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七年级(下)语文期末总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整理

七年级(下)语文期末总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整理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1 16:25:50

七年级(下)语文期末总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整理

五、《伤仲永》 1.按课文内容填空。 (1)“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所起的作用是过渡。作者认为导致方仲永才能“泯然众人”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也_。(用原文句子回答) (2)文中“世隶耕”为“未尝识书具”作了铺垫,衬托方仲永非凡天赋。 2.在方仲永成长的三个阶段中,作者详写了哪一个阶段?为什么? 答:详写了方仲永五岁时才能初露的阶段,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突出他的“神童”天赋,这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强烈的对比,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从而为第二部分作铺垫,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答:“世隶耕”说明方仲永的出身既非书香门第,也非官宦世家,显出绝无诗礼的熏陶,为下文“未尝识书具”、“即书诗四句”以及“不使学”做铺垫,更衬托出仲永的天资聪颖。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世背景。 4.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答: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5.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第二阶段,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泯然众人矣”。 6.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答: 根本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直接原因:仲永父亲“不使学”

主观原因:仲永不思进取,满足于现状 客观原因:仲永父亲及邑人不重视教育 7.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中“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B本文语言平时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方仲永的惋惜、哀伤之情。

C作者认为“受之天”比“受之人”更为重要,因为这对一个人是否成才至关重。 D本文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8.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可“伤”之事,论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变为普通人的惋惜之情。

1

B.本文欲扬先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 ,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

C.文章提及仲永的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意在指责仲永的父亲贪财和无知,这也是导致仲永才能衰退的直接原因。

D.作者在最后一段就方仲永的事例进行议论,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方式,依次写出了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就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C本文结尾部分就事说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D、本文略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正面的例子,来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1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期中考卷 ...

A. 本文强调了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天才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大有作为。 B. 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

C. 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D. 本文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十、 《木兰诗》 1.诗中怎样描述木兰回到家的心境的?试简略分析。 答:首先用“开”“脱”“著”“理”“帖”等字,写出了木兰的一连串动作,表现了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的心情;其次,写出木兰恢复女装时发自内心的喜悦。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一个淳朴、天真的女子形象。

2.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答:这两句诗通过伙伴的“惊忙”来反衬木兰女扮男装所不为人知的艰辛,也以侧面描写来说明木兰的朴实耐劳、劳苦功高。

3.写木兰的征途和战地生活时,诗中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这跟表现木兰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

答:写征途,渲染悲凉气氛,借以烘托木兰思念亲人的感情;写战地生活,渲染紧张森严的气氛,借以烘托木兰的豪情壮志。

4.本诗写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但为什么对十年的征战生活写得比较简略呢?

答:因为全诗的重点不在于讴歌木兰驰骋沙场、克敌制胜的英雄行为,而在于讴歌她的英勇献身、不贪荣华富贵、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所以对十年的军旅生活做了高度的概括。

5.文章开头为什么写木兰的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设下悬念,引起读者思考——木兰为何忧愁;引出下文的情节。

6.木兰买东西要转遍东西南北市,为什么不在同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

答:用排比的句式增强了语言气势,渲染出战前紧张的气氛。这样写表明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

﹡7.木兰作为一代巾帼英雄已名流千古,你从木兰的故事中获得哪些启示?

答:①我们要学习木兰的爱国心,国家衰亡,匹夫有责;②女孩子在新时代也应该巾帼不让须眉;③我们要学习木兰面对战争、困难时的勇敢、坚毅的精神;④我们要学习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贵品质,要能为国家舍小我而取大义。 8.下列各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天子的赏赐之多和接见仪式的隆重,可见木兰战功显赫。

B.木兰要求辞官回乡是不图功名富贵的表现,也有身为女子的难言之隐。 C.第二段采用铺陈排比的手法描绘一家人忙碌、激动地迎接木兰的场面。

D.伙伴的惊慌反衬出木兰的智慧,木兰归来后的动作、神态描写揭示出其内心的喜悦和激动。 十五、 《孙权劝学》 1、孙权认为吕蒙必须读书的原因是“当涂掌事”,目的是“见往事”,吕蒙对学习一开始以“ 军中多务”的理由推托,但后来鲁肃对他很钦佩,从鲁肃与他“结友而别”这个举动就可以看出来。

2、孙权堪称“劝学”的高手,他先一语破敌,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继而告诉吕蒙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是:“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最后现身说法,“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3、对这两段文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

A.孙权劝学的过程可分为几部分,一是从必要性督促吕蒙;二是向吕蒙提出目的与方法;三是现身说法,由人到己,指出学习的可能性,使之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 “结友而别”,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及吕蒙才略的惊人进步。 C.孙对吕蒙的要求原本不高,结果吕蒙进步很快,大大超出当初对他“见往事耳”的要求。

D.成语“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统考题】 ...A.这个故事表明了学习需要别人的鼓励,只有鼓励才能让人的才略大有长进。 B.“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和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C.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

D.本文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有情味。

B.吕蒙对鲁肃的赞叹巧妙接应,从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担当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3

C.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D.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学有所成。

6. 本文有什么写作上的特点?请试举一例说明。

答:以对话来表现内容,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是对吕蒙读书效果的一个间接描写,说明吕蒙读书的作用非常大。详略得当,侧面烘托,不写吕蒙如何刻苦攻读,只以鲁肃的刮目相看来侧面烘托出吕蒙的学有所成,变化之大。 7.本文与《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两文的内容上,都是与学习有关,却是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写法上,《孙权劝学》是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是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8.本文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描写来刻画形象,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从人物的对话中,你体会出孙权、吕蒙各是怎样的人?

答:孙权:是吴国一位能以身作则,懂得现身说法,对下属既要求严格,又不失关爱,既言辞恳切,又循循善诱的统治者。

吕蒙:是吴国一位在孙权帮助下能知错就改,虚心好学,在才干谋略大有长进的名将。

(鲁肃: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爱才惜才。) 9.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答: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属于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的写法。

10.文中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有何作用?

答:显示两人关系的融洽,表明在孙权的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二十、《口技》 1.本文写到了口技艺人表演的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答:本文写到了口技人表演的三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被犬吠声吵醒(由睡而醒)、而是由醒复睡的情形;三是在这个家庭附近发生一场大火灾失火救火的情形。 2.本文首尾两段都提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有何作用?【统考题】 答:首尾两次反复提到口技表演的道具在内容上是为了强调口技表演者的表演全凭一张口,而没有借助其他的道具,突出其表演的技艺之高超,并且以道具之简单侧面烘托出口技人表演之“善”。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

3.本文除了描写口技表演者表演的内容之外,还多次写到了宾客们的反应,有何作用? 答:本文多次写客人被表演者发出的声响所感染,有如身临其境般,甚至信以为真、几欲先走,更能从侧面烘托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突出口技表演之善。

4.本文写一家人进入梦乡为何还要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这一句?文中与此处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哪一句?

答:写这一句的作用是以动衬静,深夜隐隐约约听到老鼠出来活动的声音更能衬托出周

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语文期末总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整理 五、《伤仲永》 1.按课文内容填空。 (1)“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所起的作用是过渡。作者认为导致方仲永才能“泯然众人”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也_。(用原文句子回答) (2)文中“世隶耕”为“未尝识书具”作了铺垫,衬托方仲永非凡天赋。 2.在方仲永成长的三个阶段中,作者详写了哪一个阶段?为什么? 答:详写了方仲永五岁时才能初露的阶段,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突出他的“神童”天赋,这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强烈的对比,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从而为第二部分作铺垫,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答:“世隶耕”说明方仲永的出身既非书香门第,也非官宦世家,显出绝无诗礼的熏陶,为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