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意识形态管理的创新路径
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意识形态管理的创新路径
[摘要]网络舆情作为当前高校开展意识形态管理的有效载体,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网络舆情既给高校意识形态管理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正确分析网络舆情对高校意识形态管理的正负影响的基础上,探索高校意识形态管理的创新路径,对于巩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网络舆情;意识形态管理;创新路径
网络舆情是网民通过互联网对社会现实、热点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作为特殊的网络群体,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对某些热点事件所持有的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高校网络舆情分为正向舆情和负向舆情。正面网络舆情能够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与主流文化,而由于敌对势力的网络渗透、各种有害信息的传播一旦形成负面网络舆情,则会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网络舆情视阈下的高校意识形态管理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加强网络舆情下的意识形态管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意识形态管理面临的机遇
网络技术的发展及网络舆情的形成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意识形态管理创新的契机和途径。因此,必须抓住网络舆情下高校意识形态管理面临的机遇,在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中渗透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引导大学生理性思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高校网络舆情真正成为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平台。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意识形态管理面临的机遇主要表现以下四个方面:
1.1延伸了高校意识形态管理的空间与时间 在网络尚未普及时,高校意识形态管理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辅导员个别谈话以及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的。这使高校意识形态管理在时间和空间方面都受到了明显的限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通过BBS论坛、博客、百度贴吧、即时通信工具(QQ/MSN)等方式发表意见、表达舆情。全天候开放的网络环境,使大学生能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这就打破了传统意识形态管理的时空界限,使高校意识形态管理的空间、时间更加开放、立体。
1.2增强了高校意识形态管理的实效性
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管理主要通过强制性灌输,让人感觉枯燥乏味。网络舆情的出现,使大学生乐于在网络空间或校园论坛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因此,教育者可充分利用网络聊天或论坛发帖、跟帖等网络交流形式,与大学生进行平等、交互式交流,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倾向,将理性的观点通过因势利导的方式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从而使意识形态管理更具有实效性。
1.3突出了高校意识形态管理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意识形态管理模式是“发布→传输→接受”型。教育者采用强制灌输的方式发布并传输信息,其特点是单向流动,教育者无法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高校网络舆情改变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模式,使“发布←→传输←→接受”的过程变成互动、可逆、双向的。大学生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网络双向平等交流,突出了学生在意识形态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有利于充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