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1 15:02:40

昌乐及第中学高二历史学案 No: 09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课程标准】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学习目标】

1.掌握中国古代文学主流形式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原因。 2.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 3.记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特点,分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预 习 案 问题引领 1、结合《硕鼠》说明《诗经》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2、楚辞和汉赋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3、唐诗繁荣的条件有哪些?时代的变迁如何影响了唐朝的诗风? 4、宋元时期有那些著名的词曲大家?时代的变迁对词、基础知识梳理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 1.《诗经》 (1)地位: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内容:保存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分风、雅、颂。 (3)特点:①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句式,语言质朴丰富; ②具有现实主义倾向(风的内容)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楚辞 (1)概念:战国时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2)特点:①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更适合表达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 ②瑰丽华美、想像奇特,开创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风格之先河。 (3)代表:屈原《离骚》 (4)影响:《诗经》(风)与楚辞(骚)合称为“风骚”,分别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源头。 3.汉赋 (1)形成条件: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 (2)文学特点: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的带韵散文。 (3)代表:司马相如《子虚赋》、班固《西都赋》(补充) 二、唐诗、宋词和元曲 1.唐诗 (1)背景:①唐朝政治一统,经济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 ②科举制的确立使许多中下层的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 ③汉代以来五言诗、七言诗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2)代表人物: ①李白:放荡不羁,诗风飘逸、豪放,纵横开阖,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充满浪漫主义奇特想象,人称“诗仙”。 代表作:《将进酒》 ②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诗风凝重浑厚、沉郁顿挫,人称“诗圣”,他的诗作被誉为“诗史”。 代表作:《春望》 ③白居易:作品通俗流畅、平易近人。在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中表达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 2.宋词 1

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_______ 曲的风格有何影响? 5、明清小说繁荣的条件?有哪些经典著作?有何重要影响? 6、中国古代文学在不同时期的主流:汉赋、(1)繁荣的背景: ①商业兴盛,市民阶层壮大,宋代市井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②天下分裂、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族矛盾尖锐。 (2)代表人物: 豪放派:苏轼和辛弃疾。苏轼创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的代表作。二人被合称为“苏辛”。 婉约派:柳永的词作体现市民情趣,委婉含蓄、回还往复,代表作《雨霖铃》。另一代表人物:李清照。 3.元曲 (1)特点:①在宋词、金元俚曲俗谣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②虽有格律曲牌限制,但大量使用白话、方言、衬字;③与音乐、戏曲结合比较紧密。 (2)背景: ①直接原因: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一度曾废除科举制度,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常用散曲来抒发愁闷情怀。 ②根本原因: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3)代表:元曲四大家——马致远、关汉卿、白朴、郑光祖(补充) 三、明清小说 1.背景: (2)市民阶层的壮大; (3)明清专制强化,蕴藏着深刻危机,各种社会矛盾加深(补充) (4)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风气,轻商思想淡化(补充) (5)唐代“传奇”和宋元“话本”奠定了基础。 (6)印刷术不断完善; 2.代表作: (1) 通俗文学:明代“四大奇书” (2)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等也广受人们青睐。 (3)批判现实的力作: ①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 ②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假借谈狐说鬼,宣泄对社会现实不满的“孤愤之书”; ③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则以入木三分的辛辣嘲讽揭露丑恶的世风百态,成为长篇讽刺小说的开山之作。 3.影响: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熠熠生辉的瑰宝。 唐诗、宋词、(1)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工商业城镇兴起。 元曲、明清小说。 发展趋势:世俗化、平民化。 根源: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重难点突破】

1.概述明清小说的特色,指出这些特色与明清社会变迁的联系。 (1)明清小说的特色:

①描摹世态人情、反映社会风尚变迁的世情小说发展,《金瓶梅》等;

②浸染着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如“三言”、“二拍”等作品中,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 ③深刻批判社会现实,揭露丑恶的世风百态。

2

昌乐及第中学高二历史学案 No: 09

(2)与明清社会变迁的联系:

①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传统的轻商观念开始淡化。这种风气深深浸染了小说的创作。

②明清社会繁荣的背后也蕴藏着深深的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一些文人对现实社会日益不满,写出一批批判现实的力作。 【预习自测】

1.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是 ( ) 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3.下列关于元散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元散曲又称“长短句” B.元时汉族文人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 C.元散曲局限于宫廷范围 D.散曲在宋代已经广泛流行,元代兴盛

4.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 ) 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骚》

探 究 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材料二 明清时期,诗、词、散文等传统文学体裁渐趋衰落,通俗文学的勃兴,小说、戏曲等大众化形式成为文学艺术的主流。

(3)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新特点。

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3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案

1. “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2.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评价某位诗人的成就,认为“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获此评价的这位诗人应当是( )

A.孟浩然 B.杜甫 C.李白 D.王维 3. 据史载,元代前期,“九儒十丐”,文人纷纷将才情宣泄在戏剧创作中,促进了元杂剧的昌盛;元后期,科举考试恢复,文人对杂剧投入减少,加之表演模式呆板僵化,元杂剧由巅峰状态衰落下来。由此我们获得的启示是 ( )

①戏曲是随着封建王朝的兴衰而兴衰的 ②戏曲的兴衰与政府的政策直接相关 ③新戏曲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旧戏曲的衰落 ④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是戏曲兴盛的根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③④

4. 这是一部为后人“说不尽”的奇书,通过贵族家庭的变故,揭示了专制帝国和封建社会由强到弱的必然命运。这部书是( )

A.《红楼梦》 B.《三国演义》 C.《水浒传》 D.《儒林外史》 5. 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元兼容、雅俗共赏 B.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C.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D.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6.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我的反思】

4

昌乐及第中学高二历史学案 No: 09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参考答案

【预习自测】ABBD 探究案:

【答案】(1)原因: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7分)

(2)作用: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5分)探究一:唐诗宋词

(3)通俗化,平民化(大众化) 练习案 ACCAD C

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5

搜索更多关于: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昌乐及第中学高二历史学案 No: 09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课程标准】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学习目标】 1.掌握中国古代文学主流形式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原因。 2.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 3.记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特点,分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预 习 案 问题引领 1、结合《硕鼠》说明《诗经》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2、楚辞和汉赋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3、唐诗繁荣的条件有哪些?时代的变迁如何影响了唐朝的诗风? 4、宋元时期有那些著名的词曲大家?时代的变迁对词、基础知识梳理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 1.《诗经》 (1)地位: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内容:保存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约500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