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三章 第一节 教育目的
第三章 第一节 教育目的 一、单项选择 1.(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2.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 A.调控功能 B.导向功能 C.评价功能 D.激励功能
3.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 A.教育是为谁服务 B.谁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C.什么人应接受教育 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4.( )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A.教育目的 B.教育任务 C.教育内容 D.教育规律
5.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 A.哲学观念 B.人性假设 C.理想人格
D.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6.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的是() A.教育规律 B.教育任务 C.教育性质 D.教育目的
7.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 )。 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 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 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
8.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反映了( ) A.教育性质 B.教育任务 C.教育规律 D.教育内容
9.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人们对于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已经在观念上有了某
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这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就是我们所说的( ) A.教育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学目标 D.教学大纲 10.“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11.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 )作出规定。 A.社会价值 B.个人价值 C.素质结构 D.人才规格 12.“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并且教育无“过程之外”的目的。这一观点属于( ) 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B.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C.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 D.教育无目的论
13.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涤尔干 B.卢梭 C.赞可夫 D.福禄贝尔
14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15.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 A.理论联系实际 B.做到因材施教 C.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6.关于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说法错误的是( ) A.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
B.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制度的制约 C.我们肯定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并不意味着在提出教育目的时无需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
D.对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
17.世纪法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什么是教育目标??这就是自然的目标”,这就
是“( )”决定教育目的的观点。 A.社会环境 B.儿童自然 C.儿童礼会 D.社会影响
18.在教育史上,有所谓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 B.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 C.个人本位论者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 D.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 19.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被称为( ) A.教育目的 B.教育方针 C.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
20.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是( ) A.教育目的 B.课程 C.教育评价 D.教学
21.小学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 )规律。 A.政治经济文化 B.遗传
C.儿童身心发展 D.教育
2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社会本位论是同19世纪中期以来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和社会学的兴起与发展相联系的
B.人们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之所以众说纷纭,主要是因为个体有不同的利益需要
C.马克思提出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给正确地解决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D.卢梭在教育价值的取向上笼统地把个人置于社会之上,持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23.( )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A.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旧式分工 C.社会主义制度 D.机器大工业生产
24.生活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洛克 C.斯宾塞 D.布鲁纳
25.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是( ) A.抽象与具体
B.全面与片面 C.整体与部分 D.普遍与特殊
26.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B.邓小平理论
C.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
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7. “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是什么时期的教育目的( )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清朝末年新学制改革之后 D.中华民国
28.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现在18、19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 )的认识。 A精神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神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29.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才的规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问题
B. 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C. 全面发展强调五育并举,就是坚持学生的平均发展
D. 全面发展教育指坚持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30.培养学生的(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 A.主体意识的实践能力 B.主体意识和操作能力 C.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D.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1.素质教育是促进( )的教育。 A.个性发展 B.认识发展 C.情感发展 D.意志发展
32.体育是以( )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A.提升教育对象智慧 B.健全品德素养 C.发展体能,锻炼体魄 D.追求人生情趣和理想境界
33.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A.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B.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D.面向全体学生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