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流动儿童家庭因素分析与改善措施
流动儿童家庭因素分析与改善措施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二元经济体制被打破,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同时,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急需大量的劳动力。高额的工资和优良的生活环境吸引着农村人口,因此,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结构上,流动人口逐渐由个体外出务工向家庭化迁徙转变。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徙带来的直接问题之一就是流动儿童数量的规模越来越大。
根据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3581 万人。[1]流动儿童大批涌入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流动儿童能否顺利融入城市不仅对其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会对城市的和谐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位教师。家庭对儿童生长发育、品德培养、价值观形成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根据《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第二条规定: 流动儿童是指 6 ~14 周岁( 或 7 ~15 周岁) 、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从规定对流动儿童定义的年龄分段来看,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身体和智力发展迅速,接受能力较强,个体进入初步社会化阶段。而流动儿童随着父母进入陌生的城市,面临着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重构。
流动儿童的人际关系网络的解构使儿童必须重新建立新的交际圈。这一时期的家庭就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是流动儿童融入新的社会环境中情感与物资的可靠后盾,也是流动儿童城市化的初始环境。家庭对儿童的支持力度对流动儿童适应城市生活、认同城市价值理念有着重要作用。
二、流动儿童家庭因素分析 ( 一) 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收入
经济收入是基础性的资源,家庭经济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良好的家庭经济状况可以为儿童的成长提供所需的生活资料。
如今,儿童的发展不仅需要家庭提供基础的物质条件,也需要在教育上进行投资。发展的社会环境对儿童的特长和能力也更加看重,有利于流动儿童全面发展而所需参加的兴趣班、课外辅导班等,还需要进行额外的资金投入,这些都需要家庭在物质上的支持。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影响其在儿童发展上投入的能力。良好的家庭经济收入能够有效地减少政策上对流动儿童的不利影响,使其进入较好的学校,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例如进入公立学校或教学质量较为优秀的民工子弟学校。而流动儿童的父母进入城市后,由于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技能水平较低,在劳动力市场处于弱势地位,多数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就业稳定性低的工作,成为廉价劳动力,家庭收入也普遍偏低。2012 年,全国农民工月收入仅为 2290 元,远低于同年中国人均月收入( 4134 元) .[2]而城市的消费水平较高,在收入低、开销大的情况下,家庭的收入仅能维持收支平衡,他们很难为子女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也难以提供足够的资金让子女进入教学质量优良的学校。 ( 二) 流动儿童的家庭文化资本
布迪厄在《资本的形式》当中,完整地提出了文化资本理论。文化资本的第一大形态是身体形态。
身体形态文化资本通常指通过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获得并成为精神与身体一部分的知识、教养等文化产物。[3]
本文重点考察的是家庭文化环境对流动儿童造成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有利于儿童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和广泛的学习兴趣。家长的文化程度越高,在某种程度上对儿童的学习辅导的帮助就越大,对儿童的学习重视程度也越高,这有利于构筑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从 2012 年对农民工文化程度构成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超过 75%的农民工文化程度低于高中学历。[2]
由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有限,在流动儿童的学习辅导上常常力不从心。同时,由于资金的短缺,流动儿童很少参加补习班,一旦由于转学等原因导致其无法跟上学校的教学进度,只能自己进行学习,得不到额外的学业帮助。文化资本的第二大形态是客观形态,即物化状态。具体地说,就是书籍、工具等物质性文化财富。[3]
而由于流动家庭经济收入的影响和父母对儿童学习的重视程度,除了学校要求必须拥有的学习资料外,很少主动为流动儿童购买学习上的辅导书籍以及课外书籍。
流动儿童的家庭藏书和学习工具相比城市儿童较少。在思想上,对流动儿童的兴趣特长和课外知识也不够重视。因此,流动儿童在家庭文化环境中处于明显劣势。 ( 三) 流动儿童家庭的亲子沟通
雷雳等人研究发现,亲子关系质量不仅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状况,也影响着儿童的同伴关系、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4]
良好的亲子沟通能够有效地为流动儿童提供情感上、心理上的帮助,能够减少流动儿童初入陌生的城市时所产生的焦虑感和孤独感,有利于流动儿童适应城市生活。然而,流动儿童与父母的沟通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流动儿童父母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作时间不稳定,导致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时间很少。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内容单一,多围绕儿童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成绩的好坏,忽视了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儿童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加上流动儿童家长由于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很少耐心对儿童进行教育,因此家长长期缺乏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导致亲子关系较为紧张。例如: 黄霈媛研究发现,有五成的流动儿童很少和从不与父母共同活动,八成的流动儿童在最近三个月中与父母发生过冲突。[5] ( 四) 流动儿童家庭环境状况
由于流动儿童的父母职业流动性大,工资收入低,经济状况不佳,多居住于城乡结合部地区,从家庭内部环境来看,有调查显示,83. 0%的流动儿童家庭以租用住房为主,仅 11. 0% 购买了住房; 流动儿童家庭中仅有 23. 1% 的流动儿童拥有自己的房间。[6] 可以看出,流动儿童家庭的居住环境较为恶劣,居住空间狭小,缺乏基本的设施。绝大多数流动儿童没有自己独立的学习空间,学习时易受干扰,学习条件较差。从家庭外部环境来看,城乡结合部的房屋租金低廉,开发程度较低,存在脏、旧、破等问题。部分农村流动人口过着与其在家乡村庄相似的“村落化”的生活。如北京的“河南村”“浙江村”等等。他们的交往圈局限于自己的内群体,缺少与外群体的交往。[7]
他们对流动人口群体具有较高的认同感,而对他们眼中的“城市人”较为排斥。父辈对“城市人”的观念和态度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流动儿童对“城市人”的认知。流动儿童进入的民工子弟学校中,城市儿童较少,在客观上拉开了城市儿童与流动儿童的距离。因此,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