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流动儿童家庭因素分析与改善措施

流动儿童家庭因素分析与改善措施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4 13:42:48

流动儿童的交际圈往往是与其相似的流动儿童,很少与城市的儿童交往,或者与城市儿童的交往仅限于在学校中。流动儿童过着隔离化的生活,难以享受到城市文明带来的好处。此外,由于城乡结合部地区人口来源复杂多样,治安状况较差,缺乏必要的活动场地和文化娱乐设施,黑网吧频现,不利于流动儿童健康成长和积极融入城市生活。

三、改善流动儿童家庭问题的措施

( 一) 改变就业歧视,以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

流动人口经济收入水平较低,不仅仅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的影响。在劳动力市场中,流动人口与城市工人出现了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从收入的绝对数量来看,城市工人总体收入水平高于农民工,其中月收入高11. 9%,年收入高 31. 6%.[8]可以看出,城市工人的月收入水平与农民工月收入水平差距较小,而城市工人的年收入水平与农民工的年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即在基本的月工资水平下,城市工人的总收入存在更多的福利收入。刘曲恒通过基于 Oaxaca - Blinder 的分解结果发现,城镇居民和流动人口收入差异的 60% 应归结于歧视。[9]

流动人口经济收入水平较低不仅仅是受其知识与技能水平的影响,还存在着劳动力市场排斥的因素。因此,国家在为农村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帮助、提高流动人口劳动技能水平的同时,应该逐步消除因二元户籍政策带来的就业歧视,改变农民工就业的不利地位。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公平性,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福利,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时,政府积极发挥二次分配的调剂作用,缩小贫富差距,提高流动人口的经济收入,最终改善流动人口的物质生活水平。

( 二) 家庭文化环境的再创造

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教育的公平不仅仅体现在学校的教育上,也体现在家庭教育上。由于流动儿童父母在文化上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经济上能够为教育投入的资金有限,常常导致流动儿童父母难以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教育资源。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不仅需要提高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而且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充分的亲子沟通交流也是十分必要的。

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家校合作,促进流动儿童家长及时有效地与学校进行沟通,快速掌握孩子在校生活和学习的情况。家长要了解流动儿童的成长状况,采取教育诱导的方式解决儿童心理上的困惑,避免使用体罚方式。在日常生活上,父母应该多与儿童进行情感交流,多参加亲子活动,增强家庭成员的凝聚力。在家庭居住环境上,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空间,提高家庭的文化学习氛围,支持孩子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儿童课外生活。 同时,鼓励流动人口进入“流动儿童家长学校”进行再教育,提高其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 ( 三) 社区支持体系的建构

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多数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由于居住环境和交往对象的封闭性,流动儿童家庭成为了一座“孤岛”,这不利于流动儿童积极有效地融入城市生活。而一个家庭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区的支持,社区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流动儿童认识和理解城市的窗口。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这一窗口的功能有利于让流动儿童理解城市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城市居民与流动人口之间“隔离化”生活,互相了解不足,存在一定的误解,这就需要通过社区宣传等手段,使城市居民正确认识和看待流动人口及流动儿童,促进城市人口与流动人口的相互理解; 积极开展社区交流活动,让城市的儿童和流动儿童一起互动,扩大流动儿童的交往对象和活动范围,从而逐步消除城乡隔阂,促进城乡文化融合; 建立城乡家

长之间与儿童同伴之间平等的互助模式,帮助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生活,理解城市的文化和价值观; 同时,完善社区基本设施,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地区的设施建设,为流动儿童提供足够的文化娱乐活动场地; 净化社区环境,杜绝黑网吧、游戏厅等对流动儿童的侵害,为流动儿童创造一片干净的成长空间。 四、结语

流动儿童规模越来越大,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效地解决流动儿童的困境不仅能够促进流动儿童顺利融入城市生活,对城市的稳定发展也有重大意义。流动儿童从小生活在农村地区,其行为、文化、价值观等与城市儿童并不相同,处于亚文化圈,加之家庭经济、家庭文化、家庭环境的先天不足,影响了流动儿童的顺利融入,这不仅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

困境流动儿童问题主因是家庭

2016-01-12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王会贤

“协作者”总结十年经验

1月9日,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北京协作者”)发布了《社会支持系统下困境儿童救助服务中的专业社会力量参与研究——以“协作者”为例的行动研究报告》,总结了“协作者”10年间困境流动儿童救助服务的经验。

报告认为困境流动儿童的问题主要是其家庭问题直接导致的。相对应的需求,则包括儿童教育、稳定的工作和劳动权益不受侵害、居住环境、医疗、城市融入等。

从2006年起,“协作者”正式启动了困境流动儿童救助计划,救助对象多为因家庭经济困难或家庭功能缺失而面临失学风险、并且缺少社会交往和社会支持的小学生及初中生。

来自辽宁的小瑶2015年到了上学年龄,但父母对于入学政策了解不多且不知如何申报,“协作者”社会工作者辅导其掌握网络报名程序,核实报名证件内容等,最终使小瑶顺利入学。小瑶是比较幸运的一个,要符合上学政策,需要的证件多、条件多,不是每个流动儿童都能符合,很多家庭,特别是困境儿童父母不得不放弃,与父母分开回老家读书。 这个群体有着几个明显的特征。比如:

家庭人口多,在北京“协作者”近10年救助过的困境流动儿童家庭中,平均每户约为4.1人,直接导致家庭经济压力增大;

家庭功能缺失,因为父母婚姻变故或遗弃等原因,34.1%的困境流动儿童家庭不完整,这对其情感、生活照顾、教育等方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照顾人/监护人文化程度低,84.3%的照顾人或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处于文盲和半文盲状态,因此,这些困境流动儿童在家里面能够得到的课业辅导机会或者辅导质量都难以保障;

抵御风险的能力弱,67.9%的家庭近年来家里都发生过重大事件,其中患病的占66.0%,父母离异的占24.5%,家中有人发生过意外事故的为9.4%,双亲或一方离世或出走的为5.7%,其他为1.9%。

环境相对封闭,缺乏社会交往机会与渠道,困境流动儿童所生活的社区大多在城市的周边郊区,城市生活的融入程度较低,社会交往能力较弱。

可以看到,困境流动儿童的问题主要是其家庭问题直接导致的。相对应的需求,则包括儿童教育、稳定的工作和劳动权益不受侵害、居住环境、医疗、城市融入等。 四位一体的救助服务模式

“协作者”介入困境流动儿童的主要方式有:通过社区、学校、走访等多种途径发掘有需要的困境流动儿童;深入困境流动儿童家庭进行走访,建立专业的服务关系,评估困境流动儿童的需求;为困境流动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个案辅导;提供社区层面的支持服务,建设社区支持网络;开展各类社会服务,构建社会层面的支持网络。

经过十年探索和总结,“协作者”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困境儿童服务经验。 第一,困境儿童—家庭—社区—社会的四位一体的救助服务模式。

困境流动儿童的问题不仅仅是儿童自身存在的问题,而且是整个家庭的问题。因此,协作者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以儿童服务为切入点,开展流动书桌助学计划;在此基础上,深入困境流动儿童家庭,对困境流动儿童及其家庭中面临的在法律、健康、亲子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个案辅导,提升家庭改善困境生活的信心;同时通过开展儿童兴趣小组、成长互助小组、家长能力建设活动,拓展困境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人际关系,提升其城市生活适应能力,搭建困境流动儿童间、社区不同家庭间的社区支持平台;整合多方资源,链接困境流动家庭与企业志愿者、高校学生、爱心人士等不同群体,构建社会不同群体参与的困境流动儿童及其家庭互助支持网络,实现由儿童、深入家庭再到社区、社会互助的全方位的互助能力建设,改善困境儿童及其家庭当下困境的同时,协调社会系统建立起社会支持系统,着眼于长远提升其生活质量。 第二,专职社会工作者引领志愿者的联动机制。很多人愿意参与到困境流动人口的服务中,但缺乏专业的服务理念和技巧,凭着自己的感觉一味提供给予式帮助,往往会给困境流动人口家庭带来不良影响。“协作者”以专业社会工作者带动志愿者的方式,将专业的理念融入到每一个具体的行动中,注重对志愿者的培育,带动了志愿者的参与和成长。

任亦杰今年13岁,8岁时他就跟随父亲参与“协作者”的助学计划,他和父亲已经持续四年资助一名助学儿童上学,同时他逐渐开始志愿服务,比如二手图书的分类、助学儿童家庭走访、助学儿童材料的整理。2013年他的母亲也参与到“协作者”的志愿服务中来。

第三,发展服务对象成为志愿者,实现助人自助。流动人口被很多人当做弱势群体来看待,只是被动地接受帮助,但实际上这弱化了服务对象的能力,对其长远发展起到的是负面的作用。不管是开展家庭走访还是实施儿童互助小组、大型的社区活动,“协作者”始终注重将“助人自助”的理念贯穿在活动中,也会创造机会让这些孩子和家长们更多的参与志愿服务,以此培育困境流动家庭成员从受助者转变为助人者,实现个人及家庭的长远发展。

第四,链接社会资源扩大困境流动儿童家庭社会资本服务。协作者每年都会和社会上的爱心企业积极地开展合作,设计活动让这些企业合作伙伴做一些志愿服务。机构会将新的一年将要进行的服务项目提交相关企业,然后根据企业较为感兴趣的项目设计具体的活动方案,让企业员工和机构的服务对象共同参与进来。而困境流动儿童救助服务也同样是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展的。

农民工群体社会资源缺乏、支持系统薄弱,导致该群体应对困难和风险的能力弱,他们既无法从自身也难以从社会中获得所需的支持,因此这部分流动人口一旦遇到问题便会导致整个家庭陷入困境乃至绝望。这些问题的逐步积累不仅仅影响整个家庭,而且直接影响到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也为社会和谐发展带来挑战。因此如何协助流动人口尤其是困境流动人口家庭提升自身应对困难和风险的能力,协助流动人口家庭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不仅仅关系到流动人口这一群体的发展,同样影响着未来一代的发展。

搜索更多关于: 流动儿童家庭因素分析与改善措施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流动儿童的交际圈往往是与其相似的流动儿童,很少与城市的儿童交往,或者与城市儿童的交往仅限于在学校中。流动儿童过着隔离化的生活,难以享受到城市文明带来的好处。此外,由于城乡结合部地区人口来源复杂多样,治安状况较差,缺乏必要的活动场地和文化娱乐设施,黑网吧频现,不利于流动儿童健康成长和积极融入城市生活。 三、改善流动儿童家庭问题的措施 ( 一) 改变就业歧视,以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 流动人口经济收入水平较低,不仅仅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的影响。在劳动力市场中,流动人口与城市工人出现了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从收入的绝对数量来看,城市工人总体收入水平高于农民工,其中月收入高11. 9%,年收入高 31. 6%.[8]可以看出,城市工人的月收入水平与农民工月收入水平差距较小,而城市工人的年收入水平与农民工的年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即在基本的月工资水平下,城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