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进行试验,试验到细菌繁殖到第八代。 预测第二十一代细菌的数量。
填写试验纪录,汇报实验后的结论和感受。 8.讨论和交流:1.酸奶是怎样制成的。
2.你能说出那些细菌有用、那些细菌有害?
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
6.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四、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
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
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8.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病菌预防方法。 板书设计:
2、做酸奶
5
病毒 病菌
教学反思:
3《馒头发霉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显微镜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 2、能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
3、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2、 难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水果、放大镜、显微镜、抹布、切片、图片等
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多媒体出示霉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见过没有?
二、交流:你带来了什么发霉的物品?
讲述: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物品的霉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先请同学们用语言描述一下所见到的霉形状。再用显微镜观看物品上的霉,用文字和画在活动记录纸上描述显微镜下霉的形状和特征。(做好巡视和辅导)
三、学生汇报、小结: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
四、讨论霉菌有生命吗?怎样证明呢?(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五、讨论: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探究馒头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其他物体发霉的条件和馒头发霉一样吗?
6
六、讨论:教材第9页表,你认为除了表中列出的实验条件外,还有哪些组合方式。请补写在表格的下方。
七、霉是什么?它有生命吗?物体发霉的条件有哪些?
八、每小组选择一个组合条件做物体发霉的实验。写好实验报告。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霉是不是就会在食品上发生?在其他物品上会发生吗? 2. 霉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3. 交流,根据实验说明霉发生的条件和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有关。 二.根据发霉的条件说明应该怎样防止发霉
1. 隔绝空气。 2. 保持干燥。 3. 高温灭杀。 4. 低温保存。
三.教师辅导学生学习霉的功过。
1. 可以用霉制止食品。 2. 制作药品
3. 霉菌会使物品损坏
4. 霉变食品会危害人体健康。 四.学习科学家发明青霉素的故事。
五.小结:应该怎样防止有害的霉发生?应该创造什么条件让有益的霉发生。 教学反思: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教学目标:
1、会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细胞;
2、能够绘制并描述简单的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图; 3、能够比较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的不同与相同; 4、能够设计游戏活动,解释白细胞吞噬病菌的作用过程。
5、理解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
7
6、知道胡克利用自制显微镜最早观察到细胞,从而使人类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细胞;
7、知道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 2、难点:白细胞消灭病菌的过程。 教学准备:
显微镜、抹布、洋葱切片、人体表皮切片、图片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课
1.提问:你们见过建房子吗?建房子大概需要哪些材料? 小时候,你们或许都玩过积木,你们用它搭过什么呢?
2.提问:如果把我们把自己的身体或其他有生命的物体比做房子、比做搭积木,那么搭建生命体的“积木”又是什么? 3.学生思考、交流、推测。
怎样证明我们的推测是正确还是错误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做实验来进行验证。 二、指导学生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
1.教师提供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的切片。
2.学生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并将观察到的情况画下来。 3.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是否看到了一个神秘的生命世界? 4.学生汇报、交流。
5.教师提问: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结构有什么不同? 6.学生汇报。
7.教师带领学生小结:洋葱表皮是由许多个近似于长方形的格子组成,每个格子实际上是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就是一个细胞。人体表皮也是由许多不规则的细胞构成的,细胞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
三、指导学生认识细胞的有关知识
1、请学生仔细观察教材第11页的图片。提问这些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细胞?它们的形状、大小一样吗?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