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音乐论文
音 乐 欣 赏
浅 议 贝 多 芬
《第九合唱交响乐》
作 者 姓 名: 胡 丽 平 学 院: 科 技 学 院 学 号: 0920040972 授 课 教 师: 张 林
完 成 日 期: 2012年6月26日
目录
一.摘要 二.关键词 三.论序
1.登峰之作--贝多芬灵魂史诗 2.艺术性和思想性之管见 2.1艺术性 2.2思想性 四.结论 五.参考文献
一.摘 要:
贝多芬在信中这样写到,“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绝不能把我完全要倒!”是什么样的遭遇能让人发出如此决绝的声音?又有什么样的人能这般怒吼?《第九交响曲》将解答内心的疑惑,以为它满载贝多芬之魂。《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伟大成就的总结,其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在末乐章加入了人声合唱。
二.关键词:贝多芬 欢乐颂 哲理性 《第九交响曲》
三.论序
1.登峰之作--贝多芬灵魂史诗
D小调第九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品,大约创作于
1819-1824年间。因为乐曲第四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后人称之为“合成交响曲”。该做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即获得巨大的成功。从作品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是一部凝结贝多芬之魂的史诗!我国著名学者丰子恺先生称之为:“世间最伟大的杰品”。这部交响曲构思宏伟、气吞山河,是一部包括生命的起源、生存、斗争、发展、壮大至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人类的进化、形成,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彻底解放自身,达到一个平等、自由、博爱、欢乐和神圣的理想世界的壮丽史诗。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分四个乐章:第一章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第二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板,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整个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第三章倒是慢了,他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于前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不失柔美。第四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希勒的诗作《欢乐颂》。贝多芬以自
己独到的理解,配合音乐的需要,在四个人不同声部人声的独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团的合唱下,《欢乐颂》得到了升华。这是我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简单的描述。
2.艺术性和思想性之管见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成功首演,到现在近200年的历程中一直被人们称颂着、被不同国家的著名乐团诠释着。它之所以是“一个没有前例,至今仍无人超越的成就。”①关键在于作品具有非凡的艺术性和深邃的思想性。
2.1艺术性
2.1.1作曲技法更高明
贝多芬成功解决了交响乐与合唱的巧妙联姻。“将合唱引入交响乐,技术上有很大的困难,这一点从贝多芬的草稿本上可以看出来。他做过许多试验,想将歌声用别的方式引入作品的其他段落”“当欢乐的主题即将首次出现时,整个乐队戛然而止,全场一片寂静给引入的歌声带来一种神秘、天上人间的气氛。”②作品扩大了交响乐的原有规模,集交响乐队、合唱、独唱、重唱于一体,壮美浩大、气势恢宏,艺术感染力十分强烈,以精湛娴熟的技法创造性地把人声融入交响乐,给全人类奉献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在揉板乐章中创造性的配器,深受许多指挥家的赞赏,尽管有些配器存在不足,但“贝多芬处理乐队的手法是那么独特、与众不同,所以倘若要以任何方式更动它一下,都必须持以万分谨慎的工作态度。”③
贝多芬之后,对西方音乐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曲家瓦格纳非常至爱和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是瓦格纳的典范、试金石、镜子和象征。”④他满腔热情和充满智慧地称赞道:“有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存在,我们就没法再写交响乐啦!”⑤ 2.1.2结构更合理紧密
《第九交响曲》构思精巧,布局匠心。“在贝多芬的其他交响曲中,没有任何一部把各个乐章间内在联系表现得如此紧密。”⑥
前三个乐章中的每个主题都被具有迫切要求的质疑的低音宣叙调所打断。三个乐章中的任何一个乐章都没有提出答案。在第四乐章中,低音提琴才以贝多芬所曾谱写过的最简练、最内在和最淳朴的旋律来检验这一切,用善良人的旋律,人民的歌曲,把主题导向深度和高度。贝多芬把克服战争和灾难的任务交给了人类,用人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来解决,于是人声开始说话,歌词冲破了束缚,人类欢乐的伟大歌唱开始了。环环紧扣,顺理成章。从此以欢乐颂为结局的合唱交响乐诞生了。
2.1.3创作成熟的标志
贝多芬里程碑式的《第三交响曲》(“英雄”)和著名的《第五交响曲》问世,在交响乐创作上基本摆脱了莫扎特和海顿的影响,艺术上逐渐形成了独有的“战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