姆的老居民代表。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